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定安女帝在线阅读 - 第265页

第265页

    “回陛下,紫罗县县令确实是宋茗兰,只是从未听说过此人善练兵,倒是听说她乃是主簿出身,才学上佳。紫罗县身处西成东成交界之地,还有诸多秘密,府兵交予此人,怕是不妥。”

    听雪在沈罗珏身边呆久了,也知道外行指挥内行是要出大事的。

    沈罗珏觉得有点儿道理,“可惜我现在对紫罗县的人并不熟悉,一时还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陛下莫不是忘了,京城附近有人清楚紫罗县的事啊。”

    沈罗珏想起来了,被她遗忘在建船厂的一块砖,周溶月。

    现在薛岑竹在南方回不来,建船厂完全是靠周溶月在打理,再加上周溶月的研发能力并没有薛岑竹强,沈罗珏一时还真没想起来她。

    想起周溶月,沈罗珏就想起了她也是当初打地主分田地的老人,周溶月的外祖冯家还是周溶月亲自干掉的。

    “你说,我要是让周溶月回来指挥玄甲卫,她干得了吗?”沈罗珏灵光一闪,问听雪。

    听雪愣了,她眨眨眼,回问沈罗珏,“为何不让周娘子做巡按,帮陛下处理外面的贪官污吏,召回薛娘子呢?”

    说的对哦,沈罗珏眨眨眼,“听雪你说我是不是老了,脑子不好用了?”

    听雪听罢哭笑不得,“陛下今年才刚十七,哪里老了?”

    十七岁,放在以前的世界,可能才刚上高中,是个名副其实的孩子呢。

    而沈罗珏,她已经经历了太多太多。

    其实去算沈罗珏原本的年龄也不算大,可她就是觉得,自己老了。

    作为一个大国的掌舵人,她真的很累。

    沈罗珏开始思考,以她的工作强度,如果有一天早早去世怎么办,她还没有培养继承人呢,好不容易现在局势一片大好,要是上来个混球,她做的所有努力就白费了。

    “你说的对,我还年轻,你不用给秦盟去信了,给周溶月去信,让她回来,还有阿彩,让她也回来。”

    “是。”

    “恩,听雪,你说这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可一日无储,我是不是应该培养皇储了?”

    听雪做震惊状,即使她已经习惯了沈罗珏跳跃的思维,现在也不禁疑惑了起来,话题为什么会突然转到皇储身上?

    “陛下,要娶皇夫?”

    “我能保证自己只生女儿吗?”沈罗珏问听雪。

    她以为听雪会明白她的意思,而生儿生女是概率问题,人力不能cao控。

    但谁知道听雪还煞有其事的点头了,“婢子以前在宫中,常听闻妃嫔议论秘药,说服用秘药必定诞下皇子,既然有秘药可以诞下皇子,那自然会有秘药可以诞下公主。”

    “可我自己生的,不一定会和我一条心,你看先帝诸多子女,有一个和他是一条心吗?我又能比先帝好多少?”

    听雪不解,“母亲和父亲是不同的,孩子天生会更亲近母亲。”

    “这话骗骗傻子便罢了,听不得的。人天性不一,且任何感情,都需要时间细细培养,我哪儿来的时间去陪孩子?”沈罗珏完全不相信什么血缘的特殊,若是几十年没怎么接触过,怎么可能会有密不可分的感情?

    “而且对于女子来说,生产是走鬼门关,我不想受这个罪,况且生孩子,我选择的范围就太小了,孩子天分良莠不齐,怎么能选出最合我心意的那个呢?还是该好好培养,广撒网才能捞到最好的鱼。”

    最让沈罗珏担心的是,她如果只有一个孩子,还是个儿子,那会给未来的女帝留下巨大的祸患。

    沈罗珏拿到皇位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想过把皇位再留给男子,或许后世会出现能力更强的男子,但她这一代,绝不可能有男人继位为帝。

    听雪听了沈罗珏的话,误以为沈罗珏要在民间选皇储,毕竟广撒网的地方,一听就是大庄国内才够大啊。

    下一个皇帝,难道不姓沈吗?

    那怎么可以,沈氏乃是皇族啊!

    还好沈罗珏很快就给她解释了。

    “可惜现在不能真的去大海撒网,只能在河里撒,听雪,你明日去查一下目前皇室五岁以下的女童。”

    五岁以下,天性未泯,也不记事,最好培养。

    五岁以上的,恐怕已经记得她杀了她们的父兄了,沈罗珏可不希望以后培养出个白眼狼,或是复仇者。

    听雪明白了,行礼后退下,开始去办事。

    午后,皇宫送出了信鸽,携带着即将为天下带来巨变的两封信。

    一封来自皇宫的信把走到半路的薛满堂给叫了回去,她以为京城发生了什么大事,一路披星戴月回来,然后被告知她要带着玄甲卫去抄没薛家的家产。

    我抄自己的家?

    薛满堂一时不知道该露出什么表情,还好那长运赌坊并不是薛家嫡系开的,不然她就要去斩杀自己亲叔叔了。

    虽然她并不发憷这件事,甚至还挺期待,什么时候能往薛程狗头上来一刀。

    周溶月则代替了薛满堂出去了,京城的风自被薛满堂领兵踹破长运赌坊的大门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吹遍大庄大江南北。

    哭声,哀嚎声,大笑声,世间百态在这片土地上上演,带着罪恶的鲜血随着头颅落地,染红了各地斩杀犯人的菜市口,青石板上的血甚至无法冲刷干净。

    半年后的《民报》用三页纸的大篇幅报道了这次的丈量土地事件,还详细记载了被藏匿起来的农奴数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