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彼岸繁花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679

分卷阅读679

    产就不用了。那四十万每年还个一、两万的,也就可以了。”

    “臣谢圣人隆恩。” 南安世子恭恭敬敬地给圣人磕头。

    “无事就散朝吧。”

    要是说南安郡王府还银子招人恨了,那圣人的“四十万每年还个一、两万的,也就可以了。”无疑是吹响了要讨还欠银的号角,时限是二十到四十年。

    圣人散朝走了,贾代善就被欠债的武勋围住了,纷纷问他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贾代善也想知道啊。

    南安郡王世子也被围在一块呢,他焦急万分地朝众人拱手作揖。

    “各位叔伯好兄弟,请让我去太医院,我父王还在府里昏睡呢。”

    他这样说,谁还能不给他让路、让他去给南安郡王请太医治病呢。

    贾代善好容易杀出了重围,圣人却没在养心殿,而是回去了内宫。他闷闷地回去兵部,把大内禁卫首领所做的随扈侍卫人选名单,又仔细查阅了一遍。他要把每个人的模样、履历都刻在自己的心头。虽然老少三代皆是朝廷官员,身手敏捷,才能选进随扈圣人的近身侍卫队列里。但贾代善要求自己,必须认得所有入选的人。在船上可比不得在宫里,能接近圣人的机会太多了。

    不能全靠大内禁卫首领的,这是贾代善给自己心里设的一条线。

    可他现在有点儿无法静心。

    早朝南安郡王府还银子这事儿,是在贾代善繁重的公务里,又加上了一件非得立即考虑、且要立即做出决定的事情。

    父祖早留了话,有人还银子就立即跟着还了,莫出头也莫拖延。

    可是自己现在跟着还银子好吗?是不是等于给没能力还的人加码呢?自己能不能得罪得起那么多人呢?

    圣人避回内宫,显然是要自己来选择何去何从呢。

    贾代善有些头疼。

    第488章 红楼贾母37

    张家大嫂到荣国府来看张氏。对于这个小姑, 她是从以前的喜欢, 变成了现在的无奈。婆婆临走的时候, 拉着她的手, 哭着说放心不下女儿, 要自己代她照顾好小姑。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她都好不犹豫地要应下来的。但是对婆婆说的, 以后把女儿嫁去荣国府, 与姑姑互为臂助,她只是含混地说以后再说。

    公公被圣人撵回了原籍, 自家现在就是四品官的门第, 想高攀荣国府,希望渺茫。除非是荣国公夫人不在了, 或许才会有几分可能。

    在公婆返回原籍后,张家大嫂成了当家的主母。她觉得自己在家里的腰杆都直了一些,说话的气都足了不止一点儿半点儿的了。她不再有夫家是首辅,娘家远远不如夫家的无形压力了。

    她静下心也反复思量过丈夫说的齐大非偶。女儿要是嫁到国公府, 怕是一辈子就是自己前十年的那种状态了。孙女要是进宫了, 还不得一辈子仰人鼻息。女儿的婚事, 还是得听丈夫的、要门当户对才好。夫家再好再高的门楣,也不如女儿能自在、舒服活着好。

    再来荣国府,张家大嫂觉得放下要谋女儿的姻缘后,心里敞亮了很多,荣国府高大门楼带来的无形中的压力,也消散了大半。

    “亲家太太, ”张家大嫂很客气地给荣国公夫人行礼,“又来打扰您了。”

    “不客气啊。你公婆才返乡,你要是有闲暇,就多过来看看你小姑,对她也是个安慰。都是至亲,不用每次都先递帖子了。”

    “亲家太太,您慈爱、体贴晚辈,晚辈可不敢失礼。”

    贾母对张家大嫂的坚持有度地往来,印象很不错。亲戚嘛,这样才是对谁都好、能长久往来的事情。所以她也不多留人,就吩咐丫鬟送她去张氏的院子,传话去厨房给张氏的东院加菜,晌午留客。

    张氏见到娘家大嫂非常高兴。原来未出嫁的时候,她有一半的时间是跟在大嫂的身边,学琴、学女红。后来二嫂进门后,又跟着二嫂学棋。

    “嫂子,”张氏抱住她的手臂,眼睛又湿润了

    张家大嫂看着罗嬷嬷不声不响地递过擦脸巾帕,认命地接过来,对小姑说:“月子里不能流眼泪的。会伤眼睛的。”

    张氏摇头,“嫂子我也不想哭的,我就是伤心爹娘都回老家去了。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见到了。”

    “落叶归根,除非是土生土长的京城人,以后都免不了要回老家的。”

    张氏听了这话,她的眼泪开始一滴滴地落下来。

    张家大嫂把脸一板,呵斥道:“贞儿,你要这么爱哭,以后我就不过来看你了。”

    张氏赶紧把眼泪收了回去,哽哽咽咽地说:“嫂子,我不哭了,你不要不来。”

    唉,张家大嫂扶额叹息,小姑子嫁人多年了,这行事的模样分明与自己女儿差不多的。以前是婆婆没教导到的,往后自己不教明白了,最后为难的还是自己。早知如此,十多年前就该好好教导她道理,而不是把她仅仅当小姑子去哄就好了。

    “贞儿,父母返乡了……”

    张家大嫂在张氏的月子房里,给张氏说了大半天道理,未了问她,“你记住了吗?”

    张氏的人够聪明,记性那是绝对地好,她乖巧地点头,“嫂子,我都记住了。”

    张家大嫂转向罗嬷嬷,话里有话地告诫她,“以后就请罗嬷嬷多提醒姑奶奶,咱们府可不是老太爷做阁臣的时候了。”

    罗嬷嬷赶紧给张家大嫂行礼,口中应道:“大舅太太说的是,老奴记得,一定会做好的。”

    不做好怎么行,自己的儿子、媳妇、孙子等一大家子,都在张府里呢。女儿还是大舅太太的院子里服侍的。

    罗嬷嬷到张家已经小三十年了,她差不多是看着张家一步步起来的。她因识字,被原来的主家送给了才中了进士的张英,被留在张老夫人跟前伺候。后来年龄到了,配给了张家的家生子。生了儿女再回去伺候,慢慢熬成了张老夫人跟前的管事嬷嬷。是张老夫人得力的臂膀。老夫人返乡前派她过来,是交代了很多话的。可自己过来三天了,差不多问遍了院子里服侍的人,谁也说不出荣国公夫人,是在什么地方薄待过张氏的。

    要自己说,张氏原来在娘家的时候,整天嘴角噙着笑意,活泼可爱的娇俏模样,多讨人喜欢啊。而现在这模样,就是给荣国府的世子爷惯的。半天不如意就哭唧唧的。哪个做婆婆能喜欢?谁不怕把家里的好运气都哭没了。张氏就欠遇到厉害一点儿的婆婆,哭一次直接饿一天或者打一顿手板。早点打几顿,严厉些待她,早改了她这没事儿就委屈的臭毛病了。

    犯贱!这是罗嬷嬷给张氏下的评语。

    半下午的了,张家大嫂得回去了。张氏拉着长嫂依依不舍。

    大嫂安慰她,“过几日,让你二嫂来看你。贞儿,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