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我在七零舞丹青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19

分卷阅读119

    华打报告申请,公社这边以最快速度批准。

    唐昭也特高兴,现在可以随时和唐建国通电话了!跟火柴厂、印刷厂、林业局各处联系都方便了许多,就连三花的京市小笔友,来电频率也高了起来。

    唐昭今年书画作品订单暴涨,十三幅工笔花鸟(挂历)、十三幅写意花鸟、梅兰竹菊四君子(单张年历)、还有林业局要的十三幅写意山水。

    另外,安在岭又要了十三幅书法作品,去年的大获全胜,让他更有信心,决定做一套书法的挂历。安在岭很有想法,按照当月的传统节日书写古诗词,比方说四月写“清明时节雨纷纷”,九月(农历八月)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火柴厂老孙也加了订单,要二十张工笔梅花小品。

    老孙振振有词,说去年有个火柴厂用京剧行当做花火,一套好几十种图案,咱咏梅不能落后,要最好的。他想要四尺以上的工笔,唐昭给劝住了,说火柴盒太小,画那么大细节也体现不出来,小品就行,不繁复,耐寻味,价格也不至于那么高。

    老孙对唐昭半点儿不怀疑,直接订了二十幅,先给了一半订金,然后坐在办公室嘲笑邻省迎春花——火柴盒上还是那一个图案,他们自己看着不腻吗?

    老孙已经忘了,当初认为印“咏梅”俩字完全可以的人是谁了。

    这天,沈晏清走进唐家小院时,唐昭正拿着铅笔写写画画,头不抬眼不睁的。

    看她美滋滋的模样,他忍不住捏了捏小脸,“干什么呢?”

    “我算账呢,等所有的书画作品完成,妥妥一万!”

    沈晏清笑着递给她一本存折,唐昭接过来打开,吓得手一抖,差点儿掉到茶杯里。

    沈晏清笑道:“昭昭,这些都给你,你随便花。”

    唐昭掐他一把,“两万块钱你让我随便花?这大农村的你让我买啥?供销社搬空也花不完!再说家里现在啥都不缺,虎子的相机也安排上了,我也就做几件衣服……”

    “那你细水长流地花。”

    唐昭想了想,说道:“我先帮你收着,你有回京的打算,以后肯定用得上。”

    她把存折锁进柜里,又道:“你别什么都给我。”

    “不给你给谁?”

    “我自己也挣得不少。”

    “你挣的留着自己花,我挣的也都给你花。”

    唐昭笑了,拉住他的手摇啊摇的,“殿下,这么多钱你怎么挣出来的?”

    “长篇稿费拿了一万八,加上同名摄影作品集,一共两万多。我寄了几千给家里,自己留了点儿,其余的全给你。”

    “你应该多给家里寄些啊。”

    沈晏清笑笑,“我只寄给我姐,让她给你买镯子。”

    唐昭不知道该说他啥好,“你……几千块钱全买镯子?”

    “很多么?你以前的妆匣里,金的玉的珊瑚的翡翠的一大堆吧?成套的头面也不少吧?”沈晏清叹了口气,把怀里姑娘搂紧了些,“你参加长公主牡丹宴的时候,满头珠翠,环佩叮当,现在给你买几个镯子你居然觉得多?肯定是我让你吃苦了!”

    “……”

    未婚夫太豪横,有点儿遭不住。

    没多久,虎子有了新宠——唐曜的相机,特专业的那种,贼贵贼贵的那种。唐曜得了新装备,也不稀罕当大旺村老大了,放学就扛着相机到处跑,拍大鹅水里游,拍老骥伏枥,拍养殖场的小狍狍,拍村里老爷爷笑出满脸皱纹……

    他对着小草小芽能研究半天,遇见一个好看的蘑菇都乐够呛。

    六月中旬,唐建国兴冲冲从省城回来,衣服里缝了一千多。原本觉得自己的形象光辉伟岸,结果知道了闺女挣的和女婿挣的,立刻觉得自己不光辉了。

    建国同志给唐昭和沈晏清郑重开了小会,嘱咐他们千万别在村里说挣了多少,财不露白,别遭人惦记。

    很快到了暑假,唐昭一家又去林区走了一趟。

    全家都忙着采风,唐昭为了回去画山水画,沈晏清和虎子四处拍照,三花收获了几篇作文,唐建国游山玩水,还帮着文工团修了几件老乐器,虎子更是收获了舞蹈演员的全体喜爱。

    回村的时候,唐昭突然接到一封电报,是春丰市群众艺术馆发来的——七月十六日,艺术馆举办书法研讨会,请唐昭同志务必参加。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进入新情节,再有几件事就换地图。

    按照计划,这文已经写了一半多,我加油!

    谢谢小天使们一如既往的支持,没你们我绝对撑不了这么久!

    85、你再说一遍

    夏日午后又晒又热, 街上推箱卖冰棍的爷爷,生意格外好。

    书法爱好者们陆续走进群众艺术馆,今天有个研讨会,请了获奖书法家跟大家交流。有几个小姑娘带着笔记本, 说一定要好好记录, 这样才不虚此行。

    此时, 艺术馆门外大树下停着一辆军绿色BJ-212吉普,一位戴着金边眼镜年轻人倚在车门处乘凉, 神色淡淡的。这人长得不错, 走在路上有一定回头率的那种。

    远处一位姑娘走来, 穿着白衬衫, 微喇长裤, 脚上一双小皮鞋,背着米色小皮包,又高、又白、又漂亮、又苗条。

    饶是这青年见多识广,也不由多看了几眼,然后问身边的人:“王厂长,你们开研讨会,还请了沪市的人?”

    老王是葡萄酒厂的厂长, 也是个书画爱好者, 年初得了书法三等奖,对唐昭印象深刻。他这两天接待来自京市的少爷,说起今天下午有研讨会,戴眼镜的少爷居然很感兴趣, 也跟着来了。

    老王道:“这姑娘不是沪市的,是土生土长的春丰人。”

    “是么,我看她一点也不土。”

    “她书法得了一等奖呢, 写一笔草书,敢信吗?”

    少爷微微眯眸:“她姓什么?”

    “姓唐,他们大旺村的都是这个姓。”

    “呦,还真碰上了,这一趟没白来。”

    研讨会开了一下午,唐昭发了言,还提笔做了示范。会议期间,在门口碰到的眼镜男一直盯着她看,令她极不舒服。

    今天沈晏清送唐昭到了春丰市,本打算一直陪着她,但是马上就下厂印刷,在这个关口上,校对出了些问题,他必须去看一眼。

    殿下要是在,也没人敢这么放肆。唐昭看了眼自己的小皮包,又把手伸进包里摸了摸防身利器,琢磨着一会儿开完会不参加聚餐,赶紧回去才是正理。

    谁知会议结束,有不少书法爱好者围上来请教。唐昭没办法,咱是带着传承文化的使命来的,就得有问必答。

    如此又耽搁了一会儿,工作人员请唐昭去聚餐,说那边已经开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