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侄子们太爱我了怎么办(1V2 年下H np)在线阅读 - 第一章 永嘉长公主

第一章 永嘉长公主

    

第一章 永嘉长公主



    清漪园在夏夜尤其可爱。

    竹林珊珊,桂影斑驳。远处百丈长桥架于流水之上,雕栏绘柱,红栏碧帷。

    桥下是碧波连绵的太镜湖,湖中有万尾锦鲤。

    要是扔一点饲料下去,轻易就能引出锦鲤翻滚的鲜艳场面。

    再远处是湖中数座小山,山上珍木良禽,数不胜数。

    这清漪园经由皇家多次修葺,园中奇景珍禽难以描摹。

    司马家开朝数百年来,此地就是朝中开设鹿鸣宴的绝佳场所。

    不知多少代文人士子在此园中游览吟诗,感慨奇观。

    可惜如今清漪园落到了玉真公主手中。

    当今陛下功绩彪悍,扫平北原南蛮,在九王之乱中拔得头筹,一定天下。

    可惜膝下子嗣单薄,只有二子共三女。

    玉真公主是陛下长女,出生于潜邸。

    母亲窦贵妃虽然不是什么高门士女,但侍奉陛下多年,从潜邸到皇宫,有功无过。

    玉真公主也聪颖伶俐,很得陛下喜欢。

    到了出嫁的岁数,陛下还特意为她开了凤台选婿的先例。

    那时候满建康的世家子弟,任由她挑选。足见帝王宠爱弥加。

    玉真公主挑来挑去,选了出身寒门的探花郎。

    可惜探花郎福薄,婚后不过三年便因病去世。

    陛下可怜玉真公主年少孀居,春闺寂寞。特地将这清漪园赏给了她。

    然而满京上下,就连桃叶巷卖酒老翁的六岁孙子都知道,玉真公主婚后夜夜笙歌,府中的面首,世家中的小情人儿,朝野上下和她不清不楚的文武官员排起来能绕皇宫三个圈。

    那可怜的驸马,寒门出身的探花郎说不得就是被自己头上一顶又一顶的绿帽子给气死的。

    垂髫小儿童颜稚语,说自己长大后也要给公主做面首,当大官。

    听到孙子有如此远大志向的袁老头差点没跳起来给孙子一个大嘴巴子。

    满京上下的膏粱子弟自然不稀罕什么高官厚禄,但让他们稀罕的是另外一回事。

    做公主的入幕之宾,把那玉腮香雪的尊贵美人压在身下,可是建康第一等的风流事。

    因此今夜玉真公主在清漪园设宴,往来的有不少都是自荐枕席的浪荡子弟。

    当然,也有不少希望凭此宴席鱼跃龙门,一朝得人青眼的寒门士子。

    毕竟是公主设宴。朝中清客,上京自诩风流的世家子弟,都要来凑个热闹。

    玉真公主对那些世家子弟倒是没什么想法,实在是雕马轻裘的世家子弟她看腻了,现在喜好的是那些贫寒士子。

    教傲骨铮铮的寒门士子为自己折腰画眉,岂不比和那些轻浮的公子哥儿调笑有趣的多?

    不过她今日设宴,为的可不是自己。

    毕竟如今她府上还有一位不肯折服的,等着她去调教。

    东西再好,总要一个个吃。要是太心急,就不好消化了。

    想到府上那个依旧对她不辞颜色的小道士,玉真公主就忍不住要笑起来。

    任他孤傲如高山晶莹雪,最后也要被她玩弄于鼓掌中。

    公主,永嘉长公主已经到了。

    身旁的黄衣婢子秋和俯身提醒道。

    她瞧着自家公主一副出神的样子,就知道她又是在想前几日抢回府的那位道长。

    也不知那道士哪里好,整天板着个脸,反而惹得公主春心荡漾。

    快去请姑母进来。秋和,你去把名册拿来。

    玉真公主听了侍女的话,忙吩咐身旁的婢子。

    秋和却将早已准备好的名册呈上前来。

    春枝已经去请了。还有,谢家三郎说今日家中有事,故而向公主告个假。

    无妨,反正姑母也瞧不上他。他来不来都无所谓。

    玉真公主不以为然,拿过名册又重新翻看了一遍。

    范阳卢氏,博陵崔氏······还有那个何六郎,他们可没出什么岔子吧?

    范阳卢峻茂,年十八,清俊好酒。任侠狂放。

    博陵崔丰瑞,年十六,玉雪可爱,少年意气。

    还有那个何六郎,据说皮相是一等一得好,远胜京中那些被酒色财气掏空身子的浪荡子,有好事者将他比作洛水花神,还像模像样做了几首词赋。

    陈词烂句,倒惹来了不少闺秀倾心。

    玉真公主没有亲自见过名单上的这三位。替她办事的是贴身女官秋和。

    没有,那三位已经在内堂就座,就等着您和永嘉长公主过去呢。

    秋和敛袖低眉,一板一眼回答。

    那就好,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让姑母合心意。

    玉真公主叹气。

    她自己倒是没什么顾忌,就是不知道这位孀居多年的小姑母对她的安排满意不满意。

    司马家开朝五百年,风气开放。公主地位尊崇。

    孀居后不愿再嫁,养个把面首什么的,只要不闹得天下皆知,根本就不算什么事。

    她自己就是一个例子。

    陛下岂会真的不知她平日如何行事?

    他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家闺女过得快活比什么都好。

    但她这位姑母孀居九年,就安安份份待在自己的上阳别院,连别院都不怎么出,不见她说要再嫁,也不见有什么男子出入上阳别院,更不曾听说她养了什么小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