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耽美小说 - 大唐理工学院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30

分卷阅读330

    大唐人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并非有我无它,必须淘汰掉谁的情况。

谁也没想到小小一只铅笔,十来年的时间,居然带来了这么大的改变。

徐家超市的铅笔,现在生意可是好得很。

李世民也是眉头一皱,青雀的意思,他们用来那啥的纸张不贵?

就算洛阳士族发行的质量再差的纸张也是纸,价格不可能便宜到哪里去。

眼睛看向李泰,等着他解释。

李泰继续道,“各位是不是一直好奇,本王最近为什么一直去太子府”

众人一愣,魏王怎么突然转移话题了?

不过,这个话题他们也感兴趣,这可是最近朝堂的未解之谜,人人都想窥探原因,可太子府内的情况可不是那么好打探的。

李泰继续道,“因为这些天,本王一直在太子府,和徐家子研究制造纸张的工艺,如今终于有了新的进展,从此以后……纸将平民化,天下人,哪怕是寒门子弟,也用得起。”

李承乾看了一眼李泰,撒谎,来他太子府根本就是为了混吃混喝,什么一起研究纸张改造工艺?就拿着扇子扇了两下而已。

李泰还在继续,声音有些高亢,“从此以后,我大唐将涌现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文治的盛世即将到来……”

激动的声音,似乎在描绘最美的时代。

只是听的人都懵了。

造纸工艺改进

别说改进,造纸工艺一向掌握在洛阳士族,从来没有流出过,都没有造纸工艺何来改进之说?

倒是李世民,魏征,房玄龄等,眼睛突然就变得火热和激动了。

要是说魏王说他一个人改进什么造纸工艺,他们是不信的。

但魏王刚才轻描淡写地还加上了一个徐家子。

如果是徐家子牵头,还真有几分可能。

徐家子实在太妖孽了,不可能化可能的事情做了多少?

他们都已经麻木了。

李世民都站了起来,“此话当真?”

他最近正在推行文治,要是大唐文治得以发展,这是何等功劳,必定青史留名。

但,事情才开头就给难住了,他倒是想大唐的读书人多起来,可读书人得用纸啊,但纸太昂贵了,买不起纸还读屁的书。

李泰正要回答,李承乾却出列了,他好友弄出来的东西,功劳怎么可能让李泰一个人占了去。

李承乾说道,“儿臣已经带了大量样品前来,各位请看。”

这时,一些小公公抬着一箱箱卷纸上来了。

在金殿上摆成了一排。

众人都围了上去,“这就是改进的纸?可有些粗,质量没有我们用的好,用铅笔写字或许还行,但用毛笔恐怕……”

李承乾嘴角一抽,说道,“各位,据我那好友说,这纸实在廉价,不是用来写字的。”

的确廉价,树皮一煮,随便弄弄就出来了,都没什么复杂的工艺,二蛋都能鼓弄出来。

“不是用来写字?那是用来干什么?”有人问道。

问完突然一愣,该不会是用来……

周围的人也是一阵安静,他们同样想到了。

脸色古怪得很。

有些尴尬,赶紧转移话题,“不知这纸廉价到何种程度?”

他们更关心这个。

因为在他们根深蒂固的想法中,纸就是贵,那可是读书人的专属。

李承乾道,“我那好友的意思,只要他们徐家村开始生产,这样的纸十文钱就能买一卷。”

抛地有声,整个大殿都安静了,满脸不敢置信。

十文钱?

他们没有听错吧?真的是十文钱,价格的巨大差距实在让人无法置信。

什么时候纸跟白菜一个价了?

这种粗糙的纸的确便宜,因为原料便宜啊,都是不要钱的烂树皮熬出来的,徐家村后前全是树。

徐长生也给徐家村的人说了,砍一棵必须种两棵,这样才是长久之道。

而且也没有什么工艺,大量生产的话成本会更低。

众人还有些恍惚,脑子里面都是十文钱在闪。

想想他们家里珍藏的那些纸的价格,简直天地之别。

不过还好,他们珍藏的纸还是有长处的,至少质量好。

这时,李承乾继续道,“这只是最粗糙的纸,我那好友正在尝试做成质量上乘的纸张,用他的说法,从此以后,纸张将成为我大唐普通百姓的日用品。”

普通百姓的日用品?

众人身体都哆嗦了一下。

他们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纸张的改革恐怕真的要来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如同丰碑,具有历史意义。

众人:“……”

看来他们家里收藏的好纸,再不是他们炫耀的资本。

李世民问了一句,“除了这些粗纸,还有其他样本吗?”

这些粗纸虽然便宜,但用来书写还是不怎么方便的。

好吧,徐家子的意思,它就不是用来书写的。

李承乾说道,“昨天倒是出了一些好纸,质量虽然不是最上乘的,不过和洛阳的普通纸张的质量已经相当,不过,今天一大早徐家子拿着那些纸张出门了,儿臣现在倒是没有样本。”

居然将相当于洛阳普通纸张质量的纸都给弄出来了。

有官员问道,“敢问殿下,这普通纸价格又如何?”

李承乾说道,“依旧是百姓的日用品价格。”

众人面面相觑。

像李世民房玄龄这些人确是欣喜若狂,大唐的文治盛世恐怕要在他们身上实现了。

这是何等的功绩,大唐,将达到以前所有朝代都没有达到的高度,他们能不激动吗?

有些人还有些不敢置信,毕竟价格实在太过悬殊,一个劲的发问。

李承乾也一一回答,整个朝堂热闹无比,好多年都没有如此热闹过了。

不少老官员感慨,上一次这么热闹是什么时候了?

好像还是徐家子和太子要求婚嫁年龄和三代近亲内不许婚嫁的时候。

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