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彼岸繁花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321

分卷阅读1321

    ,中国就可能被葡西殖民了。

    第908章 木匠皇帝163

    天启七年风调雨顺, 让大明王朝的所有人都怀疑过去的六年里, 那不停的每年黄河决堤、淮河泛滥、东西南北中的地动之真实性。更怀疑今年的平安,老天会不会在明年、在以后加倍地找补。

    丰收的喜信儿,先从江苏、山东、河南递到京城。往年受黄河、淮河水灾折磨的三省, 今年太平地过来了。最后是周永春上呈辽东秋收的成绩, 同时转来熊廷弼从遥远的奴儿干都司的递回来秋收成绩,辽东全境相加——不再需要朝廷贴补粮食了。

    土默川和宁夏两地的粮食, 早就已经满足三边驻军的需要。更因为陕西、甘肃、宁夏迁出了三分二之上以上的人口,留在当地的人,也以植树换取朝廷的银米为主。渭河等河流灌溉区域的农田,因为水源充足, 风沙减少, 保留下来的少量耕田, 却获得增加一半的产量。

    不需要再运粮食去赈济陕西的百姓,也不需要再运粮食去辽东,内阁和户部的官员,都跟着天子松了一口气。

    山西无旱无涝,基本能自给自足。京畿虽人口众多, 但有津门等新开垦出来的大片水田作支撑,单河南和山东的运过来的粮食,就基本能够满足了京畿的需求。

    朱由校与内阁和户部商议后, 户部从应急款项中拿出了几十万,购买农户手中的余粮,免得谷贱伤农。这一年湖广的丰收, 让大明空置很久的常平仓满了近半。

    繁忙运河上的上川流不息的运粮船,今年罕见地减少了。可这样的减少,让上至皇帝、中间的文武百官、下面的黎民百姓都欣喜若狂。

    多少年了,终于盼到了一个泰平年景了。

    周嘉谟在天启八年初一的开年宴上,因为高兴就有点儿喝高了。他拉着过来给他斟酒的太子,抽抽噎噎地淌眼泪。

    “殿下啊,陛下这几年过的辛苦啊。”

    一句话勾起了在场这些老大臣的心酸,往事不堪回首啊。

    五岁的太子赶紧仰头成六十五度安慰老尚书,“太傅不要伤心啊,一切都已经好了。”还体恤地掏出自己的手帕,踮起脚要给周嘉谟擦泪。

    二皇子从认人就是太子的小尾巴,睡醒了看不到太子就要找,会走了就拽着太子的衣襟走。太子给周嘉谟斟酒了,他必要跟在后面再斟酒一杯,看着人喝下去才肯罢休。

    王安带着小内侍端着酒壶,弯腰帮着这哥俩扶着酒壶。

    孩子太小,根本就拿不稳酒壶斟酒。

    二皇子见周嘉谟哭的太凄惨,也学着太子掏出手帕给周嘉谟擦泪,王安赶紧上前一步,掐住二皇子的肋下,把他扶稳当了。

    但二皇子要学哥哥安慰周嘉谟:“太傅不要伤心啊,都已经好了。”可刚刚一岁半的二皇子,把太子的一句话学的七零八碎,变成“太傅伤心好了”。

    糯糯的童音却吐字清晰,让有些喝高的周嘉谟愕然之下却听得明明白白的,凭他心里积满了再多的伤感情绪,也被二皇子一句话赶的不见踪影了。

    王安还能绷住,跟在他后面捧酒壶的小内侍却憋不住想笑。王安严厉地横了他一眼,小内侍赶紧低下头去,咬着嘴唇想深藏表情,可那抽搐不止的肩膀,还是泄露了他的心思。

    太子对弟弟是非常有耐心的,一字一词慢慢又说了一遍,还把一句话断成两部分,二皇子终于顺利地学完整了。

    这让周嘉谟从心里往外感受到太子的真诚安慰,妥帖得全身毛孔都舒展开了。

    黄克缵对周嘉谟说:“明卿兄,你我今日得太子和二皇子斟酒,即便是今年致仕,这辈子看到了海晏河清、国泰民安也满足了。”

    周嘉谟接过太子的手帕,擦擦浑浊的老眼,把眼角的湿意都拭去了,清清嗓子对太子说:“老臣谢太子敬酒,谢二皇子敬酒。”

    二皇子把自己的手帕递到周嘉谟眼前。

    黄克缵提示老伙伴,“快接了二皇子的手帕。”

    二皇子跟着去养心殿也有几个月了,他只要看到太子安稳地坐着不说话,他也就不哭不闹挨着哥哥坐着不吭声。虽是很多时候没坐多久就睡着了,但不影响重臣们对二皇子的熟悉。

    周嘉谟赶紧接了二皇子的手帕,太子带着弟弟又去给黄克缵敬酒。黄克缵虽然没有说什么伤感的话,但是潮湿的双眼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激荡。

    周嘉谟端起酒杯,与黄克缵心照不宣地共饮。

    坐在开年宴席前面的六部尚书、侍郎、还有英国公、定国公、以及几个能参加小朝会的侯爷,都得了太子和二皇子的敬酒。

    美的这些人各个脸上都笑成了一朵花。各自的心里都想着这样的一句话——不枉费这些年死心塌地为天子、为朝廷尽心尽责地努力付出啊。

    公鼐一反平日里的严肃,笑着对天子说:“陛下,太子仁孝,友爱兄弟,臣恭喜陛下了。”

    朱由校笑着回答:“也是孝与和倍圣教导的好。”

    公鼐和周如磬立即齐声说:“臣不敢当。”

    叶向高赞道:“太子秉性好,陛下引导的好,孝与和倍圣教导的也好。”

    与天子坐的近的老臣,有资格与天子随意说话的,都开口夸赞两位皇子。

    朱由校让太子去给周嘉谟和黄克缵敬酒,是想酬谢这两位老臣,这些年不顾年老体迈,一直坚持在朝堂为自己镇场子。

    如今风调雨顺了,自己也在朝堂确定了一言九鼎的地位,周嘉谟以自己已经八十三岁了,提出要致仕返乡,鉴于这时候的人都要归葬祖坟的习俗,他也不好再挽留这老大臣了。

    与他同时致仕的还有黄克缵,也七十九岁了。天子已经拟下太子太傅的赠赐,用以感谢两位老大臣半个世纪的cao劳。

    大概是天启七年的风调雨顺,让老臣们生出如释重负的宽慰了,秋天就陆续不断地有老臣提出致仕。公鼐也提出致仕,但是朱由校只同意他卸了礼部尚书的职位,却留他继续在朝中教导皇子几年。

    三代帝师的荣誉,让公鼐立即就应下了天子的挽留。

    工部尚书王永光的致仕,朱由校就没有同意了。他挽留王永光干到七十岁,也就是再干一、两年的事情,王永光欣然接受了。在朱由校的心目中,有王永光做工部尚书顶在前面,徐光启就可以不理会工部的琐碎事务,带领他的学生们全力注重急需的军备研发。

    周嘉谟在过去的一整年都在为致仕后的事情做准备。

    在冬月的时候,他终于提交给朱由校几份他满意的六部七卿的候选提名。君臣带着两位什么都听不懂的皇子,闭门商讨了小半个月,才定下了最新的内阁、尚书、侍郎名单。

    朱国祚接任吏部尚书、何熊祥接任刑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