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耽美小说 - 山河不夜天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72

分卷阅读272

    战役,其中他说道一句话。”

突然提起李景德和幽州军报,唐慎颇为诧异:“什么话?”

“只见乱火映天间,辽人兵箭不息,以密密之势倾轧而下。你可知宋军是如何突破重围的?”

“如何?”

“只道是一往无前,目无斜视。”

唐慎早在听到第一句时就知道,这绝对不可能是李景德写的军报。王溱说这话别有用意,他一把拉住对方的手,抬头问道:“师兄,到底发生了何事?”

王溱低头看着他,若是放在过去那几年,他或许又要对唐慎说上一句“莫闻莫我,与尔无关”。可如今他想起自己书房里挂着的那幅字,又想到王诠曾经对自己说过的一些话,以及自己对王诠说过的话。

他所喜欢的,从来不是一个被保护的唐景则。

王溱将人抱入怀里,轻声说出三个字:“银引司。”

唐慎瞪大眼。

“景则,这一次,当真不要轻举妄动。”

唐慎了然于心,可焦急的情绪却如同野火,蔓延在荒野之上,瞬间便烧了个大火连山。

到早朝时,一切都风平浪静。

唐慎站在三品文官的队列中,他抬起头,远远瞧见王溱站在最前列,就站在王诠的身边。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并没有像王溱早上说的那样,需要一往无前。然而就在快要下朝时,赵辅抬起手,命季福宣读了一张圣旨。

“……自明岁起,朕思及百姓不易,兵部银契庄收效甚好,愿天下康顺,与民同德同心……”

“废三十六州兵部银契庄,改大宋银契庄。”

“……大宋银契庄,为百姓使,为天下便利。”

这道圣旨宣读完,季福的双手死死握着圣旨的两侧,额头上布满了汗珠。

紫宸殿中,也是一片四级。

“……大宋银契庄,为百姓使,为天下便利。”

这道圣旨宣读完,季福的双手死死握着圣旨的两侧,额头上布满了汗珠。

紫宸殿中,也是一片死寂。

“……大宋银契庄,为百姓使,为天下便利。”

这道圣旨宣读完,季福的双手死死握着圣旨的两侧,额头上布满了汗珠。

紫宸殿中,也是一片四级。“……大宋银契庄,为百姓使,为天下便利。”

这道圣旨宣读完,季福的双手死死握着圣旨的两侧,额头上布满了汗珠。

紫宸殿中,也是一片四级。

146、第一百四十六章

徐毖话音落下,紫宸殿中,哗然一片。

赵辅坐在龙椅上,他微微斜了身子,望着的玉阶下的权臣们。良久,他声音悠缓地说道:“徐卿是为何觉着不可呢?”

徐毖依旧是那般沉稳内敛的模样,他总是无悲无喜,对所有事都置身事外。纪相还在任时,徐毖便是四位相公中人缘最好的。唐慎曾经在徐毖手下带过一年半载,不得不承认,徐相举止文雅大度,从未为难过他。

莫要说唐慎,就连赵辅都没想过,会是徐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无论是谁,总不该是徐毖。他从来不争不抢,不做出风头的那个人。

王溱垂目望着殿中的金砖,他的身旁,徐相用平和的声音说道:“银引司设立三年有余,然兵部银契庄自去年起,才于三十六州建立。八月既州洪灾刚过,天灾之下,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于此时,最当做的应是安抚难民。我大宋此刻如一头被被剜去腹rou的猛虎,兵部银契庄若只用于兵部所用,自然是好事,令三军欣喜,便利万众。但若用于千万黎民百姓,其中所耗费的又岂止是一分一毫?是劳民伤财之意啊。请陛下三思!”

王溱声音温和:“若是担忧国库不丰,徐相倒是cao心过多了。臣为户部尚书,大宋自开平十年来,年年国库丰盈,为赈灾而用,可不损一丝国力。”

徐毖笑道:“可谈人力?”

王溱侧过首,清澈的眸子看向对方。

王溱还未言语,却见文官最前列,又是一人站了出来。

左丞陈凌海手举玉笏,高声道:“臣亦以为,此事不可。”

唐慎刷的扭头,又看向陈凌海。

唐慎没想到,下一个站出来的竟然会是陈相。如果说徐相是因为出身世家,大宋银契庄一事是动了世家的利益,他不得不反对。那陈相出身贫寒,大宋银契庄是为天下好的大事,他怎么会出言反对?

但随即唐慎就想到,四年前,当右相王诠进言、最终设立度支司时,陈凌海也曾出声反对过。

两位相公都出声反对,王溱站在群臣最前,他抬起头,望向赵辅。

赵辅也静静地回望了他一眼。

君臣目光交汇,谁也不知他们到底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赵辅抬起手,道:“既然如此,那此事明日再谈吧。”

季福立刻用尖细的嗓音,高声喊道:“退朝!”

紫宸殿中,群臣手捧玉笏,低着头,等着皇帝一步步离开大殿。唐慎站在三品文官的队列中,自皇帝走后,是一品大臣。他余光中瞧见一件件簇新的官袍自自己身旁划过。明明穿着的都是一样的衣裳,唐慎却一眼认出了王溱。

自唐慎身边走过时,王溱并未放缓速度。他神色平静,步伐泰然地离开了紫宸殿。

刺眼的阳光在离开殿门的那一刻,便直晃晃地映了下来。王子丰微微眯起双眼,似乎有些不适应这骤然明亮的世界。待他看清楚后,只见不远处,左相徐毖双手合着放在腹前,站在台阶下方,正抬着头微笑着望他。

两人于空中对视片刻,王溱走下台阶,微微俯身作揖:“徐相。”

徐毖也作揖道:“王相。”

好像刚才在紫宸殿中针锋相对的人并不是他们二人似的,如今两人相偕着向皇宫外走去。徐毖因为年老,腰背颇为佝偻,站在王子丰身边,只觉矮小了一些。他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容,轻轻叹了口气,道:“王相可是觉得,老夫是不愿看到大宋银契庄的建立?”

王溱露出诧异的神情:“徐相为何如此觉得。您所言并非全然无理。”

徐毖:“老夫曾听宪之说过银契庄的事,宪之执掌江南银引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