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彼岸繁花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333

分卷阅读1333

    ,结果适得其反。要是嘉定伯在他眼前,他一定要再狠狠地收拾他一番。

    好好的助饷计划,只要京师守住了,闯贼围困京师占不到便宜,时日久了也就只得散去,那就没有后来的吴三桂开了山海关引建奴进关之事。

    没有建奴入关,糜烂的大明还有慢慢收拾起来的余地。

    崇祯由国丈周奎的身上越想越气。周奎捐银子之后,满朝文臣武勋都学周奎,故意穿着最破旧的衣服上朝,把家里也弄得破烂起来,纷纷跟着周奎只捐助两千到五万两的白银。林夕上人善待英国公府,就是因为英国公捐助的是五万两吗?

    可是闯贼进京后,英国公府不也是有上百万的银子,被闯贼搜出来了吗?

    再想到闯贼从勋贵文臣家中搜得的那几千万银子,崇祯恨得面孔扭曲。军卒躺在城楼上、城墙下,军官抽起来这边,躺下去那边。

    所以他才不得不向臣子借银子……

    借来的银子不足,他无法给欠了粮饷的守城军卒补发足额的粮饷。于是那些军卒收到几分欠饷,就出几分力。

    不然北京城怎么会被闯贼攻破?

    “都是那些勋贵、jian臣误朕,害得朕失去了大明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

    崇祯的怨气几乎要化作实体了。

    “唉!勋贵满头的小辫子,任意一薅,你就可以褫夺了他们的爵位。重臣你也杀了不少了。我认为重要的是怎么用那些文臣武勋。

    即便是jian臣,用好了,也能起大作用的。你都看到洪承畴了,他在朕的手上为大明做了多少事儿了。若满朝都是忠臣、但都是只会梗着脖子清正,就像后期你执政期间的那些夸夸清谈的东林党,满脑子的空谈、不懂实务的,不能做成事情的忠臣,其实与朝廷也是无益的。”

    崇祯一边听一边点头,从来就没有人教过他如何做帝王。他看着林夕上人手把手地教导朱慈燃、一点点地为他分析、引路,又鼓励朱慈燃大江南北、国内海外地走了三年,真正地做到了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的储君培养。

    他是羡慕嫉妒恨满腔啊。

    乃至后来朱慈燃做的再好,他都会悄悄地在心里说:那是你有个好父皇!

    崇祯认真听讲的态度,让林夕忆起这几十年与信王的兄弟相处之情,忍不住就对崇祯说多了一些话。

    “真正载舟、覆舟的都是百姓。

    这句话你后来一定学过的。

    用好民心,才能够得天下,才是能够护住家国天下的最大利器。

    凡事真的是为百姓想,得到益处的百姓,转过头来也会奋力维护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朝廷。

    你皇兄用减免甚至勾销大明百姓所欠的赋税、用赈济得来的民心,为什么会在你手里失去?就是因为增加的‘辽饷’等压垮了小民,那等于变相地增加了流民。

    其实你拿出帝王的担当,断臂求生也能谋出来一条出路。

    就是狠心一点儿,对流贼别有怜悯之心,别说什么‘那也是朕的子民’,让三边将士一鼓作气杀尽流寇,也好过后来的反复,招抚后再反。

    须知你给与流寇的招抚银粮,都是那些遵守大明律例的百姓,从自己的牙缝里挤出来的。流寇得了银粮缓过气再反,被打得走投无路了、没有粮草了,再找朝廷招抚。

    那些反反复复的招抚,岂不是耗尽了大明的最后一点子国力?”

    崇祯听到这里脸色大变,“将那些流寇不再视为大明的子民了?”

    “若是人的胳膊上伤口流脓发热,不砍掉这支胳膊可能就会丧生,你该怎么选?那流寇闯贼,已经不是藓疥之疮,而是能要了大明性命的流脓伤口了。你留着它,最后不就是添上了大明的性命吗?

    谋逆是罪不容赦的重罪。你想想太/祖对谋逆和疑是谋逆的处理。你反反复复地容忍谋逆,大明岂能不亡?”

    崇祯尴尬得搓手,赧然之色涌上他苍白的脸。

    “五郎,既然你想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我建议你什么时候考虑明白我为什么坚持所有的土地,包括皇庄在内都‘三什税一’,为什么坚持所有官员、勋贵都不能有隐田、都必须与百姓一样纳税、遵守律法。

    还有,什么时候考虑明白上位者为什么只能做适合的选择、为什么要不顾及生前的言官弹劾、也不顾百年后史册的评语,你再考虑回去的事情。”

    想成事儿,却又不想担当丑名、恶名,世上哪来的这般好事儿?

    自己忙乎了几世,那一世的背后不是说好说歹的、什么样的言论都有?哪怕是为凤姐那一世呢,还不是有太多指责的人。更不用说以后为帝王将相、谋算人心了。

    顾及的太多,首先就不配那个位置。

    崇祯张嘴还要想林夕请教,谢必安上前为林夕解围:“陛下,上人,请了。”

    崇祯只好将手放到圆梦功德薄,片刻后他身上的帝王光芒都虚弱了很多,唯有那蓝色的帝王常服上的大字,开始更显眼地放出耀眼的金紫光芒笼罩着他。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这才是崇祯帝的最核心功德所在。是任何末代皇帝都不曾有过的、到最后一刻自缢也要换取百姓平安、是帝王心系百姓的大功德映照。

    冥冥中的天意,果然不曾欺任何人。

    “谢必安,朕可还有回去的余力?”

    谢必安看着崇祯身上发出光芒的大字,知道这样的功德不是地府可以巧取豪夺的。

    他面带怜悯地看着崇祯,诚恳地劝说:“陛下,你的功德足够足够了。但是下官建议你先多想想上人的建议。上人几世的帝王都做得非常好,陛下参详明白了再回去,是不是更好?

    或者陛下可以在这里等等,像上人这样替别的帝王圆梦赚取功德、也能顺便练练手的。练熟了再回去大明末世,挽救大明的成功几率也大些。”

    崇祯有点儿犹豫,他觉得自己看了林夕所为,又看了那个五郎从十岁就出阁读书、跟着学了全部内容,更是看了林夕对朱慈燃的那些储君教导后,他觉得自己现在回去崇祯元年,是一定能够挽救大明的。

    谢必安见他犹豫,便继续劝说道:“陛下已经做过了十几、二十年的皇帝,参详明白那些关窍以后,成功的机会更大的。不然白白损失了功德,说不得以后没回去的可能了。”

    林夕的话对他触动很大,谢必安的话也是为他考虑。崇祯犹疑了一会儿,方坚决地选择了从善如流,“那朕就再想想,好好参详上人的教导。”

    谢必安招手叫了一个鬼差过来,吩咐他领崇祯去修养。

    崇祯对着林夕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