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我在首辅科举文里重生了在线阅读 - 我在首辅科举文里重生了 第161节

我在首辅科举文里重生了 第161节

    “你们俩小子可真是鬼机灵,小不点大就知道抱大腿了,以后有皇爷爷撑腰,你们怕不是要日天日地了。”

    乔楠:……

    夫君别以为他是古代人就听不懂了,他现在可懂现代知识了。

    乔楠赶紧把俩儿子耳朵捂住,没好气道,“不许胡说!”

    大宝、小宝也好似听懂了般,当场就一起在俞州身上尿了,然后发出“咯咯”的响亮笑声。

    真是撒野得很。

    “两个小坏蛋……”

    俞州嘴上笑骂,倒也不嫌弃俩儿子,还凑过去在俩孩子脸上各重重亲了一口。

    他和卿卿的孩子真是怎么都爱不够。

    *******

    之前文德帝一直没有启用俞州,除了想多观察下俞州的心性,就是想让他多陪陪儿子,让乔楠在怀孕期间不那么辛苦。

    如今孩子落地,文德帝也就不准备再让哥婿闲着。

    于是很快,俞州施展拳脚的机会就来了。

    景朝的上朝规定,是三日一次大朝会,平日都是小朝会。

    小朝会只能五品及五品以上的官员参加;

    大朝会则则不少品级较低的官员就能参加了,只不过后者官位越小,站位也就最后面,基本都插不上什么嘴,就是来走过场的。

    俞州是翰林院正七品的编撰,是可以参加大朝会的。

    这天大朝会上。

    文德帝在处理完臣子们的上奏后,提起了边疆士兵的供给。

    因为文德帝当初是亲自上过战场的人,对于兵将方面十分重视,朝中的大臣们不管是谁,都不敢往军费上伸爪子,所以军饷并没什么问题。

    但军饷不会少,其他方面就不好说了,由于国库不够丰盈,每年士兵们的冬日御寒,夏日消暑的待遇供给,都是让人头痛的事情。

    今年的天气马上又要热了,文德帝此刻提起边疆士兵们的消暑供给,朝臣们并不意外。

    就是……

    今年陛下胃口有点大,竟然要拿五十万两给边疆士兵做消暑之用!

    不过,要银子是户部的问题,其他五部尚书全都没说话,这跟他们无关,他们只需要老实站在旁边就好。

    而户部这边。

    户部的几个官员听到五十万两银子,一个个当时脸就绿了。

    五十万两银子国库倒不是拿不出来,但国库的银子都是用在刀刃上的,每年收完税钱后,国库的银子都会做一个预计消耗,每笔钱都是提前分好待用的。

    往年给边疆士兵准备的消暑费用,也就是十万两,今年陛下竟然要五十万两,他们上哪里掏去?

    陛下这是存心又为难他们嘛!

    没错,就是又。

    因为文德帝可不是什么性格温和的帝王,每次找他们户部拿钱,都是满足不了要求,就直接撤职换人,换到能够给他解决事情的人为止。

    当然,文德帝每次要银子,也不是毫无底线的狮子大张口,都是能够让户部人自己想办法东拼西凑,最后给凑足的数量。

    户部的人虽然每次都很恼火皇帝的无赖行为,但为了保住官位,也只能努力想办法完成任务。

    毕竟银子和官位,当然是官位更重要!

    不过,往日遇到这种事情都有廖尚书主持大局,分配凑银子的数额,齐心协力完成任务,现在廖尚书停职在家反省,户部之中相互争斗,各自不服对方。

    此刻谁敢站出来应答?万一应下了皇帝的吩咐,回头户部其他人不配合,那五十万两银子岂不是得自己一个人出。

    因此,文德帝的话说出来好半天,户部都没有一个官员敢上前应声,一个个缩着脖子恨不得自己原地消失。

    见此。

    文德帝当即不悦生气道,“户部,朕问你们话呢,一个个都哑巴了?五十万两什么时候能拨出来,刘侍郎,张侍郎,你们来说!”

    廖尚书不在,户部目前最大的官,就是左右两位侍郎了,他们被点名并不奇怪。

    只是两人现在一点都不想被点名,因为差事实在太难办了。

    两人不敢托大,这差事他们真的接不了,只能顶着皇帝不悦的脸色,磕头表示,

    “陛下,户部去年税收只有一千万两,至今早已消耗不剩多少,今年税收还没有收上来,实在拿不出五十万两了,往年边疆消暑银钱,都只有十万两……”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即便两人想保官位,也有心无力。

    又不是谁都像廖尚书一样,有个强横的妻子娘家帮助,又压制得住户部众人一起分担压力。

    果不其然。

    文德帝顿时发怒,“没有银子你们不会想办法吗?朕让你当官,给你们荣华富贵,是让你们给朕解决事情,不是让你们尸位素餐的!”

    “没有银子就怪国库,就给朕喊穷,如此你们和府宅之中的管家有何区别?为何不想办法帮朕丰盈国库?区区五十万两都拿不出来,朕要你们有何用?”

    文德帝把户部的官员给劈头盖脸骂了一顿。

    这话很不中听,但确实不是蛮不讲理,户部只知道节流抱怨国库空虚,从不知想办法开源,每次要钱都百般喊穷,上位者能不生气才怪。

    但……道理是这个道理,开源却也不是那么好开的。

    至少目前户部中,还没有出现能够想出开源办法的人才,一个个跪在地上不停地摸汗,任由皇帝大骂就是不敢出声。

    其余大臣则是老神在在站在旁边高高挂起,反正事不关己。

    就这样骂了一会儿。

    文德帝情绪才平复下来些,暂时没有像往常那般用撤职来威胁户部的人咬牙办差,而是环视整个朝堂道,

    “各位爱卿对此可有何良策?”

    众大臣:……

    良策是不可能有良策的,唯一的良策就是自掏腰包填国库。

    但他们又不是户部的官员,凭啥帮户部解决麻烦?

    文德帝看到众臣反应有些气闷,可也早猜情况,这些个朝臣不是走中庸之道,就是不见好处不上前的主儿。一个个不能帮他解决麻烦,还怪他经常换官员冷血无情,真是一群混账。

    好在他今日也没指望这些人。

    文德帝环视众臣后,继续装作略带怒意的开口,

    “不过是给边疆士兵五十万两的消暑之银,这偌大的朝堂,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够帮朕分担解忧吗?”

    “杨阁老,杜阁老,许太傅……你们也都没有办法吗?!”

    朝中几个举足轻重的大臣一一被点名。

    但这些人也不接差事,纷纷跪下道,“陛下恕罪,臣等无能……”

    五十万两而已,大家肯定是有办法解决的,可前提是文德帝得拿点好处,有利可图才行。

    而少部分想帮皇帝分担解忧的清正忠臣,一时间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

    偌大的大殿就这样再次陷入安静沉默。

    直到。

    站在大殿后面的低品级官员之中,突然有人站了出来,朗声道,

    “陛下,臣有筹银之法,臣愿帮陛下分担解忧。”

    众朝臣闻言,赶紧循声看过去,想看看到底是哪个冤大头,竟然愿意掏自己腰包帮朝廷填国库。

    户部的官员更是激动地伸脖子去看,暗道今日走了什么好运,竟然有人主动帮他们背锅。

    而翰林院的官员们,则呆滞地望着刚从他们队伍中走出去的俞州,下巴都快跌破了。

    第95章 初露锋芒18

    翰林院的官员们,简直都要被俞州的突然站出来给吓死了。

    谁能想到自从进了翰林院就一副养老混日子,毫无奋斗之心的俞州,不搞事情则已,搞起事情来就如此凶猛。

    陛下要的这五十万两银子,真的就能把整个朝堂上的臣子都给难住吗?不,这不仅仅是银子数目的问题,还有官场权利的博弈啊。

    翰林院的官员们和俞州平日关系都还不错,此刻不免在心中狠狠替他捏了一把汗,有点担心。

    而杨阁老、杜阁老等重臣,看着傻不愣登的俞州冒头,心思也百转千回起来,暗暗猜测俞州到底是哪方势力的人。

    毕竟,他们可不相信一个能够考上状元的人,真是个看不懂形势的蠢货,此刻必定是受人指使才会处出头。

    正好廖尚书如今停职在家,户部正是混乱空缺安插人手的好时机……

    众朝臣心思各异。

    而坐在龙椅上的文德帝心中满意极了,他就知道俞州会站出来。

    俞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想提携这种有能力的人,根本不需要他多费什么力气和叮嘱,只需要给对方一个机会,对方自然就会把握住。

    文德帝当即点头询问,“哦,这位爱卿有何筹银之法?”

    “拍卖众筹。”

    俞州当即就把自己的想法大概讲述了一遍。

    拍卖众筹的概念,其实在古代也并不是没有,比如说青楼红牌的初夜竞价活动,再比如说谁家哪个不肖子孙在外面欠债,长辈就压着全家一起筹钱填窟窿等等。

    这些都是拍卖和众筹的表现,只是古代思想受规矩束缚,大多数人想法都比较刻板,因此这些想法就没能好好利用罢了。

    如今俞州却是正好利用远超时代的见识,在朝堂之上搅风搅雨,迅速积攒实力,帮自己岳父和大舅子对付朝中的老狐狸们。

    俞州一派正气禀然的道,

    “陛下,如今户部官员尸位素餐,导致国库空虚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就让边疆士兵受委屈……”

    户部官员:……

    谁尸位素餐了!他们明明很努力好不好!不带这么拉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