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耽美小说 - 升官发财在宋朝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95

分卷阅读295

    近’的骄傲和欢喜,浑然不似所说的那般‘被迫修身养性,受了天大的罪’了。

只是这份令他羡慕已久的待遇,在终于落到自己头上后,他却还没来得及感到欢喜,就开始为‘公祖怕已对他彻底失望’而惶惶然了。

直到听了公祖这话后,他仔细一想,品出的确有几分道理,眼底才渐渐地恢复了神采。

陆辞一瞬不瞬地看着他表情上那极细微的变化,不自觉间玩心忽起,于是,就在狄青伸手来接那包‘奖励’时,冷不防地往回一收,重又拿起了那本叫狄青头痛欲裂的,微微笑着宣判道:“遗憾的是,由于你动作太慢,小歇已经结束了。”

狄青:“……”

哪怕是小狸奴写满无辜和茫然的小表情,也没能让陆辞心软,不疾不徐地将那包零嘴放在一边后,就含笑道:“现我再出三策,你且听题——”

狄青再顾不上纠结那还没碰着、就已离他远去的小食了。

一听陆辞出题时尤为曳长的温和嗓音,他便反射性地挺直腰杆,出手迅如雷电,立马握住笔杆,竖起双耳,随时准备听题。

陆辞看他那宛如极度警惕着、随时准备捕猎小雀的猫儿模样,勉强忍住笑后,才挑了则简单好懂的一句,出了一道策。

说到底,他本意只是为了进行初步摸底,让接下来行船的几日里能更好地对狄青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却不是为了打击小狸奴进学的自信的。

在经历了一般艰难的勉力应付后,听清楚策的题目的狄青,果真就松了口气。

他水平不足,自然未能察觉陆辞一直在根据他的反应,制定出题难度的情况,而单纯为自己能答出这道策感到喜悦。

陆辞安安静静地在旁看着狄青奋笔疾书,又在他终于写完,搁笔的那一瞬,立即让人将刚刚热好的、从正店打包来的美食端了上来。

平心而论,与他极其熟悉和亲近的柳七和朱说相比,哪怕是拿同岁数时的手稿的表现,狄青的底子,也显然要薄弱上太多。

但再想到狄青真正念书,也不过这么几年,目前刚满十三岁,又是头回被他正经测试……这份素质和天赋,应比钟元和易庶要好上不少。

陆辞默默地估摸了下,就目前表现出的这份资材,再加以狄青的勤奋,倘若能这般坚持下去的话,一回中举固然太难,但考个三五六回后,多半还是能中个四五甲的名次的。

但这也只是他一人的片面估计而已。

最重要的,还不是狄青日后的表现,而得看他自身的意愿。

尽管和狄青间有这么段带了恩情性质的缘分,陆辞却是从未想过要越俎代庖,代狄青决定人生的。

——现在鼓励狄青读书,不过是狄青年纪尚小,不足以做出成熟的判断,而贡举在平头百姓面前,仍是唯一一个能改变自身境遇,甚至就此平步青云的契机而已。

等让狄青完成了他眼中那强迫症式的‘九年义务教育’时期后,就该放飞这本该桀骜不驯的小狸奴,容他闯来闯去了。

想到这里,陆辞不禁看向矜持地小口扒饭的狄青,玩笑般询道:“对于以后想做什么,你可曾有过打算?”

第一百七十二章

陆辞问得突然,狄青愣了愣,认真想了想,才小心回道:“出人头地,入仕为官。”

他的紧张神色,被陆辞当做是被问及未来志向时少年郎常有的小腼腆,却不知晓,这份谨小慎微的来源,其实是对方怕这份答复会令自己失望的缘故。

陆辞莞尔一笑:“随意聊聊,你莫要慌张。”

狄青干巴巴道:“不,不慌张。”

对他的这份此地无银三百两,陆辞饶有兴味地挑了挑眉,倒是厚道地未去揭穿,而是继续问道:“你日后是愿从文,还是更愿从武?”

狄青想也不想道:“从文。”

陆辞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追问:“为何想从文?”

若换成任意一个别人,回答陆辞这一问时,定然都会大义凛然地抛出一番‘家国兴亡、匹夫有责,当以天下为己任’等冠冕堂皇的说辞来。

老实巴交的狄青,却毫不犹豫地说了大实话:“公祖,柳兄,朱兄……皆从文。”

因此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也能考过贡举,再顺利得到一官半职,最好能留在京中,如柳朱二人一般,一直同公祖在一起。

陆辞微愣。

狄青所给出的这个答案,的的确确是出乎他的意料了。

——没想到还真是个黏人的小崽子。

他忍住想揉揉狄青脑袋的冲动,笑着问道:“若你不曾与我相识,又会如何打算?”

狄青微不可查地蹙了蹙眉。

他对‘不曾与公祖相识’这个假设,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排斥,甚至连眼前的美味菜肴,都变得寡淡无味了起来。

他抿了下唇,仔细思量片刻,坦诚道:“若无公祖,乡中官学倾颓,而私塾要价高昂,家中只供得起兄长一人念书……我应是会继承家业,耕种捕猎吧。”

陆辞已懒得纠正他无意识下就总带出来的‘公祖’称谓,只是顺着他的话,略微想象了下小狸奴在山间灵活地窜来窜去,日日满载而归,又在田间勤劳耕种的模样,不禁笑了:“万幸将你带了出来,不然让你就此拘于乡间,未免太过大材小用了。”

狄青脸上唰地一红:“当、当不得公祖谬赞。”

陆辞见他反应有趣,索性慢悠悠地补了一句:“狄弟此言差矣,我可从不谬赞他人。”

狄青:“…………”

好整以暇地欣赏了一阵狄青这脸颊红通通的,差点要埋首桌上,根本不敢与他对视的羞涩模样,陆辞见好就收,正经道:“你年岁尚小,纵使不喜诵读经义,练作策论,而更好舞刀弄枪,亦无可厚非。”

放在后世,狄青这岁数,也只是小学刚刚毕业,正是心性不定,最为贪玩好动的时候。

哪怕狄青心性较为成熟,显然也还不具备足够的判断力,对自己将来做出明确和靠谱的规划。

更何况陆辞认为,自己将人从汾州老家带出,背后可是狄父的万分信任和殷殷期待。

单只为这份监护职责,他肯定也要压着狄青先老老实实念一阵书,等岁数长些,再做具体决定。

但陆辞同时也想到的是,若是狄青当真有从武的意向,观其表现又的确有这方面的不俗资质,那恐怕还得增加一些武艺和兵书的课程,以免荒废了黄金时间。

陆辞细忖片刻,将建议梳理一番,才徐徐开口道:“大宋武官,出身不外乎两种,一为行伍出身,二为恩荫入仕。后者与你并无关联,只看行伍出身者,为禁军军人由诸班直而迁诸军将校,凭借的标准,则是军功和年资,拔优所看的,则是‘循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