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页
书迷正在阅读:[微微一笑很倾城同人]二喜之喜、[综漫]穿成琴酒弟弟的我、定风波[罗成同人]、[清穿同人]大清第一太子、[清穿同人]成为皇上白月光后、战神归来:马甲大佬又A又飒、韦恩家族咸鱼日常[综英美]、我在海贼镇守推进城一百年、[综漫]一人成团,人设反转、[七五同人]小侯爷的七年科举五年开封之路
因此,秦可卿估计真的不是皇室女,她美貌无双,能嫁进宁国府想来是因为长得好看,死后葬礼隆重也是在正常大户人家葬礼的基础上加了点,阮卿更倾向于她的死预示两府的败落,从风光大葬到草草入土,王熙凤后来连个葬礼都没有,这一切更像是对比荣国府怎么走下坡路,至于违制的东西,贾珍的存在就挺违制的……他什么不敢干? 反正确定秦可卿不是皇室女她就放心了,虽然大皇子和太子不知道,但郦芷的孩子都是她看着长大的,看他们搞出私生女总会有种我儿长歪了的感觉……郦芷已经挑了一户正常的书香门第给秦可卿赐婚了,不是太高的官,但家里规矩正,是读书人,秉持着忠君爱国的思想,应该会对她很好。 她跟贾珍的事不管她愿不愿意,都是贾珍的问题最大,能远离悲剧根源就好了,日子还要她自己过,如果都换了书香门第了,她还能把日子过成那样……那就和她们无关了。 阮卿的思绪飘飘忽忽飞的很远,等她回过神来,贾冬和贾敏又吵起来了,阮卿脑袋都快炸了,忙挤在中间做和事佬。 贵女千金即使是吵架都引经据典,阮卿完全听不懂,只能不断转移话题,好在老天大概也不忍心她左右为难,门外百灵掀了帘子进来,道:“太太,两位姑太太,东府珍大奶奶带着蓉大爷来了,大太太让您去帮着招待招待呢。” 阮卿:“……” 算了,你还是让我为难着吧。 阮卿对尤氏没什么意见,但并不想看到贾蓉。可惜身为继母,她也不能把继子晾着不管。 贾敏道:“他家太太来了让我们去还好说,蓉大爷来了就来了,不找珠儿琏儿,找我们做什么?” 阮卿经她提醒也反应过来,这不是张氏的语言习惯,如果只是招待尤氏,她会说得清清楚楚,不会特地带上贾蓉,这样暧昧不清的话,显然是有什么问题。 她想到上次吴茗进宫跟郦芷汇报工作的时候,贾珍闯进府里问她要她救回来的民女,离现在不久,他应该还没过新鲜劲,不会还指望着呢吧? 这人最擅长用真心做诱饵,跟了他的女子只有很少才是被迫的,包括尤氏,最初都以为贾珍是真心的,有钱有颜有地位,谁不心动,可等真的沦陷后才知道,没到手的女人,他都是这么上心。 阮卿想着好家伙,吴茗这会在家呢,他倒是不敢亲自来了,反而把儿子打发过来,如果是真的想要人来了,简直找死呢。 贾蓉确实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他对吴茗并不熟,吴茗一般情况下只收拾罪魁祸首,他年纪还小,还没来得及作太多恶,唯一的小公子金贵的很,一向在府里呼风唤雨的,没有大人约束着,尤氏他都敢怼,更别提只是来要个人。 这崽子好歹还知道装,恭恭敬敬叫阮卿一声太太,也还好他没叫叔祖母奶奶之类的,不然他今天是别想竖着走出去了。 贾蓉一开口阮卿就狂放冷气,偏偏他浑然不知,笑道:“太太要那不知礼数的乡野丫头做什么,伺候又伺候不好,哪里比得上百灵姑娘精干。” 那姑娘是少数不愿意的,主要是她已经有心上人,阮卿淡淡道:“她已归乡嫁人了,你找我要人也没用。你再过几年也该娶媳妇了,万不可跟着你爹胡闹。” 贾蓉对娶妻并不像贾珠贾琏两个没亲密接触过姑娘的纯情小子一样期待又羞涩,他不缺女人,房里早就有人了,对妻子反而没什么好感,还嫌可能多一个人管他而觉得烦。阮卿态度冷淡,连个好脸色都没有,贾蓉就知道自己要不到人了,撇了撇嘴随口应了一声就出去了。 贾敏深深蹙眉,道:“这小子也太没规矩。” 毕竟是自家堂兄侄儿,她对贾敬贾珍都是有感情的,之前吴茗做事,子不言父过,她不好说什么,但见下一代这样,还是难免痛心。 阮卿很能理解,并且很想告诉她,你要不快点失望,他以后让你痛心的次数多着呢。 “孩子大了应该就好了。”阮卿随口敷衍着,看向一边坐立不安的尤氏:“听说你家里还有两个待字闺中的姑娘?” 尤氏局部地应了一声,道:“是我后头继母带来的两个姑娘。” 阮卿摆弄着指甲,脸色淡淡,道:“虽然是继母带来的,但也有几分姐妹亲情,听说你两个meimei貌美,婚嫁之事,可要好好想想了。” 尤氏笑的有些尴尬,她家并不是什么显赫人家,能嫁给贾珍,一是因为贾蓉外家也渐渐没落了,继室没法从高门找,二也是她够软弱好拿捏,当然她貌美也是一个原因,但贾珍又不缺貌美的女人,只在新婚时候新鲜了一阵就淡了。 她哪还能不知道贾珍的德行。 可她那继母心气高,见她嫁得好,就想借此攀个高枝,女子嫁人如二次投胎,她们想嫁得好一点没错,但她自己都没站稳脚跟呢,把人带进宁国府能护住几分,贾珍又该怎么看她?这种略带逼迫的做法,多少让她有些不满和为难。 阮卿见尤氏没太往别的方向上想,叹了口气,又提醒道:“这爷俩就爱貌美的姑娘,最是怜香惜玉,你家姑娘的婚事也许能找他们帮忙,嫁个好人家。” 尤氏脸色一变,终于反应过来了,阮卿这是想说藏好meimei,免得被贾珍看上。她一边想着不至于吧,一边又忍不住信了六七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