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七零被迫养娃记[互穿]在线阅读 - 七零被迫养娃记[互穿] 第115节

七零被迫养娃记[互穿] 第115节

    林勇讪笑,“你说的对,过几天就去镇上问问。”

    林东说,“正好趁着过年,你带着大国,去他数学老师家拜个年,顺便提一提补课的事儿不就行了?”

    林勇答应了。

    许沁又问道,“大壮,除了数学,还有什么学不会啊,物理化学成绩咋样?”

    林大壮低下头,不好意思的说,“能学会,但学的不算好。”

    许沁说,“大壮,我教你一个学习诀窍,如果你想学得好,最好把课本上的内容全都背下来,每天背几页,当你全背下来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死记硬背并不是好的学习方法,但对于基础类的知识,这其实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毕竟学的全是理论,根本没有时间,你理解不了,那就只能囫囵吞枣,先咽下去再慢慢消化。

    林东笑道,“大壮,你婶子高考分数比我还多考了好几十分呢,她说的这个办法很有用,而且你记住,学习一定要坚持,坚持一个月之后,就能有很大的进步!”

    林大壮用力点了点头。

    从小他对自己的学习态度也是放羊式的,高兴就多学一会儿,想偷懒就玩儿一会儿,初中现在住校了,村里好几个小孩跟他一个班,都是不爱学习的,天天放了学喊他去cao场打篮球。

    大壮小时候喜欢踢球,现在其实不太喜欢了,去也成不去也成,但碍于面子,回回都去。

    “二叔二婶,我一定会认真学习的!”

    以后他再也不去打球了,晚自习也不偷溜出去瞎逛了,这些时间都要用在学习上。

    在北京的时候,许沁一再嘱咐许敏,回到村里不要乱说,许敏是没有到处说,但架不住许大嫂太爱显摆。

    当她得知闺女一个月能挣一百多,当她得知闺女订婚的人家,在北京也有一处独门独院的宅子,当她知道小姑子竟然在北京开了服装厂和十九家店铺,心里膨胀的像老大的气球一样。

    不说出来那不得炸了。

    一开始,她只是跟娘家亲戚说了,后来又跟村里关系好的几户人家说了,很快,整个河东村都知道了。

    也不知道是她说着说着就夸张了,还是别人添油加醋了,反正现在都传,许沁在北京发了大财,许敏在北京也找了很好的人家,许大哥一家,过完年就要跟着去北京啦。

    虽说现在是包产到户了,但养殖场还是集体的,到了年底儿村里还是有一堆事儿,许支书很忙,许大哥作为生产队长也挺忙,没空理会这些传言,倒是王美兰都听说了,“老大媳妇,我听你三婶子说,你过完年和老大带着孩子要去北京,这是咋回事儿?”

    这么大的事儿,总得跟长辈商量一下吧?

    许大嫂有点不好意思,说,“妈,那都是外面传的,我可没有那个意思,不过,北京的钱比咱们这儿好挣多了,小敏告诉我,小沁那厂子挺大的,前一阵儿仓库还丢东西了,我想着,还是得自己人,要是咱们能去看着仓库,肯定比雇来的人上心,敏他爸看仓库,我也能在厂里干点杂活,小敏说,服装厂还要扩大规模呢,让老二一家子也去都没问题!”

    拉扯上老二,是因为小姑子跟老二媳妇朱桂玲关系比她好。

    叫她这么一说,王美兰还真动心了,不过她立即想到,“那不成,那么多人去了,住哪儿啊?”

    这一点许大嫂也想好了,“妈,我听小敏说,在北京赁一个院子,一个月也就三十块,咱们一家子住在一起,每人也就摊一两块钱。”

    王美兰还是摇头,“孩子们都小呢,得上学,到了北京,没有户口可是上不了学!”

    关于孩子上学事儿,许大嫂也早就想好了,她笑道,“妈,这不小沁在北京买了房子吗,我听说,只要有房子,就能落户口,不能先把孩子的户口落在小沁的宅子里,等他们毕业了,再迁出来不就行了?”

    这么听起来,似乎也不是不行。

    但王美兰没有一口答应,而是等许支书回来了,跟他商量这事儿,“要是上学的事儿能解决,我觉得还真是个好事儿,能帮到小沁,在北京挣钱也容易。”

    许支书吸完一支烟,皱着眉头说,“你还是想得太简单了,小沁的几个孩子户口能过去,那是因为他两口子的户口现在都在北京,而且都是城镇户口才能调过去的,农村户口根本落不下。”

    王美兰也恍然大悟,“是呢,我咋没想到这一茬,农村户口的确落不到城里。”别说落到北京了,就是落到县里都不可能。

    小孩子想要农转非,除非父母都是吃公粮的,那好要有指标才行。

    许支书又沉思了半响,说,“你们不要看小沁挣钱容易,她和林东在京城谁也不认识,肯定也不容易,咱可不能过去给孩子添乱,要是老大老二想去北京找活儿干,或者就去小沁的服装厂帮忙,我支持,要是想拖家带口的去,不可能。”

    王美兰点了点头,“你说的对。”

    许大嫂那里,还等着婆婆的回话呢,但大年三十许三哥和许四哥都回来了,一大家子在一起吃饭,根本没空提这事儿,初一村里人一波一波的来拜年,也不好问,一直等到傍晚了,许支书和许大哥都被请走吃酒了,她才瞅准机会,问,“妈,你和我爸商量了吗?”

    王美兰摇头,“孩子们都是农村户口,人家北京不可能接收,没有户口,上不了学,老大家的,这事儿,你就别想了!”

    许大嫂其实也想到户口的问题了,农转非的确没那么容易,而且是从村里一下子转到北京,但她还是不甘心,“妈,三奶奶的娘家侄子不是在北京吗,听说他还是个司令员,不能找他帮帮忙?”

    王美兰不悦的说,“不行。”

    这种曲里拐弯的亲戚,平时根本都不走动。

    许大嫂笑了笑,“妈,你脸皮薄,等小叔来了,我问问他行不行?”

    王美兰叹了口气,说,“老大家的,咱们家这些年,在村里日子一直是拔尖的吧,尤其这两年,地里收成好,还有养殖场分的钱,周围十里八村,谁不羡慕呢,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你就别想这些事儿了,你以为转户口那么容易呢?”

    许大嫂说,“我这还不是为了孩子考虑吗,要是扎根北京了,那不是省了好几辈子的事儿吗?”

    还是许敏跟她说的,说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最起码得是两代人都是北京人,那才算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王美兰不悦的说,“你说的没错,但小沁可是自己考到北京的,办那么大的厂子也是靠自己,可没有托任何人情关系,人总得知道自己多大本事,吃几个馍馍饱!”

    许大嫂见婆婆急了,不敢再说了,“妈,明天小沁来,预备都做什么菜,我今年自己做的腊肠味道可真好,明儿我拿来点儿?”

    现在许家已经分家了,也不在一起吃饭了,都是各家单独开灶。

    王美兰点了点头,“好。”

    正月初二,许沁和林东带着孩子们来拜年,吉普车在许家大门口刚停下,就有不少人围上来了。

    除了小孩,还有不少成年人。

    许沁拿出一大包奶糖分给众人,有个中年妇女接了糖问,“小沁,听说你在北京开了厂子,发了大财,厂子还招人不,我家大闺女手可巧了,虽然没学过做衣服,但会用缝纫机,做个背心迁个裤腿一点问题没有!”

    一个中年男人也说,“小沁,俺家二闺女学过几天裁缝呢,能不能去你的服装厂去上班?”

    许沁笑道,“叔,婶,你们大概不知道,这服装厂可不是我一个开的,有合伙人,这招工我说了不算,等我问问,如果要人,就通知你们好吧?”

    另外一个中年妇女也赶紧说,“小沁,你荣jiejie也能干了缝纫活。”

    许沁回答,“二婶,我知道了。”

    大概是因为她没有一口回绝,其他人也正要凑上去说,王美兰带着四个儿媳妇出来了,许大嫂眼一瞪,对众人说,“大冷的天,堵着门子干什么呢?”

    转头又对小姑子笑了笑,“小沁啊,你可算来了,咱妈早就惦记着你和孩子了,外面冷,快进来快进来!”

    屋子里炉子烧得旺,特别暖和,许沁把厚重的羽绒服脱下来,四个嫂子立即围观了,许大嫂说,“这衣服可真好看,小沁穿上和仙女儿一样!”

    许二嫂上手摸了摸,“真软和,穿上肯定比棉袄更暖和!”

    许三嫂遗憾的说,“好看是好看,但这白色显胖,小沁穿着好看,我穿上估计像个大白熊。”

    许四嫂正怀着身孕,都五六个月了,整个人胖了一圈,笑道,“我也不能穿!”

    许家四个儿媳妇里面,唯有许二嫂朱桂玲身条保持的好,她盯着衣服跃跃欲试,许沁早看出来了,“二嫂,你想穿就穿。”

    朱桂玲立即把衣服披到身上了,穿着跑到镜子前照来照去。

    其实她穿着还不错,最起码尺码还行,但有许沁珠玉在前,她一穿上许大嫂就带头笑了。

    朱桂玲太累,脸上还有不少晒斑,穿上这白衣服,倒更显得黑了。

    许二嫂也觉出不好了,赶紧给脱下来了。

    姑嫂热热闹闹的聊着天,许大嫂忽然说,“小沁,我听小敏说,你那厂子进小偷了?”

    许沁点了点头,“对啊,不过是内贼,丢的衣服已经找回来了。”

    许大嫂叹道,“这雇的外人就是不行,不如咱自家人更上心。”

    许沁微微一笑,说,“要是大哥和二哥想去北京,我可以在厂里安排活儿,当保安或者仓管。”

    许大嫂赶紧给许二嫂递了个眼色,许二嫂有些不好意思得到问,“小沁,要是我去,能在厂里上班吗?”

    许沁说,“大嫂二嫂,你们去都可以,不过,不能带着孩子,户口问题解决不了,孩子上不了学。”

    两个儿子是许大嫂的心尖尖,现在都兴学文化,不上学可不行,而且她也不可能扔下孩子去北京。

    她试探的说,“小沁,要是托关系呢,也落不下户口?”

    许沁不悦的说道,“大嫂,找关系也得有个度吧,以前我去县纺织厂上班,人家招工要求是初中毕业生,我上过高中,符合人家的条件,咱爸才托了堂叔进去了,农村户口转成北京户口,这不开玩笑了吗,人都想一步登天,能登得上去吗?”

    许大嫂又问,“那小敏的户口以后咋办?”

    许沁说,“许敏即便和小郑结婚了,但因为是农村户口,也落不下,等以后有政策了再说。”

    许大嫂万万没想到,女儿都嫁给北京人了,竟然还落不下户口。

    许四嫂心里暗自讥笑许大嫂,小姑子倒也没说错,这人可真是没数,想一步登天了,她说,“大嫂,你是不知道,现在农转非可难了,我们单位有些男工找的农村媳妇,好多年都落不下户口,不但大人落不上,小孩都落不上,这还是父母有一方是有工作吃公粮的!”

    许三嫂也说,“可不是的吗,转个户口可难了,何况小沁和妹夫现在都还是学生呢,别说转到北京了,从村里转到县里都不可能,凭啥呢,人家问,爸妈都在村里,孩子在城里开一户,那不成了笑话了?”

    许大嫂自然听出来了,两个妯娌的话是说给她听的,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的,到底是没再提这个事儿。

    第二天一早,许三哥许四哥两家都走了,趁着家里没人,许支书问,“小沁,你大嫂那人是个没数的,你别往心里去啊,我想问你一句,你想不想在村里招工?”

    许沁摇头,“爸,无论哪个哥哥嫂子,只要不是拖家带口的去,我都欢迎,但我并不想在村里招工。”

    她的服装厂很快要上一条生产线,的确需要招工,尤其是女工,但她招普通工人也是很挑剔的,现有的一百多名工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女工必须是初中毕业,而且要有一定的缝纫基础才行。

    这样的条件,在河东村的年轻姑娘里,找不到。

    许支书点点头,“现在可不是以前了,哪里都能活人,在村里招工,都是沾亲带故或者本家的,用谁不用谁都不好,那我都给你回绝了?”

    第97章 、赚钱养娃

    许沁点头, “好。”

    许支书得了闺女的准信儿,立即就对外放出话来了,说服装厂招工的要求是高中毕业, 而且必须要有一定的缝纫基础。

    本来许沁说的是初中毕业,但许支书给升了一级,他是这么考虑的,村里初中毕业的年轻姑娘还真有十来个, 而且缝纫基础这个事儿不好界定。

    不少人家都买缝纫机了,大多数妇女都会用。

    但闺女那服装厂, 年前他去看了, 那规模可真不小,车间里到处都是缝纫机和锁边机, 工人们干活个个也都很利索。

    做出来的衣服他也看了, 可真是漂亮洋气。

    许沁说,这里面不少工人都是专业的裁缝。

    这里面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不管咋说,她闺女不想在村里招工,那他就把条件说的高高的。

    果然, 原先找他说情的人家, 一听到要求那么高,立马也觉得自己不够格了, “不愧是北京的厂子,工人都要求这么有文化!”

    许支书绷着脸子, 说,“咱们县城的棉纺织厂招工,还需要初中毕业了, 北京那是什么地方, 是首都, 那要求还能低了?”

    他在村里的威信向来特别高,几乎说一不二,村民们也都特别听他的,果然,第二天,再没有上门要求去北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