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彼岸繁花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292

分卷阅读1292

    船最可能的去处是印度。那里有荷兰人的一个东印度公司,归荷兰派遣到印度的总督管辖,所有派到大明来的船只和士兵,都属于这个公司的。

    南居益没有搞明白这个东印度公司到底算是个什么级别,他只是遗憾工部只陆续派过来了四艘新式战船。若是能够再多两艘,他敢保证一个荷兰人都逃不掉的。他把这样的遗憾写进了战报,同时建议朝廷再多造一些新式炮舰,用以清除在福建附近海面的海盗。

    南居益把几个通译知道的东西都抠的很详细。在快马送战报回京师的同时,他还把这几个通译,连同另几个能回答出比较多问题的士兵,另外用囚车送去京师。

    第893章 木匠皇帝148

    进了冬月,周嘉谟和黄克缵这些天恨不能驻扎在乾清宫, 每天盯着刘时敏这个司礼监的掌印太监, 看他筹办天子大婚的事情。

    另外一个忙得飞起的就是公鼐, 他是礼部尚书, 可是明朝就没有迎娶皇后的先例给他做参考,愁得他的头发都快掉光了。

    还是礼部左侍郎周如磬不忍见上司这么煎熬,提议他直接去与天子商议。

    “部堂,这虽是天子娶亲, 按周礼去做也不为错。不如就直接问问天子的意思了。”

    公鼐想了一会儿说:“我们俩教导天子这么久,你觉得去问天子是可行之事么?你不担心他提出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然后礼部不能照办、首辅叶向高又支持天子?”

    周如磬默然。

    内阁首辅一跃而成朝廷最得天子信任之人,要说言听计从还远远未到,但是叶向高的大部分建议, 天子都很顺利地照章全允。周嘉谟和黄克缵为何守在乾清宫, 就怕叶向高在天子大婚上, 为迎合天子做些出格的事情。

    其实他们都想多了。叶向高才没心思关注天子大婚的流程,他现在的全部心力都用在明年的预算上。周嘉谟和黄克缵是因为其下属的侍郎们,分别把两部的事务都承担起来,有的是闲空儿了。他却是每天不得闲的。

    他抓着汪应蛟先捋顺明年花银子的必须项目。

    例如陕西移民的事情,明年要继续做;派出去考察渭河、泾河的工部观事之新科进士们,虽还都没有回来京师, 但黄河河套种树的事情,还得继续做。

    这都是白投银子进去,短期看不到收益的。

    就数工部侍郎徐光启的事情最多最难处理了。他想要更多的、在算学方面有特长的进士做帮手, 造船、造炮、改进火铳……都需要人手。

    他知道徐光启的要求正当,本来这事儿也属于吏部去考核安排。可是王永光却觉得徐光启要求进工部的考试条件太高,导致今年工部没招考到足够的新科观政进士。

    这些观政的新科进士,是各部最好用的打杂人士——素质够高、够听话、干活还认真。

    王永光开始把招考的事情交给徐光启放手去做,等考试之后,徐光启只录用了五个能上手做事的。等到年底了,王永光发现人手不足了。工部的事情多了去了,就添五个新进士顶什么用啊。

    没办法了,王永光不得不找吏部、找内阁,想要一些庶吉士来工部做帮手。

    周嘉谟没意见,他直接对王永光说:“有孚,你看好哪个庶吉士,老夫让朱兆隆或者何乾宰去与他说。”

    吏部侍郎出面去与庶吉士谈话,试问哪个庶吉士敢不应下来?但是这方案报到内阁,叶向高就不通过。

    庶吉士要经过系统的三年学习呢,你工部这么打乱庶吉士的学习计划就不妥当。而且徐光启要的是特殊人才,不是文章做的好就能胜任工部的事情的。

    王永光的计划在内阁卡住了,他就去找天子申述。

    叶向高得知后,看王永光更不顺眼了

    ——循规蹈矩的工部尚书,换了别人也能做。他在考虑是不是去与周嘉谟好好谈谈,建议天子改换徐光启做工部尚书,也省得工部的事情在王永光手上转一圈,然后才能送上来。

    最重要的事情是徐光启把黄河要改回故道的事情,列到了工部的今年提案上。要用新的煅烧出来的石灰粉构建新的黄河大堤、渭河河堤。

    这又是一笔大开销。

    王永光为了和叶向高做对,把三大殿的项目也列到了工部的明年计划里。

    叶向高看过户部今年入银总数,他此时最想有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法术,先把徐光启那些一项项烧银子的、可是朝廷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先满足了。

    汪应蛟被叶向高抓住,被逼着看明年必须要做的大件事儿。一件一件数过去,汪应蛟对着叶向高发脾气。

    “进卿,你就不能让老夫先高兴几天吗?好容易银子进了户部,你让我看这银子美一美。这些事情不是该腊月才想的么?”

    叶向高向汪应蛟抱拳行礼,安抚他说:“潜夫兄,陛下虽说了十二月份再考虑明年的预算,但是咱们俩怎么可能等着各部把计划都交上来了才考虑呢。我这不是想让潜夫兄心里先有点儿底,等到廷前奏对的时候也轻松点儿嘛。”

    叶向高心里还有一点儿小想法,他想让汪应蛟出面,砍掉王永光提出的三大殿计划。他不想与王永光弄得太僵了。

    汪应蛟叹气,“户部今年就进了那么些银子,要办的事情,那件都砍不得。唉。倒是兵部的三边的粮饷可以减一些。”

    叶向高吃惊地看汪应蛟。

    汪应蛟神神秘秘地说:“陛下年初在三边把今年的粮饷足额发了,以前的欠饷也都补发了。榆林卫今年又在土默川屯田了。三边清理后,以他们屯田的数量和现有的将士数,明年应该不需要再发粮饷的。

    且河套的蒙古人被赶走之后,今年河套没有战事,是不是也剩了补充军械的这笔?”

    叶向高犹豫了一下,“三边军械这笔还省不得,万一要用了呢。先留足备用的份额。你说的三边粮饷这笔可是大头,你确定能省得下来?”

    汪应蛟点点头。

    “你当我把户部的那几个主事、观政的新科进士派出去做什么?就是让他们和都察院在三边的御史、巡抚,核对土默川、宁夏卫的粮食产量出啦。”

    站在门外的朱由校悄悄转身,魏朝冻得打哆嗦也不敢发出一点儿声响。他就不明白皇爷说有事情要找叶首辅商量,怎么就不进去了呢?偏在屋外冻着。唉!这都开始数九的天儿了。

    以魏朝的耳力当然听不见屋里的说话内容,但是朱由校可是听得清清楚楚的。几个月下来,他发现从任命叶向高做首辅,叶向高就非常积极地处理政事,内阁的效率比方从哲在的时候提高了很多。同时叶向高也让内阁和六部的官员都转起来。也就他这个认真的皇帝,要是换一个不那么想管事的皇帝,就此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