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彼岸繁花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121

分卷阅读1121

    些人手。这些盐商一个也不能放跑了。他们往来的信件等都比照成国公府处置。”

    “陛下,东厂也派些人去。臣担心锦衣卫剩下的人手太少,控制不来禁军的健卒和杭州当地的军卒。”

    朱由校看看王安,王安上前一步说:“洛大人,东厂只能出五十人,最近内廷的事情比较多。”

    骆思恭对王安拱手,“五十人足矣。他们是要去看着那些军卒抄捡的时候不要伸手的。”

    骆思恭拿着圣旨去找英国公。英国公很奇怪锦衣卫要与他借禁军军卒。

    “下官的锦衣卫都派出去了,天子又派了别的差事,人手不足,下官请得了天子允诺,借百名禁军健卒明日南下。”

    英国公发愁道:“陛下允了可有手信等,不然这么空口白牙地调兵,我可就吃不住御史台的弹劾啊。”

    “你若不信进宫去问陛下好了。”

    俩人正打着口舌官司呢,东厂的一个小宦官气虚喘喘地跑了过来。

    “国公也,洛指挥,咱家给你们送符信来了。”

    英国公验对了信符后,给了小宦官一个荷包。把小宦官打发走了,亲自陪骆思恭去挑人。一边走一边向骆思恭道歉

    “骆指挥,非是我不肯,实在是不能私自调兵。”

    骆思恭点点头,“下官知国公行事谨慎,不会生怨望怪责之心。”

    英国公得了骆思恭这话,不管真假表面文章做到。等骆思恭挑好军卒离开,他恨恨地跺了一脚。

    “哼,知道没有符信不能调兵还到老子这里缠磨,揣着明白装糊涂呢。”

    英国公回府就把女儿叫到书房,把锦衣卫借军卒之事讲给张嫣知道,然后考问她。

    “嫣儿,你说说锦衣卫定额是三千人,如今下江南居然要从禁军里借百人,是个什么意思?”

    张嫣皱眉,“父亲,那三千锦衣卫在京吗?”

    “不知在不在。”

    张嫣抓着英国公的胳膊摇,“父亲,你说假话呢。借了禁军的军卒去做事,岂不是把做的事情给你知道了?他借人是在天子跟前过了明路的,那就是说他做的事情不近不怕你知道,也不怕锦衣卫之外的人知道,甚至说不怕天下人知道。那很可能是锦衣卫被派出去了不少。再一个就是天子和骆思恭要借禁军的口,把他们做的事情张扬给天下人。”

    英国公点点头,自己的女儿就是聪明。

    “你猜猜是什么事儿呢?”

    张嫣莞尔一笑,“抄家了。被抄者一定是犯了十恶不赦的罪名,才需要张扬到天下的。女儿可不信京师里连百名锦衣卫都没有了。”

    第780章 第 780 章

    朱由校每天睁眼就有无数想到、想不到的事情会等着他。这一日不等他去到文华殿, 方首辅已经在路上等着了。

    朱由校斜睨一眼王安, 王安习惯性地躬身, “皇爷, 还没到小朝会的时辰。”

    方从哲赶上来对天子行礼。

    朱由校示意王安去拦住,温和地问老先生:“方首辅在这里等朕, 可是有什么事情?”

    方从哲直起身子,看天子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往文华殿去, 就转身跟在朱由校身侧边走边说。

    “陛下, 老臣收到辽东巡抚、经略副帅周永春因母丧告假的折子。今儿是小朝会, 老臣担心陛下这第一次小朝会上, 出现廷推辽东巡抚的事情出意外。”

    “周永春是什么人?能力如何?与熊廷弼合作的如何?”

    方从哲打个突,只好把自己匆忙间准备的周永春经历背给天子。

    “周孟泰是鲁南万历元年生人, 二十九年辛丑科的进士。做过洪洞县知县, 因政绩卓越提升为礼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后提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前年失了抚顺之后,神宗命其巡抚辽东,参赞军务。

    周孟泰很有才干, 在辽东整饬边防、海防, 训练兵马, 筹划粮草, 修城筑堡。俩人合作的甚好。萨尔浒之战就是由他负责后方的粮饷和兵马的转送, 因他在后方调拨及时保证了前线军需,虽萨尔浒战败但战后评功过的时候,他升为辽东副经略。

    熊飞白虽刚烈急躁,但是与周孟泰合作的甚好, 对周孟泰极为赞赏推崇。”

    君臣说着话,很快到了文华殿前。

    朱由校想想说道:“辽东局势好不容易安稳下来,朕倾向夺情。”

    方从哲愣住,夺情?天子为什么要这么想?难道辽东就再派不出巡抚了?

    王安见方从哲愣在当地,就捅捅身边跟着的小宦官,用下巴示意他看方从哲。小宦官立即领会了王安的意思,颠颠地跑到方从哲身边,小声地提醒他。

    “方首辅,快到小朝会的时辰了。”

    方从哲被惊醒,看天子率着簇拥的宦官已经走远,赶紧拔腿往文华殿去。

    周永春的事情,成为小朝会讨论的焦点。这些侍郎以上的重臣们,都知道周永春在辽东所起的作用,再挑出一个能做巡抚的四品管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去辽东能不能与熊廷弼合作好,那就是非常困难的了。

    熊廷弼在辽东多年,要不是因为在督学的时候,棒打生员致死被巡按御史养智弹劾、回家听候审察,也不会换了杨镐去主持辽东,当然大明也就未必面临如今谈辽色变的局面。

    有人推荐按察使袁应泰,袁应泰也在周嘉谟的兵部侍郎候选上。

    周嘉谟出列向新君介绍袁应泰。

    “陛下,袁应泰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授临漳县知县期间,他动员民工筑长堤四十余里,以防漳水泛滥。调任河内后,组织百姓穿凿太行山,引入沁水,修筑25条堰,灌溉田亩数万顷,使邻县也受益。政绩为两河(河南、河北)之冠。

    然后回朝升为工部主事,兵部武选郎中。剔除假冒世职的数百人。任淮徐兵备参议,因擅自动用官库银、粮赈灾抱病还乡。

    四年前年,他被起用为河南右参政,以按察使身份到永平治水。在练兵、修备武器,供应关外所需粮草、□□之类都能及时,熊廷弼对他信赖、曾上折子保举他。

    老臣将他列为兵部侍郎人选之一。”

    朱由校沉吟一会儿一锤定音。

    “朕前几日对建奴的动作比较大,估计最迟一个月,建奴当得知消息了。今冬建奴应该会攻击辽东以求过冬的粮食。这个时候就不好再变动辽东的官员。夺情。袁应泰升兵部侍郎也暂缓,待明春再议。”

    战时武将夺情是经常有的事情,但是周永春的身份有点儿尴尬,说他是文官,他参赞军务。天子信任他要夺情,其他人再说些“孝道大于天”之事,等来的就是朱由校的讥讽。

    “朕连丧父祖,不得不承继皇位,是不是也要闭宫守孝三年?!”

    孙如游立即意识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