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634节
书迷正在阅读:在选秀奋斗的我总被迫修罗场、小海马娇养日常[七零]、杀戮拼图、我真有这么坏吗、八十年代顺风顺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凶残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闯无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还有,明发旨意,明日召张骢入宫奏对,其他人,朕一个不见!” 气人谁不会,他妈的气死你们。 “今天就到这里吧。”朱厚照指了指这一大摊,“你命人收拾好。朕去一趟坤宁宫。” 不看了,到后宫放松去了。 没有天子的旨意,这些奏疏上骂得再凶,难道还能有谁自作主张把张骢给抓了? 他不是什么幼年弱主,几十上百个官员闹出一点儿声势就想吓住他? 这怎么可能。 就是这些人全部辞官罢任,朱厚照也同样不惧。 朱元璋都把官员杀到不够用了,一样没事。 前世的经历告诉他,官僚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定是事务官,就是具体办事的人,头头有用,但缺一段时间的头头是可以的,唯独不能缺下面办事的人。 这些人都是不怎么冒头的小人物,轻易不会放弃自己的官职。 只有那些清流,干不出什么具体的事,还觉得离了他就不行了。 反正这个准备他是做好了。 而且有这个可能。 历史上,刘瑾祸乱朝纲的时候,很多大臣就引愤而去,现在人人都觉得张骢就是个忽悠皇帝的jian佞,如果天子始终不听劝,那么估计也会有大臣递上辞呈,以示决心。 没关系,他现在就要召见张骢,还要看在他就不答应的情况下,这帮人能做出什么来! 侍从室里,靳贵着急,谢丕、景旸则有些不安,他们两个都还年轻,没有见过这种如洪水一般的奏疏。 结果惹来皇帝的两句教训。 “朝堂动荡,自有朕在前面给你们顶着,你们慌什么?”朱厚照不客气的说,“如果你们要加入这帮人来劝诫朕,趁早收了这条心,要么就当弃官而去的第一人,否则就安安稳稳做事。朕这个皇帝还怕这些?!” “臣等不敢!” “起来,干活儿去。” “遵旨。” 朱厚照掐着腰,快速的来回踱步,想了想去觉得还是等明天见到张骢再说。 张骢自己当然知道那份奏疏上去的影响,但他同时也知道,正德皇帝不是一般的软弱之主,几封弹劾的奏疏要不了他的命。 但并不是说接下来就万事大吉了。 其实才刚刚开始。 皇帝提出了免除优免,这是一个目标,不是一个措施。 这个目标为什么来找他? 为什么不找旁人? 因为仅仅是天子支持,‘不管不顾’似的下个命令,是做不成这件事的。 这个目标之下,你得有具体的措施,至少要有个粗的方向。 这部分内容就需要他来提供了。 这就是为什么找他而不找旁人,因为皇帝相信他能办成。 所以听到旨意要传他入宫觐见以后,张骢便顿时紧张起来。 明日见君,他一定要说出个一二三,然后皇帝断然决定:好,咱们就这么办!千难万难、哪怕杀出一条血路,反正冲着这个目标就去了! 这才是一个办事的样子。 不过张骢其实内心之中也觉得奇怪的, 这么大的事情,皇上怎么就相信他张骢能办成?当然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 这就是朱厚照的先知记忆在帮忙,因为张骢的后世评价不仅仅是政治家,还是改革家,是有明一代非常有能力的首辅! 《明史》对他的记载是说: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后殆尽,皆其力也。 就是说都是他的功劳! 基本上,可以这么讲,这个时代、这种高难度的政务上,如果张骢做不成,那找旁人也就是碰碰运气。 翌日,京师的街头还如往常一般,秩序仍然在,不过暗流涌动,私下里不少人都在互相传递消息,每一家也都会派人盯住着宫门。 当然了,也就少不得知道张骢入宫,而那一身穿红袍缓步前行的场景可是不少人的心头只恨。 天子还是召见了他! 而在宫内, 朱厚照却给张骢赐了坐,一副将其封为心腹之臣的架势。 “今日朕召爱卿来,宫内宫外诸事不谈,只谈一件事,如何做。” 张骢是有备而来,他从袖口中拿出东西,“陛下当日晓谕微臣以后,微臣便日夜苦思,几日以来,倒也有所得,今日愿上呈皇上,以供御览。” “你准备怎么做?”朱厚照面容紧着。 “一,定法规。如臣先前所说,若要除优免,必要清田亩,而清田亩又是千古之难事,因而必得朝廷下清田令,强令各地官员配合,并且要明确清丈的范围、方法、程序以及责任人。” 责任人这个词,朱厚照老是拿来吓唬人,现在这帮人也会讲了。 “恩,接下来呢?” “二,定人员……” 第七百零九章 百分面试 说一千道一万,先要把田给丈了。洪武年间天下有八百多万顷田地,现在估计只有一半。 能把这件事做成,重新梳理好,哪怕税制不改,天下也会焕然一新。 但这件事难度太大,首先就是没有足够的人手。 毕竟天下那么大,一块一块地的把形状、亩数、土地等级都给重新查一下,光是想便觉得这是非常大的工作量。 而且在中原地区还好,到了一些偏远地方,要是谁去量大户的田,人不给你打出来才怪。 所以不管是定法规,定人员都有其现实需求。 “……微臣需要五千个、懂得土地测量、掌握清丈流程的测量人员。只有让他们进入全国各县衙,和知县、县丞互相配合、互相监督,才能真正推动土地的丈量。从根本上来说,这需要银子。” 朱厚照觉得钱能办到的事,都问题不大,“每人每年20两银子作为俸禄,5000人的规模便是十万两。不是不可以。” 张骢道:“微臣想再提高些。二十两……” “二十两可不低,朕知道寻常人家一年的花费都不会到二十两。” “陛下,这些人手中都握有权力,很容易为人贿赂,臣当然会命人监督他们,不过不可能面面俱到,若是给的银两不足,会有更多的人铤而走险。再者,会丈量、会记录,这至少也要是个秀才,绝非一般人可以胜任,因而……陛下觉得四十两是否有可能?” 这么大的事情,朱厚照不想纠结于十万两银子,这叫‘干大事而惜银’。 实际上朝廷也可以让各地官员来负责这件事。 但效果会很差。 一来古代的官府职能并不像现代那么大,像这种事情他无力为之,光是下命令有什么用?朱厚照自己当过下属,知道会有那种领导,下个命令恨不能让你解决世界和平问题。这是没有意义的。 二,如果不顾这一点而强行下命令,那么地方官为了自己的乌纱帽只能想尽办法增加开支,这些钱最终会从什么地方出还用想么?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时候上面是好的旨意,但到最后却成为恶政。 最后一点,地方官本身就已经和当地的豪绅利益勾连,让他们主抓,这能有多大意义? 所以既然国力强盛,既然花得起银子,就不要在乎这么几个大子。 朱厚照觉得,以张璁的才能必然是想过依靠地方官,可最后到他面前说的是花钱重新招募人员,说明他必然也是考虑过的。 经过这样一番思虑以后,他点头,“可以。但是需要培训吧?这又是一笔银两,想必二十万两还不够。” 张骢点头,“正如陛下所言,而且招募、挑选、培训,这至少也需半年的时间。” “磨刀不误砍柴工。银子的事也不难,拨个专门的款项即可,你将费用报上来,只要合理即可。” “谢陛下谅解。臣现在要说这第三点了,便是要定流程。这个事情牵涉的广、人员又多,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清晰的流程,规定好没一个环节所需做的事情,从测量、到记录绘制、到核实汇总,最终上呈,每一步都不能乱。 此外,每一页数据、每一张图纸,必须要求测量人员、当地知县、县衙直接经办人员和田主四方共同署名确认,若是田主不会写字,由测量人员代签,并按上田主手印。” 朱厚照眉头一挑,四方确认? 这其实是他上辈子接触的东西,为的是避免哪一方暗中cao纵。 所有人的都署名,只要一方出问题,剩余的三方连带追责,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不规矩的事情。 此外,这些资料可以长期保存,以后也便于核查。 朱厚照有些意外,张璁果然是有些才能,不能小瞧我们聪明的老祖宗。 “多方署名,可以是可以,不过这样会不会太过于繁琐?” “不繁琐的,陛下想一下,仅是写自己的名字能有多繁琐?而且微臣以为这个册子从知县出来到知府衙门,要有知县的署名,从知府衙门到布政使司衙门,要有知府的署名,层层上报,逐级负责。最终到了京里,要入库,便由臣来署名!” 嚯,这个决心下得蛮大的。 “你要署名?你有这个胆量?” 张璁跪了下来,义正言辞的说:“既然是为朝廷做事,为陛下做事,臣自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且臣自己要署名,也是要谢绝那些想走后门的人,毕竟这是要掉脑袋的,除了陛下,谁能拉下脸让臣自愿的把脑袋交到他的手上?” “嗯!”朱厚照很认真的点了点头,虽然他不是很相信这句话百分之百的真实性,因为张璁肯定算定自己不会杀他,不过能有这份决心,也很不容易,“张璁,你既为朕拼上了性命,朕又岂会负你?” 看来他的职务是要动一动了。 张骢道:“陛下稍待。臣还有第四条。” 这已经完全超出朱厚照对他的预期了,甚至都乐了起来,“好,你说你说。” “是,第四条便是定罪名。”张骢带着特有的一丝狠绝,道:“这个过程之中想必会有人借机敛财、甚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重新清丈以后的数据,朝廷要有专门人进行核查监督。若是查出了什么,却不知定以何罪?” “这事很简单,朕现在就可以答复你。直接犯罪者本人定死罪,其后世子嗣代代不许科举。” 张骢马上说:“有此四条,陛下再予臣三年时间,臣有把握做成此事!” “嗯,张璁,要么,你入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