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196节
书迷正在阅读:怜惜(gl futa 调教)、采青 (百合ABO)、重生后怀了先帝的崽、夏夜、炮灰拿错剧本后[快穿]、矛盾体(1v1 微)、钓系美人恋综养崽、世界毁灭未来、我真的是反派[快穿]、穿到民国当法医
一座座“风车”如森林般矗立,叶片缓缓转动,其实也很美不是? 能巧妙利用沙漠自然资源禀赋,充分实现生态化开发,不仅为嘉谷的沙漠开发增添筹码,齐政也希望借此为沙漠的自然资源利用,定下一个基调:节约利用! 如果管理不到位,节水意识不加强,他费尽心思调再多的水资源回国,都是不够浪费的。 …… 第336章 沙漠里的开荒牛(上) 16天的奥运盛会一晃眼就结束了,我国奥运健儿们不负众望,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清源啤酒也爽快地按照承诺向边远地区中小学捐助了5100万以修建体育设施,一时倒也收获了一波赞誉。 但对于远在西北沙漠的嘉谷团队来说,热闹与他们无关,一切都是为了刚起步的治沙。 修建大型水库与联通西北的水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计划,在确认了地下水系的存在后,开始进入了立项论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不仅是涉及到阿拉鄯盟,还要涉及大半个西北地区,肯定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 相比之下,随着出水量的增加,嘉谷的沙漠治理开发计划已经大踏步地推进了。 以出水点为中心,首先治理腾格里沙漠的一百万亩沙地。 治沙先固沙。嘉谷实验室之前围绕着出水点,用苔藓、地衣等隐花植物连同细菌、真菌在沙地上生成一层生物地毯从而固沙的做法被证明卓有成效。 但无论是生物土壤结皮固沙,还是植树种草固沙,都首先需要铺设草方格。 治沙战需要大量人力。上百万亩的沙地,仅靠嘉谷的员工治理绝对是捉襟见肘的,因此更多的“临时工”被招募过来。 在很多人眼中,沙漠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地方。然而,除去恶劣环境,有人更想要“征服”这片不毛之地,让它重新鸟语花香。 “沙漠是地球生的一种病,它需要绿色的药。漫天飞舞的黄沙阻止不了植树造林的脚步。但植树造林永远不是说说而已,而是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的。沙漠化也不可怕,不去改变,任其恶化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来自首都的志愿者小邱说道。 在西北,有一群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参与治沙。而嘉谷的这次大行动,在这个群体中可以说是一呼百应。 当然,更多的劳力是当地的民众。无论是阿拉鄯盟还是肃省的明勤县,深受风沙之苦的农牧民们纷纷响应号召,加入嘉谷的治沙行列。 “再不治理沙漠,明勤就会消失了,我们也很快会变成无家可归的人。”因为切身的体会,明勤县的刘师傅多年前开始参与治理沙漠,并一直坚持了15年之久,“咱们苦点,下一辈人就不再会受风沙苦了!” 如果加上嘉谷自身的员工,在这片沙漠中,共有近千人投入这场治沙战。 虽然有灵阵暗自防护,没有强沙尘暴的侵袭,但沙漠气候依然恶劣,想改变并非易事。白天烈日曝晒,地表温度甚至高达60c,别说植树,长时间站立都是问题;晚上则温度骤降,特别折磨人。 因此,嘉谷对这些奋斗在治沙工作前沿阵地的人们不可谓不尽力。参与治沙的民众不是白干的,干一天有一天的工资;至于志愿者,嘉谷也为他们提供一笔“生活补助费”。 嘉谷在沙漠出水点附近建设了一个治沙基地,虽然主体由帐篷组成,但里面吃穿用行一应俱全。 水是不缺的;电力则主要靠柴油发电机,这是营地最主要的供电设备,煮饭、取暖、充电等全靠它来维持。因此,它的正常工作与否直接关联着营地的生活。 虽然每天晚上人们都要在发电机的隆隆声中入睡,早上又在隆隆声中睁开双眼,但还真的没人嫌它吵。恰恰相反,一旦听不到它的声音,就知道它“罢工”了。它一罢工,受罪的可是所有人。 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嘉谷本部员工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手机没有信号,无法与外界取得任何联系。但后面基地建设后,公司专门购置了信号增强器,营地里终于可以接打电话了,虽然信号不稳定,但无论是嘉谷员工还是治沙民众,心里都是挺高兴的。 …… 又是一天的开始。 每当鱼肚白浅与浅蓝交汇之际,睡在帐篷里的治沙人们在发电机的隆隆声中睁开惺忪的睡眼,简单地吃过早饭后,便开始了一天的治沙工作。 如今还没有机械固沙设备,草沙障铺设全靠人力。艰难的是,沙漠里交通不便,设备运不上去,想修路都不容易要通车就得先修路,但这里只有沙子,土石全靠外面拉,一块砖拉进沙漠都需要两毛钱……嘉谷目前正在修建一条通往营地的简易公路,更多的暂时就无能为力了。 因此,无论是志愿者小邱还是刘师傅等当地民众,都是靠人力将麦草、沙柳条、芦苇、锹镐等工具徒步背进去。 五十多岁的刘师傅踩在松软的沙地上,黄沙淹没裤管,灌进鞋里,他也满不在乎。 突然,一只脚深陷进沙中,他左右晃动了两下,一旁的小邱顺手扶了他一把,这才稳住身体。 “刘师傅,小心了。”小邱轻声提醒道。 刘师傅无奈苦笑:“人老了,就是不中用了……” “怎么会呢?您的治沙经验最丰富的了,没有您的指导,我们哪有这么高的效率呢?”小邱诚恳地说道,团队中的另外几个年轻人纷纷点头。 铺设草方格是按照团队分配任务的,刘师傅在小邱这个志愿者团队中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协调和指导培训。 谈话间,顺着延绵的沙丘前行1公里,前面便是草方格网格的尽头了。 回首望去,连绵起伏的沙丘上,“双眉式”网格状沙障从无到有、渐次铺开,把沙地分割成一个个约0.5平米“井”字状方格,像一张张大网覆盖于黄沙之上,以达到固沙效果。再在格子里植树种草,又将有一片片绿洲在沙漠中盘根而起。 这便是他们之前的杰作了。 条件虽然艰苦,工作虽然苦累,可是每每看着一块块草方格铺在沙漠中,阻挡着风沙的肆意蔓延时,大伙儿的脸上都会露出些许欣慰的笑容。 编织网格用的是麦草、沙柳条、芦苇等,想把这些东西编织成网可不是容易的事,农牧民们都是在沙丘上就地编织。 而编织手艺没那么纯熟的小邱他们,将麦草一束束呈格子状使坚立在沙地上,用铁锹轧进沙中,留麦草的1/3或一半自然坚立在四边,形成草沙障。这样一来,可以增大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减风力,阻止流沙移动,截流雨水。 大家动作熟练,配合默契,或躬身铺草,或挥锹填沙……干劲十足,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因年纪较大,刘师傅现在并非亲力亲为。他从数百米的沙障一头走向另一头,不时弯腰查看,有时他甚至半蹲在沙地上,把掩埋的沙障拉起来,或是观察压沙是否结实。 站在草方格网上便会有直观的感受。 如果是在光秃秃的沙丘上站着,一阵大风刮过,沙粒便随风飘舞,刮在身上就像小刀子一样;然而站在大网之上,沙子确是飞不了多高的。 …… 太阳升至天顶,黄沙guntang,裸露在外的皮肤被灼得生疼。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也就能铺百平米的网格。每个人脸上的汗就像流水一样,后背上的皮晒得黑紫。但多年来农牧民们就是这样一点点推进,在沙漠里铺满了网格。 不过有一点让他们满意的是,嘉谷的后勤工作做得还是可以的。 这不,午饭以及水就有专人送过来了。 早上背来的一大桶水都喝干了,刘师傅先是喝了一口水,舒爽得呼了一口气。 回头便看到小邱他们把铁锹往沙子里一插,脱下工衣外套在两个锹把子上一搭,搭起一方遮阳棚,圪蹴在下面端着烫手的饭盒吃午饭虽然对于整个被烈日炙烤的沙海来说,这一方阴凉几乎无济于事。 刘师傅就笑着说道:“现在都还好咧,以前我们治沙,吃饭都是一个难题。饭都是自己带过来的。夏天打开饭盒,饭菜不仅已经被烤干,还浮上了一层沙土,时不时有蚂蚁爬出来;冬天严寒,饭菜都跟饭盒冻在了一起……” 回想起往事,皮肤黝黑、身材显得消瘦的刘师傅更显沧桑。 小邱连忙说道:“刘师傅,您腰椎不好,赶紧过来歇息一会。” 他是知道的,作为最早那批工作的治沙人都很苦,纯粹靠身体,得关节炎腰椎病很普遍。刘师傅的腰椎也因此落下了病根。 刘师傅欣慰地笑了笑,也过去接过饭盒,边吃便休息。 “感觉累坏了吧?”他对狼吞虎咽吃完午饭的小邱问道。 小邱喝了一口水,点头道:“真的是累,不过看到草方格一步步向沙漠腹地挺进,又觉得挺值的。” 刘师傅抬头看了看上午的工作成果,感慨道:“是啊,其实我们就像开荒牛沙丘上看到的网格,作用只是来固定沙子的,沙子不动了,才有可能在上面植树种草。而真正能阻止沙尘的东西,并不是网格,而是大量的绿植。草和树,那就是命根子啊……” …… 第337章 沙漠里的开荒牛(下) 正如刘师傅所说,利用生物固沙技术进行植被恢复,有效改善沙区土地性质,才能切实可行起到防风固沙作用。 治沙是个系统工程,魏明对此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 继成功在沙漠里找到水源,甚至有可能改变西北生态后,他在嘉谷已经不是无名小卒了,因此更进一层,被提拔到嘉谷沙漠治理团队管理层,负责协调推进沙漠生态恢复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种树植草。 但植树种草更要有规划。 荒漠化之所以被称作“地球的癌症”,一方面是因为它直接吞噬土地这个人类的生存之基,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生态难民”;另一方面,更在于防沙治沙是难题,“治理沙漠,就像把钱扔进无底洞”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 齐政就曾在嘉谷治沙动员会上指出:只有找到“生态、经济、民生”的利益平衡点,才能激发治沙动力、积累治沙财力,实现可持续治沙。正所谓“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 尤其是在面对治沙团队管理层时,齐政更加直言不讳:生态是基础;经济是动力,主要是指公司赚钱;民生是保障,主要是指政府保障。 就拿加入嘉谷治沙战的这批“临时工”来说,如果将他们转变为一种新身份:组建民工联队跟随嘉谷种树,成为种植工人;到嘉谷中工作,成为产业工人;带动他们从事治沙旅游产业,成为产业股东……每一种新身份,都能为他们带来不菲的收入。 如果嘉谷能做到这一步,政府不支持嘉谷,还会支持谁呢? 当然,齐政着重强调了,生态是基础!第一年甚至第二年,治沙团队管理层都不要想着能有什么产出,首先是要恢复生态,改良沙质土壤,为下一步开发打好基础。 此言一出,治沙团队管理层都松了一口气。投入这么大,公司却不急着营收,对他们而言,能更加从容地治沙了。 按照大老板的指示,嘉谷治沙团队制定了确立“锁住四周、渗透腹部,分割治理,以点带面、探索产业”的治沙开发战略,先通过南围北挡锁边,将一百万亩沙地通过绿化带围起来防止扩大,然后开展区域生态治理。同时采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治沙办法。 魏明就带领着另一批员工在铺好的草方格内开展“花式”绿植。 在最靠近出水点的沙漠区域,水源充足,以改良土壤为主。 嘉谷农资生产的海藻有机肥被源源不断地运过来,除此之外,嘉谷实验室的技术员们起早贪黑,在沙漠里横来竖往,取回了各种土壤剖面做精细的理化分析。 有了精确的科学数据,如同医术精湛的老中医切准了脉,哪个地块的水与肥料配比是多少,种什么植物合适,土壤能被改良到哪种程度……一项项具体实施方案在治沙团队里渐渐成形。 实验室培育的紫云英率先破土而出,给草方格披上了绿衣。 这种紫云英,含有多种养分和大量有机质,被证明能有效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熟化,增强地力。 在紫云英经过一定期间生长之后,将其绿色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可以节省人力,减少有机肥的运输费用。 按照实验数据,每亩压青集团培育的紫云英鲜草1000公斤,可提供氮、磷、钾约15公斤左右,可净增土壤腐殖质100公斤相当于沙地里的有机质和有效养分暴增10倍。 …… 而在沙地中部,为了进一步探索沙漠开发的路径,治沙团队引进了一种比较神奇的植物菌草。 菌草,是“菌”与“草”融合产物,颠覆了已有认知。菌草可被广泛用于栽培蘑菇、木耳等食药用菌,解决了种植菌类产品需要成段树木或木屑带来的“菌林矛盾”问题。 它神奇的地方就在于,虽然长得像甘蔗且更高,有人一见就说它费水费肥,断难在干旱地区推广,但嘉谷实验室实测发现,菌草容易成活还更省水。 魏明就看着沙地上生长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的菌草,据说其能长到三四米甚至更高,真心觉得这是一种治沙宝物。 行距1.5米,种下去80天左右就能固定住15平方米的流动沙地它的根系又深,能够有效地固定住降水和土壤,即使在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一年生菌草被收割后,根系仍然能起4到5年的固沙作用。 最关键是,菌草的利用价值也挺高。不仅可以种植菌类;还可以饲养牲畜,粗蛋白含量可达15,营养价值较高;也作为有机肥生产的优质原料…… 而不管是紫云英还是菌草,都被一道道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隔开沙拐枣林和梭梭林。 相比于种草,在沙漠里种活一棵树更加不容易。 尤其是为百万亩沙地“锁边”的外围,远离水源,条件艰苦,为了形成一道厚实的绿色屏障,魏明甚至亲自带队种植梭梭。 梭梭在生活型态上属于大灌木,在条件较好的生长环境中,它可以长到5米多高,是典型的梭梭林。不但是防风固沙的沙漠卫士,在梭梭根部接种中药材rou苁蓉,还是一个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种树团队在外围种树,探索了一种新技术。这种方法免去了先要固沙的套路,在沙地上直接用铁管打个1.2米深的孔,然后将孔内注满水,将已经长成的树苗直接插进孔内即可,植一棵树两个人用10秒钟就可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