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耽美小说 - 升官发财在宋朝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23

分卷阅读223

    但来年究竟计划如何,会否跟所有人续立契约,他并未拿定主意,并不好同他们说些什么宽心话。

毕竟在京里能呆多久,并非是他一人就能说了算的。

陆辞慢悠悠地饮了口热茶,便聚精会神地继续写了起来。

他今晚上已早早地备好了课,现正忙活的,是举荐一事。

——在寇准的提醒下,官家赵恒终于想起了馆阁里的一片狼藉,不论整理、校勘还是纂修方面,都急需大量人手的这一茬来。

于是从各地官员中筛选出合适的,权知馆阁校勘和史馆检讨等职务,粗略估计,起码会有五十多个新出的空缺。

这消息一出,无数选人的心思都活络开了。

甚至连最仇视寇准的那些党派,也一边骂着寇准收买人心,一边‘不计前嫌’地琢磨起,这五十多个位置里,究竟能给自己派系里的人占下多少个。

别看只是馆阁校勘和史馆检讨在馆阁之中,不过最末的第三等,也并无多少实权,但馆职本身的清贵和优越性,历来就在士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莫说是选人们对此趋之若鹜,就连不少京朝官,都忍不住起了心思,想要下手一争。

然而绝大多数选人,却是连被考虑的机会都不曾有过的——一般官员想要担任馆职,须经大臣推荐,才准考试。

而有‘推荐’权力的大臣,则只有两省五品以上官员,每人每年还有着名额限制:京朝官得五员,升朝官只得三员。

得了推荐后,则被选送进入初试,为学士院中试诗赋论,合格了才可授予低级馆职。

授予馆职之后,仍未结束,还要继续进行考核,唯有优秀者,才有担任要职,进行升迁的机会。

大多数人,则被另派往地方上任职了。

陆辞虽为正四品下的左谕德,但严格来说,并不在两省之列,便也没有举荐人的资格。

他正因清楚这一点,在别人为此万分纠结时,还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轻松模样,一心只教太子圣贤书。

还是赵祯没忍住,强忍着邀功的小兴奋,含蓄地提醒了陆辞几句。

陆辞这才知晓,原来托小太子每见官家就在官家跟前替他赞不绝口、美言不断的福,叫赵恒越发想起了陆辞为官时日虽短,政绩却是无比亮眼之事。

不但恢复了三两日就送御膳的福利,这次还额外吩咐吏部,将他添入了有权举荐的官员名单中。

吏部中知道此事的不过寥寥,根本没料到官家的心血来潮下,竟做了回不留名的施恩人,连陆辞本人都不知晓,就没想到去通知他一声。

且因陆辞站位一直微妙,也无人想着宣扬出去,或是临时抱佛脚地巴结他以换取推荐名额……

于是陆辞稀里糊涂地,就差点弃权了。

陆辞惊讶过后,赶紧谢过太子,当晚回到家中,就忙活起写推荐信的事了。

他虽得了陛下破例赐予的权限,但说白了,他头个想到,也能相信的,且需要这一职位的,也只有朱说、柳七和滕宗谅三人。

就陆辞个人看来,最适合的,无疑是朱说了。

别看朱说年纪最小,却最沉得住气,也最有干劲。

柳七和滕宗谅虽也极具才学,但前者黑历史太多,最近自己又与其相隔太远,也不知是否修身养性,痛改前非了;后者性子也偏于浮奢享乐,虽是个能做也肯做实务,愿为友人两肋插刀的,可在清贵安宁、数十年如一日的馆阁之中,却不见得适合。

——不管是谁得以幸运地雀屏中选,他还是最好把人安排到自己家里来住。

起码开头一年,都得放在自己眼皮底下才安心。

因不知这事是否能成,陆辞在熬夜写好推荐的文书,次日交予吏部后,就将此事安静搁在心里,并未与任何人声张。

如若成了,他不想对友人邀功。

如若不成,他更不想叫友人们空欢喜一场,也许还落个白欠他人情的心理负担。

更何况在陆辞想来,三人里要是有人能中的话,那也是他们自己的本事,才可在重重考试中突围而出。

自己不过是提供了一个小小契机,并不值得夸耀。

熬夜的下场便是,还未躺上半个时辰,就得起身去早朝,一边听着寇准一人潇洒发挥,一边昏昏欲睡。

好不容易散了朝,就得去东宫讲经了。

赵祯见到陆辞时,就稀奇地在他眼底下发现了从未见过的青黑,以及破天荒地在讲经时以袖颜面,打了两个小小哈欠……

陆辞不禁满怀歉意,懊恼之余,认真地向太子致歉,并不因他年纪小就随意糊弄过去,也不觉身为讲经的半师就可理所当然。

一直默默观察的赵祯当然不觉丝毫不悦,反而笑眯眯的,感到高兴极了。

他打心底地一直认为,自己这位小先生,外人眼中才高八斗的陆三元,是几乎无所不能的。

现竟会跟他一样上课时打瞌睡,有些小毛病了,倒像是玉雕的人儿活了过来似的,生动有趣了起来。

“无妨,”赵祯笑着摆摆手,又终归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小声问道:“若真要作为赔罪,陆谕德不妨告诉我,你所推荐的那几人,究竟是哪几位大才?”

大才?

陆辞莞尔一笑。

——未来也许是,现在却不过是酒鬼,小正经和大流氓罢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荐举:

官员磨勘迁官或担任差遣,一般都要举主推荐,并充当保证人。荐举的对象主要是中、下级文武官员,称“被举官”;荐举人称“举主”。真宗天禧元年(1017),开始限制荐举人数:两省五品以上官员,每人每年荐举京朝官五员,升朝官荐举三员。仁宗初,规定通判以上官员可荐举他人,被举人须现任的属官,且举主中还应有两员“职司”,由本部按察官或本路监司、帅司的长官充当。

2.馆职:

宋代前期,授予馆职要经过考试。就是进士及第、高中状元,也必须担任一段时间官职后,才能应试入馆;至于一般官员,须经大臣推荐后才准考试。应试科目,元丰以前“试诗赋各一”,神宗即位后曾下诏:“自今馆职试论一道,策一道。”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十二月,王钦若、陈彭年等抄校崇文院书籍,朝廷为补充馆阁人员,命吏部从京官和地方官有才学的人中选送,然后先初试挑选,送学士院试诗赋论,合格后才能担任馆阁低级官员。授予馆职后,还要接受考核,成绩优秀者才得以升迁。但真正担任要职的究属少数,多数另行派往地方任职。

第一百二十八章

在讲完正课后,陆辞见小太子着实好奇,忍俊不禁下,便将自己那三位友人的一些过往趣事,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