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线阅读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80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80节

    何况朝廷还酌情优选这部分人员为官,如此强的政策,稍有觉悟的百姓便会努力争取,不,就是那些士绅之家,也必然会争取这些名额,以求“开枝散叶”,壮大“家族”。

    “若这些政策还不足以打消百姓顾虑,那就再加一条,五年之内,朝廷不在五十万移民中征调军士。”

    朱允炆掷地有声地说道。

    解缙走出,赞道:“皇上,若行如此移民之策,可改被动移民为主动移民,此策大善,臣以为可行。”

    “臣附议。”

    郁新、黄子澄等表示赞同。

    以前移民没什么好处可言,现在移民有好处了,难度自然降低许多,甚至会有人主动选择移出山西。

    朱允炆见说服了内阁与户部,便将目光看向双喜,道:“让他们入殿吧,山西移民少不了他们出力。”

    第三百三十三章 商人在移民中的作用

    当晋商常千里、侯西域、曹有山等进入武英殿时,黄子澄、解缙等人都露出了惊讶之色。

    移民毕竟是朝廷之策,找五军都督府作后盾可以理解,找商人来做什么?

    商人擅长的,只是买卖。

    买卖?

    解缙灵光一闪,看向朱允炆,不由折服,若真的引商人进来,可以为朝廷省去不少事。

    黄子澄、郁新等人却并没有看透,只不解地沉默着。

    朱允炆在晋商行过礼之后,道:“今日召晋商入宫,是有两件事与你们商议。这第一件事,便是朝廷准备今年于山西移民五十万,至北直隶、山东与河南等地,你们如何看……”

    八大晋商不由地震惊起来。

    对于山西移民,常千里、侯西域这些人并不陌生。

    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为应对蒙元“四大王”袭扰大同、武州等地,采取坚壁清野之策,大规模迁移山西北部居民。

    洪武六年九月,朱元璋又以“屡为胡虏寇掠”为由,迁移山西北部居民八千余户近四万人入中立府(即凤阳府),而这也是明代初期,第一次大规模移民。

    洪武二十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出于军士需要,移十几万山西居民至晋北、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北西北部。

    然而这两次移民,是出于军事的需要,移民范围又多集中在山西省内。

    洪武朝真正的大规模移民,是出于经济建设需要开展的,时间是洪武二十一年,之后移民一直持续,直至洪武二十八年,自山西彰德、卫辉、广平、大名等府移民四十余万。

    这四十几万人,多分散在了北直隶与河南等地。

    如此大范围、长时间的迁移,才迁移出不到五十万人,朱允炆竟然打算在今年一年之内,实现五十万移民?

    这足以让常千里等人瑟瑟发抖。

    “皇上,恕草民直言,移民五十万恐怕需要更长久时间,一年期是万万不行的。”

    常千里深知移民之苦。

    洪武朝移民并不太平,虽然朱元璋给了不少政策,移民之前按户发银钞,路上还有官兵护送,到地方给农具,给免税三年。

    但那只是书上的记载,真正的移民,是伴随着血与泪的。

    要知道移民中穷困百姓居多,他们没有马车,没有毛驴,只能靠两条腿走路,短则五百余里,长则一千多里路啊。

    徒步跋涉二三十天,风霜露宿,一些人病死在路上,一些人累死在路上,一些人宁愿逃命也不想去陌生之地。

    家乡月明,故土难舍,谁愿意离开故土?

    可不去,不行。

    逃命的人多了,完不成移民指标,于是底层便拿出了绳子,将移民绑着,以“押解”的方式赶着他们离开山西。

    很多移民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并在日后留下了一个背着手走路的习惯,而这个习惯,也一直留在了山西移民后裔的骨子里。

    因为是押解,路上有人需要小便,则需向官兵打报告,喊一嗓子“官爷,请解手,我要小便”之类的话。

    久而久之,便演化为了“解手”等同于“小便”。

    走南闯北的晋商,对于移民之苦、移民之困有着深刻的印象,明知反驳朱允炆这个少年英主不合适,但还是硬着头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自己虽是商人,但还是有良知的。

    黄子澄看向朱允炆,依旧认为一年五十万的步子有些太大,可见朱允炆没有丝毫改变的神情,便也没有再多说什么。

    朱允炆对常千里等人说道:“朕知道一年移民五十万是困难,但你们也须知,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是朕拟定的新移民之策,你们且看过之后再回话吧。”

    双喜将文书转给常千里,常千里等人看过之后,顿时一改愁容,一脸轻松地奉还文书。

    常千里整理了下衣襟,肃然道:“皇上,若按此策行事,山西移民大计可成,草民有些旁亲在太原府,不知移民之策可否包含太原府?”

    黄子澄等人听闻之后,不由摇头苦笑。

    朱允炆也放松下来。

    这群人不愧是商人,看到了好处,马上就想凑上去。

    不过这也证明了一点,商人都心动了,百姓中但凡有些觉悟的,也定会参与到移民之中。

    至于那些没觉悟的人,没关系,搞宣传、洗个脑什么的,咱有经验。

    觉悟这东西是可以说出来的……

    “你们想移民,朕自是欢迎的。不过这不是朕将你们唤来的目的,移民五十万,所需物资自然是千千万万,只依靠朝廷去办,一年期很难筹备妥当。朕希望晋商能协助官府,完成移民壮举。”

    朱允炆认真地说道。

    黄子澄脸色一变,刚想走出来反对,却又止住了脚步。

    虽说移民保障工作应交给户部、地方布政使、府县等办理,可一些县的官吏加起来也就几十号人,让他们在短短几个月内筹备几万乃是十几万人口的物资,或许可行,但定会极度扰民,甚至会有地方借朝廷需要物资之由,抢掠百姓家产。

    如此思来,不妨让商人以买卖的方式,去筹备物资,而户部只要把关钱粮即可。

    常千里看向侯西域等人,侯西域等人更是惊喜莫名。

    若此事办成,晋商便直接与地方官员搭上了线,甚至可以改观朝廷对晋商的看法,日后晋商行事,定会方便许多。

    “草民愿为移民之策鞠躬尽瘁。”

    常千里、侯西域等人跪拜,齐声道。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看了一眼解缙、黄子澄等人,说道:“晋商来负责移民物资保障,户部支付相应款项,安排朝廷官员与地方布政使官员监督,如何?”

    “皇上英明。”

    解缙、黄子澄等选择了支持。

    到此时,朱允炆总算敲定了移民之策,然后对黄子澄说道:“此番移民数量之大,堪称我朝第一,所耗费钱粮自是巨大,朕知户部困难,打算将商人自南洋之地取来的一些宝物,交付户部,由户部发卖变为钱粮,以支移民。”

    第三百三十四章 关门,打胡杜

    南洋宝物?

    黄子澄眼珠子都发光了,那些东西随便拿出来一件,都堪称稀世珍宝,皇上竟然舍得拿出来换钱粮?

    原以为皇上是想依靠商税来弥补移民花销,不成想皇上想用宝物直接赌上这个窟窿。

    “谢皇上!”

    黄子澄发自肺腑的感激朱允炆,这事若搁置在太祖皇帝身上,绝对就是一口命令,坐等结果。

    至于过程中百姓愿不愿意移民,移民过程如何,到了地方有没有吃的喝的,太祖日理万机,是没时间关照的。

    可朱允炆不一样,他自己提出了任务,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还主动提出了解决办法,作为官员,只需要去执行,去完善,去反馈即可。

    有如此皇上,黄子澄心悦诚服。

    “皇上,有多少宝物,是否可以折算给晋商……”

    侯西域请求道,满是期待。

    山西晋商可不少,可家里有绝世珍宝当门面的可不多,这若是拿回山西去,将会大赚一笔……

    广西,十万大山。

    僻静的山谷中,歪歪斜斜地躺着一支军队,千户黄桂低头看了看露着脚拇指的布鞋,鞋底子随拇指上翘分离出一条缝。

    军士袁岳大口地喘着气,努力坐了起来,从腰间拿出了短刀,然后拖下草鞋,看了看脚上的血泡,咬牙便扎了下去。

    血水流了出来。

    “这翻山越岭,真不是人玩的啊……”

    袁岳心中感叹。

    自己好歹也是勤练之兵,脚底板早就磨练出来了,可谁能想到,以前的那点茧子还不够这山上磨的,没几天就出了血泡。

    这一脚已经被扎破了四五个血泡。

    “这里的水是干净的,可以饮用。”

    千户潘成走上前,对坐在圆石之上的张辅禀告道。

    张辅微微点头,从怀里取出一幅舆图,低头审视着,然后说道:“让大家休息两刻钟,将黄英喊过来。”

    黄英,广西思明府土司俍兵,对广西山川走势知之甚详,这也是张辅敢选择这一条路的底气。

    张辅听到动静,抬头看着走过来的黄英,道:“快到镇南关了吧?”

    黄英伸手指了指南面,道:“翻过去这座山,便可以看到金鸡山与大青山,镇南关便处在这两座山的隘口之上,按往日行军,半夜时分可抵达镇南关。”

    张辅收起舆图,站了起来,一脸刚毅地看向南方,喊道:“王远兴,你带二十余人,先行过山侦查敌情,切记,不可打草惊蛇。”

    王远兴深吸了一口气,站了起来,喊过二十余军士,问明方向便走了出去。

    “大人,军兵疲累,不宜再走,应在此地修整两日。”

    黄英看了看周围倒在地上的军士,他们已经疲累到了极限。

    这段时间里,每日每夜行军,一天仅得休息两三个时辰,拼了命的行走,虽然争取了时间,但也极损了战力。

    纵是以勇猛著称的俍兵,也没有如此玩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