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夜泊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6

分卷阅读36

    地方越需要他,身上有一股蛮劲。

    叶盛昀和他是在一场军事竞赛上认识的。

    一根筋的小伙儿为了超前争分夺秒,压缩了吃饭时间,生吃土豆导致食物中毒,灌了两瓶水,硬生生扛过了不适,在体力透支的情况下跟他争第一,当然没有成功。

    拿命去搏也没达成目标,憨厚的王峻磊在终点四仰八叉一趟,输的心服口服,咧嘴问他叫什么。他素来钦佩顽强可敬的对手,报上大名,“啪”地击掌,两手相握,筋疲力竭的两个人建立友谊。

    指导员叫后勤医务人员抬着担架给他弄走了,批评他做无谓牺牲,王峻磊把眼睛一闭,说真要是在战场上,我就不会吃那颗土豆了。

    就是这么一个敢拼又不在乎输赢的好兄弟,在真正的战场上,为了狙击敌人,拿自己当人rou炸/弹,消灭了八个在国境线边界嚣张肆虐的印度匪徒。

    他们找遗体的时候去晚了,高温下腐烂发臭,血rou模糊,硬是忍着异味拖回来,无论如何都要给他盖上国旗。

    可不敢给他父母看啊,带着骨灰盒回来,送他回故乡,一踏上这片土地就惊呆了。

    见过棚户区,也住过烂尾楼,没想到在他们的国家有比边境线还人迹罕至的地方,用寸草不生来形容都不为过。

    许多中央领导进京前都曾在甘肃工作过,考察得细致专业,下了定论,治得了标治不了本,本地人都放弃了,仍为堵那不知情者的悠悠之口,不停砸钱打水漂,也算给这些村民强行续命。无奈啊。

    他们找不到王老汉家,只能拉个村民来问。

    那个村民饿得面黄肌瘦,才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来干什么的,往王老汉家的方向一指,找得到找,找不到拉倒。

    怪不了他态度恶劣,温饱都不能满足,也就很难做到热情客气了。

    五年没有一点好转,环境反而恶化了。

    过了不到半分钟陈熙彤就折回来了,他转着手里的小石子儿问:“怎么了?”

    “没信号。”

    陈熙彤递给他看。

    还真一格信号都没有。

    叶盛昀一笑,轻易起身:“那下山吧,路上说。”

    就先斩后奏一回,陈涣章不答应也得答应。

    **

    返程的时候有了经验,速度也快点。

    下山左右不过十几公里路,两个小时足够了。

    附近镇子有信号,他们找了一家兰州拉面馆稍作休整。

    叶盛昀把周围朋友问了一圈,问顺嘴了,也问陈熙彤:“要不要辣椒?”

    她刚准备开口说“要”,他把手一挥:“不行,你伤还没彻底养好不能吃。”

    气得她把牙都要咬碎了,走到一边继续给陈涣章打电话。

    他们人多,往那儿一坐,镇上的劳动人民就没凳子了,索性一人端一碗蹲门口吃。蹲那儿还挺帅气的,脚跟着地,一点都不像被网友指责的大便蹲。

    还得看人。

    老一辈蹲出了传统,叼着烟,拎着酒瓶,嗑瓜子,没事儿两手往两膝上一搭,跟坐着没什么两样,欧美的白人就天生蹲不下来。

    你就看那小朋友一个个学着他们蹲,不知道比他们看起来乖巧多少。都是没孩子的男人,照顾起别人家的小孩儿还蛮细心,一人领一个喂。

    叶盛昀朝她招手:“来,我们家的。”

    陈熙彤嘴巴一撇。

    宋岩瞧见乐了:“嫂子你就找个位置坐着吧,不用顾着我们不好意思,我们这群粗人在部队蹲惯了,你学不来。”

    叶盛昀也知道她女孩子家害臊,刚才在王老汉家他们都不见外的坐了,就她一直站着,心疼着呢:“坐吧,都站半天了,休息一会儿,我们好上路。”

    陈熙彤确实累了,要不是他们发话,真不好意思自己一个人坐着,看了他们好几眼才犹豫着坐下。

    她原来吃东西讲餐桌礼仪,细嚼慢咽慢条斯理,跟他们在一块,不好意思太粗蛮,但有意识地加快了咀嚼速度。

    最后他们在街口买了一百五十个石子馍,分了分,等到了家,跟女朋友说去了趟西北,给你带点特产。

    经过一天一夜的跋涉,他们终于到了京西。

    帝都,外地人来了总要大肆赞美它的繁华,离不开富人怎么骄奢,游子处境可怜。但表象背后,是古老的历史,以及历史积淀的人文情怀。

    最大的特点就表现在走哪儿都有很大几率和低调的老艺术家偶然会面。

    说起文艺资源,安徽,苏州,长江三角洲那块也多,可要比名气,还是京城的几位传得远。

    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了。

    叶盛昀携陈熙彤给小朋友洗完澡,换完装,便一道带去了北京人艺。

    叶西宁想石子饼想两三个月了,就好这口。

    他这个当哥的,要千里迢迢给她送过去。

    第26章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位于王府井大街北侧, 毗邻报房胡同,“首都剧场”四个大字挂在古典华贵的建筑上, 门口还竖着根华表柱。

    叶盛昀把陈熙彤和孩子们放在“王五儿井”,让她带着他们找地方吃饭, 自己开着车来找叶西宁。

    原本还在考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会不会打搅到别人,结果给叶西宁打电话的时候这丫头带着哭腔,一下打消了他的念头。

    一准受委屈了。

    文佳惠祖籍是上海的, 父母晚年举家搬迁到了沈阳。

    北方口音拐人,叶西宁小时候也说上海话,可经年累月被东北朋友带出了一股碴子味。后来随叶翰忠来到北京, 见首都人民囫囵说话那腔调有味道, 底气足,爽利又亲切, 便也跟着学起北京话。

    京片子里混着东北口音,不太正式。

    当演员后不仅要和同行切磋,还要和编内人员打交道。剧院里有舞美设计、灯光师、保洁各种各样的工作人员,有老的有年轻的, 男的女的,人多嘴杂。背后说人虽然没cao行, 但老话不是说,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传着传着就传到当事人耳朵里了。

    北京话里的儿化音讲究,好词儿坏词儿都加“儿”, 没什么规律,倒是好多东北话里带“儿”的,北京人不这么说。有人冷嘲热讽,说她京式懒音学了个半吊子。

    这要是她瞎编乱造虚荣心上头窜改人家的语言文化,一点不冤,可嫌弃她说话的口音,那就有点过分了。

    嚼舌根的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没比她早来北京多少年,连户口都不在这边。不出生在北京,又对这地方心存幻想,经过打拼达到了理想,混得还算不错,便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尤其当从老北京人那儿打听到一些边角料,说给南方“小地方”的人听,被人赞美捧上天的时候,那滋味,飘飘欲仙。

    这样的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