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不良臣(科举)在线阅读 - 不良臣(科举) 第106节

不良臣(科举) 第106节

    朝中武将不多,能称得上勇猛的就更少,许茂倒是算一个,但是如今已被派往北方边境驻守去了。

    与此同时,在江尚书看来,许茂与谢良臣关系亲近,若是再调他回来任主将,万一又立大功,那岂非更壮对方声势?

    至于剩下的将军,去年才归降的郭要父子也算得上猛将,只是还是同样的弊端,与谢良臣关系太厚。

    尤其是京中都在传,说郭家那个儿子似乎正向谢良臣那个嫁不出去的meimei献殷勤,恐怕两家过不了多久就要成姻亲了。

    因此,在遍数了朝中武将之后,江尚书便点了一名姓曹的将军出来:“臣以为昭勇将军曹毅可堪此大任。”

    “曹毅早年虽领过几次兵,也算老成,但总是经验不够,让他领兵出征,不知可能一举剿灭四王叛乱?”张太后出身不高,不懂朝政也不懂行军打仗,李太后倒是懂一点,于是闻言便出声道。

    行军打仗的事哪有定准?不过事到如今江尚书便是知道曹毅并非将帅之才,也得推他上去。

    “请太后放心,乱臣贼子不得人心,曹将军既是领皇命出征,只要朝廷能调拨足够人马军粮,定然能一举扫平四王。”

    他说得信誓旦旦,两位太后以及年幼的安帝便也动了心。

    只是正当融安帝准备下旨时,谢良臣又提出了不同意见。

    “启禀皇上、太后,臣以为曹将军虽是能干,到底对方四路兵马来袭,不如朝廷再派一员大将领兵出征,这样既可防止四王相互协作,又能分而破之。”

    “哦?不知爱卿以为何人可担此重任?”

    谢良臣是扶他们母子上位最大的功臣,张太后对他十分信任,因此听他开口,便又觉得再派一个将军也不错。

    “臣以为郭要郭将军能征善战,可担此大任。”谢良臣平静道。

    只是他虽平静,其余人却反应不小,诸位大臣面面相觑,后还是江尚书首先出言反驳。

    “郭要前为叛臣,虽戴罪立功,但究其原因,也不过为形势所迫,此人心性不定,若是让其领大军平叛,途中再生乱心,则我朝危矣。”

    “正是,正是。”

    “江大人说得没错,怎么能让叛臣领军去扫四王呢?”

    殿中除了谢良臣之外,其余几位大人全都反对派郭要出征,融安帝坐在上头也为难,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这......”

    最后还是帘后的李太后开了口:“郭将军虽为叛臣,但先帝亦道既往不咎,既是如此,令郭将军率兵出征倒也无甚大碍。”

    李太后向来少议政事,尤其是每次两宫太后相争之时,张太后总要压她一头。

    众人看在皇帝的面子上,也多以张太后的意见为重,久而久之,她也渐渐不怎么出声议论朝政。

    此番开口还是因为事关重大,她也以为曹将军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可惜不管她目的为何,圣慈太后张氏始终是个轻狂又无甚智慧的女人,听李太后支持谢良臣的意见,她立刻就叛逆心上头。

    “若是其他人,本宫或许就准了谢大人所请,但是郭要以前便辜负皇恩,此番还是慎重为妙,再说大军分两路出击稍显弱势,我看还是由曹将军一人领兵出征就行。”

    张太后驳了郭要领兵的建议后,谢良臣也不坚持推举,左右他现在提郭要出来,就没想过建议会被采纳。

    人总是要失败过后才会后悔不跌,等到情势愈加危急恶劣,他们才会拼命的抱着最后的救命稻草不放。

    三日后。

    曹毅领三十万大军出征,谢良臣也不再管平叛之事,只在刑部处理公务,做着先手准备。

    刑部与大理寺、督察院合称“三司”,乃是朝廷最重要的司法部门之一,其中刑部掌全国的刑名案件,督察院则负责监督,大理寺负责复核。

    至于刑部内部机关,则是按行省、直隶地区设司,各司再掌当地刑名案件。

    不过虽然刑部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复核各地呈送的案子,但是除此之外,也还有许多的日常工作要处理。

    比如稽查各地监狱里的罪犯人数,然后按人数发放相应物资,还要核对赦免囚犯的情况以及点查缴获的赃物等等。

    对于这些琐事刑部也设立了专门的处所,不过在这些处理杂事的处所中,有一个最为谢良臣所看重,那就是律例司。

    与秋审处、督捕司等相对热门的部门不同,几乎少有人会注意到律例司,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修订律条。

    自夏朝开创律令起,刑律经过各朝不断的改进,到现在已经可说改无可改。

    以如今的《大融律》为例,其实主要结构和内容还是延续的《大明律》,只有部分地方做了略微的修改和增订,而且补充的地方也多是一些生活上的细节方面,即原本没有考虑到的情况,至于大方向是基本没动的。

    所以因着法典已经完备,律例司的工作甚至比翰林院还清闲。

    司门的两位主事原本正坐在位置上悠闲喝茶,听人禀报尚书大人到了,立刻从椅子上弹跳而起,手忙脚乱的整理衣冠。

    “不知尚书大人到此,下官有失远迎,还请大人恕罪。”谢良臣刚踏进房门,里头两人便快步走近,朝他殷勤行礼。

    “二位大人不必多礼,我来此不过随便看看,你们自忙便是。”

    他说是随便看看,但是两人怎么可能真的怠慢?因此自谢良臣进来后他们便一直紧跟左右,一副随时听后领调遣的模样。

    谢良臣说是随便看看就真是随便看看,既没问他们做了什么成果出来,也没有要他们提什么工作计划书,只在律例司储藏法典以及整理卷宗的档案室里随手翻看一些资料,并让两人不要出声打扰其他人。

    律例司除了这二位主事,另外还有如令使、司令使、掌固等一众底层官吏,而这些小官多出自国子监律学生,其中便有当初跟谢良臣关系不错的齐术。

    “齐令使。”

    谢良臣绕过一排档案架,见屋内官吏大多在整理手上卷宗,只一人埋头不知在写些什么,走近桌前,笑着开口道。

    齐术抬头,见是谢良臣,一惊,立刻起身行礼:“见过尚书大人。”

    “你我何必客气?”谢良臣托住他的手,“早听说你成了令使,前些年还出了律令详解,学问更胜从前,真是后生可畏啊。”

    齐术虽只比谢良臣小几岁,但却是一直拿他当老师看的,尤其是对方如今身份已经非比寻常,齐术听他夸奖,在激动之余就又有点隐隐的自豪。

    “大人谬赞了,下官拙技,实在不堪一阅。”

    他之所以会出律令详解,还是当年在国子监时谢良臣说百姓识字的不多,大融律条为了精简干练,因此用语十分专业且晦涩,许多百姓不一定能懂。

    若是能将律令以百姓能听得懂的白话进行解释,将其中场景进行详细列举,那么律法一定能更加深入百姓心中,有些不通律令的官员,判案时也能少犯糊涂。

    因此,在入刑部多年且经手过不少案子后,齐术越发对此种说法深有感触,于是便着手写了《五刑》律条的详解出来。

    所谓《五刑》即犯了笞、杖、徒、流、死五罪的刑法,至于其他几卷,他还在琢磨撰写之中。

    “齐令使不必过谦,本官知你素来有才,且你那律令详解对于判案、断案实在助力不凡,本官正想让律例司将整本《大融律》都整理写下呢。”

    听说谢良臣准备让整个律例司都来做这件事,两个主事面面相觑,不知道谢良臣葫芦里在卖什么药。

    “真的吗?!若是律例司真能出此书,则必胜下官多矣!”齐术对于律令颇有研究,也是法家的忠实拥护者,闻言便由衷的高兴。

    两个主事见谢良臣赞许的看着齐术,也想挣挣表现,最后一对眼色,也积极表示自己早由此想法,还道要在三个月内将初稿写出来给谢良臣看。

    毕竟出本司法解释而已,这实在算不了什么,最多就是增加点工作量而已。

    “哦?既是如此,那本官就静候二位打人佳音了。”谢良臣笑得一脸温和。

    两人受了鼓舞,只觉在领导面前露脸的机会来了,都摩拳擦掌的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甚至开始憧憬起受到谢良臣赏识,最后被提拔升官的梦来。

    离开律例司后,谢良臣随即便叫来了刑部右侍郎,要他专门督办此事,同时在律例司将书整理成册之后,命其召集众人商讨其中哪些律令有疏漏或者不合理之处,写出条陈交给他。

    他之所以要让刑部的人去干这件事,并不是谢良臣对如今的律条不明白,实际上恰恰相反,他对律令早就烂熟于心。

    但是他明白,不代表其他人明白。

    谢良臣就是要把这《大融律》明明白白的写出来给全天下的人看,而不只是读书人或者朝廷官吏和执法者。

    究其原因,还是这律令不够公平。

    比如有些小罪在他看来只涉及到了道德而已,根本没有伤害他人,但是因为冒犯了特权以及儒家某些价值观,于是便被加重量刑。

    另一方面,有些罪名明明很重,但是因为对方是当权者,所以又被区别对待,甚至还有了暗箱cao作的空间。

    像律条中关于“八议”的说法,谢良臣就觉得该直接废除。

    《大融律》在“八议”中规定,凡涉及到如皇亲国戚、功臣、贵戚及一些高官等八种人犯案时,司法机关就不能擅自动用律条进行审问,而要先奏报朝廷,等皇帝下旨才可以对其进行拷问。

    关于这一条令,律书里只简简单单的写了如“议故”、“议功”、“议贵”等寥寥数十个字,看起来过于的轻描淡写。

    谢良臣现在要律例司的人将它展开仔仔细细的写清楚,每一“议”包含哪些人,这些人有什么特权,都要摊开来讲。

    俗话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即便对方是皇亲国戚,勋贵世家,但是中华民族向来都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血性在的,甚至可以说,这是民间百姓对于人人平等发出的最早呼喊。

    所以一旦那些赤/裸裸的不公平特权被摆在了明面上,谢良臣再想对现有律法进行改革,至少民间的阻力就能少上一大半。

    至于朝堂上,那就只有等着看谁能笑到最后了。

    在他忙于处理刑部事物之时,曹毅率领的三十万大军也正式开拔出了京城,直扑最早举起反旗且声势浩大的宣王封地广阜。

    广阜地处东南,物资丰饶且又有黄河天险为屏障,易守难攻。

    曹毅到得黄河边,即令征调民船渡江,岂料宣王早有防备,曹毅所征之民船早已被其预先动了手脚,因此大军先锋队才刚乘船至河中心便散成片片木板,渡河士兵被淹死或者冲走的不计其数。

    还未正面对抗曹毅便先输了一阵,消息传回京中,虽安帝和两宫太后都未说什么,但是不安的情绪还是开始在众人心中弥漫开来。

    而在曹毅与宣王两军交战之际,另外三王也趁机攻城夺地,连日来已是攻下了多座城池,几乎日日都有边疆急报送往上邶。

    三王势如破竹,叛军直杀往京城而来,其中行进最快的端王一路甚至已经逼近临关,若是再任其发展,恐怕津门也将失守了。

    眼见情势危急,张太后立刻下旨让曹毅调兵回防,让其务必止住叛军行进势头,保住津门。

    而原本正与宣王鏖战胶着的曹毅,收到圣旨后,虽知道此刻撤兵于战事不利,却也无法,只得分兵去救,果然半路再遭定王军队埋伏,死伤无数。

    短短两月时间,三十万大军便折损过半,同时叛军势头不减,似乎顷刻之间便要攻入京城。

    因着前方战事不利,上邶城内人心惶惶,坊间甚至开始传言安帝及两宫太后准备弃宫而逃的消息。

    真实情况当然没这么糟糕,不过也差不到哪儿去,因为朝中已经在讨论是否要将许茂调回来替换曹毅一事。

    对此,谢良臣是坚决反对的。

    北方边境才刚刚安定下来,此刻正是趁胜追击,剿灭北桑残部的好机会,要是就此放弃,等对方休养生息完毕,则其又必为我国中大患。

    “若是不调许将军回来,叛贼势头不可逆转,则京城危在旦夕,谢大人这是要陷陛下于危地吗?”兵部尚书皱着眉头,语气已然十分严厉。

    谢良臣扫一眼殿中,见江尚书已经偃旗息鼓,陈尚书和礼部尚书继续当着小透明,户部尚书钱大人则一脸坐山观虎斗的模样,开口笑道:“方大人何必急着给我扣帽子?我不同意调许茂将军入京也是为了北地安危,至于曹毅将军那边,朝中又非没有大将可用。”

    “哼!谢大人还要再提郭要父子?”

    方尚书下巴微抬,斜眼看他,一副我早知道你打什么主意,可惜都被我看穿了的样子。

    对于他的阴阳怪气,谢良臣毫不在意,反而十分坦然的朝上头躬了躬身,开口道:“陛下、太后娘娘,郭将军勇武非常,在渔阳时就能以步兵围杀北桑精骑兵,胆量谋略都是顶尖,再往前说,郭要将军为大融征战多年,早有神将之名,若是派他平叛,则四王必败。”

    张太后早就乱了心神,听谢良臣说得笃定,又恐叛军杀入京城真要结果了他们母子性命,于是立刻道:“那依谢大人所言,该调何处大军前往驰援?”

    见张太后已然动摇,谢良臣立刻接话:“北地守军是万万不能动的,另外榆关、临关是入京要塞,大军也不能动,臣请旨将上邶五军中的左、右、中三军共二十万将士调与郭将军,令其南下平叛。”

    此三军是京城五军的主力,另还有前军和后军为拱卫皇城的守军,大概有五万人。

    若是将此三军调走,一旦上邶城破,则安帝与两宫太后要么被这五万人护着弃城而逃,要么就是以身殉国。

    可是话又说话来,若是对方真打到皇城脚下了,以二十五万大军守一城又能守多久?天下已失去,只留皇城也无用。

    如此,还不如赌一把,直接把皇城守军调出,而其他要塞守军不动,说不定这样还有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