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长公主不想死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7

分卷阅读27

    众有用的如造纸术流传了下来,无用的就逐渐没落。

    在近千年儒家思想的指导下,讲究学以致用,所以很多发明,都是偏重实用性的,却并不去总结其中的规律、逻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系统。

    直到穿越者穿越而来的那个时代,科学技术还是被混为一谈。但其实,在古代中国,只有技术,并无科学。

    即便是这些技术,因为与读书清贵的理念不同,所以其实也是不受主流重视的。读书只能读四书五经,涉及到技术性的东西,那就是“奇技yin巧”,流于外道。

    所以百家争鸣的时代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书,其后一千多年,却始终没有任何进步。

    穿越女的那份记忆里,曾经在网络上看过一种说法:虽然宋朝末年和明朝末年都出现过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实际上,在这种封建制度的桎梏之下,想要从这片土壤上开出现代文明之花,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种说法未免又自贬之嫌,但纵观数千年历史,也的确像是在重复某种天定的循环:战乱-安定-发展-战乱。每当一种新兴的制度要打破就有的桎梏时,就会有一场战争将之扼杀在萌芽状态。

    贺卿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时饱受震动,之后才对那些小实验生出无限热情来。

    其实以她的知识储备水平和智商,在没有人教导的情况下,学这些东西非常费劲,很多内容都是云里雾里,想不清楚。

    但贺卿不想放弃。在那份记忆之中,这片土地后来出现了现代化的文明,但却是在中西方的惨烈碰撞之中,磕磕绊绊长出来的,而且遗祸无穷。

    如果能够改变这种既定的历史,该有多好?

    所以当日对顾铮问出那个问题,只是随口无心之言。但现在,贺卿却真心实意的希望他能解答出这个问题。

    如果这个时代,乃至之后的数百年之间,还有一个人能够打破这个时代本身的局限,开创出新的局面,那个人一定是顾铮。因为在他原本的生命轨迹之中,到死都在钻研这些自然之理,并为之深深痴迷。

    可惜走错了路。

    作者有话要说:  在中国制度下无法出现资本主义,是顾准说的。

    顾准是谁呢?就是他第一个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第20章 臣的猜想

    顾铮少年时代,对“格物致知”曾经怀着非常强烈的热情和兴趣,一直在不断的观察与探索各种自然现象。

    因此闹出的笑话,写出来估计能凑够一本。

    在后世,这些都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内容,仿佛从这样的少年时代,便可窥见他身上能够成为圣人的某些特质。

    而在这些故事里,顾铮也的确观察到了许多自然界的现象,并且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和理论。只是即便他是个天才,研究这种东西也是为世人所不认同的。没有人指导和交流,他弄出来的东西也就对错参半、似是而非,没有任何用处。

    本来顾铮只将之当做自己的小兴趣,也不在意是否能有什么结果。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生活中突然遭逢巨变,亲人相继故去。在这种生离死别带来的震动与创伤之中,顾铮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之后在翰林院蛰伏数年,遍阅儒家经典著作,更令他从一个唯物主义者变成了唯心主义者,从一个自然科学研究者变成了一个哲学家、思想家。

    然后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走了下去。

    说是错误,但他在这条路上取得的成就同样辉煌灿烂,令后世人心向往之。但是跟他本来可以走的那条路相比,就不免令人惋惜。

    他本来可以挽救一个时代,但最后只成就了自己。

    个人与集体究竟哪一个更重,或许除了顾铮谁都不知道,也无从评说正误。

    其实现在,顾铮的某些思想已经开始形成雏形,只是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归类和完善。就连他自己对此也是懵懵懂懂。而贺卿却误打误撞,将另一条路铺到了他脚下。

    历史的拐点有时并不惊心动魄,在当时,它们如每一个平淡而简单的日子一样,并没有任何出奇之处。只有以后再倒回来看,才会发现,原来在那么早的时候,一切就已经有了端倪。

    虽然是秉承着“说话算话”的理念,决定研究一下贺卿所说的这个问题。但顾铮对自己也有一套标准和要求,即使再小的事情,也绝不愿意敷衍了事。所以还是拿出了态度,认真钻研。

    开始时只有一个人,还颇有点无从入手之感。后来经过几位重臣的宣传,朝中的年轻人们都研究起了这个问题,大部分人还总爱来找顾铮讨论,倒是给了他不少的启发,打开了思路。

    接下来,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正在进行最初的探险,顾铮乐此不疲,甚至险些忘记了最初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

    直到这一日,他陛见时,又在咨平殿外看到了贺卿。

    贺卿皱着眉正在出神,面上的表情忧心忡忡,显然是在为什么事情而烦恼,并没有发现他的存在。顾铮远远看了一会儿,心里冒出来一点奇怪的感受。

    一开始,他的确误会了贺卿,以为是她撺掇着张太后,借地震之由,增加在朝堂上的话语权,与太皇太后争权。

    虽然入朝多年,但是这种利用百姓作为砝码为自己争权夺利的事,顾铮还是十分厌恶。虽然熟读儒家经典,但他对于粉饰太平的那一套,却并没有什么兴趣。

    这些高高在上,不识民间疾苦的人,却统治着这个国家,享有无上特权,还要把国家折腾得一团糟。

    也不能怪顾铮偏激,毕竟之前的灵帝和献帝,都是这样的人物。

    在顾铮看来,身为帝王,最好的做法是垂拱而治,委任贤明的臣子,然后就甩手不管,把事情交给下面懂得的人去做,才可以避免犯错。而他们自己,大可以继续享受。

    这是他在儒家忠君思想与自己的理想抱负之间挑出来的平衡点。

    而贺卿一个女子,也野心勃勃的掺和这些事,自然更让顾铮不满。因为女子秉政,极容易任性妄为、霍乱朝纲。

    然而地震的确出现了。

    之后回到宫中,贺卿和张太后却没有借此机会招揽人心,争夺权力,让顾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