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嫡长子在线阅读 - 大明嫡长子 第279节

大明嫡长子 第279节

    甚至于,皇帝还巴不得把这些人甩掉。

    要不然也不会把这个当做是如此改革的重要优点。

    再想一步,如果这帮人真的要细究,按照皇帝的性格说不准还会再办几个贪污大案。

    “去处是没有的。梅公,开海这么难的事,朝廷也做成了,只是几个官员,他们要挟不了当今圣上。”

    梅可甲一想,这倒是,只不过怕是不会那么顺遂。

    他是商人,他知道这帮满口仁义道德的人一旦拿不到银子是什么个反应。

    “……少司徒,其实有梅记和少府令的成例在前,为何没有想过由朝廷来设立皇家盐商呢?”

    顾佐心说原来我也是这么想的,

    只不过皇帝说的对,那样很快便会私盐泛滥。因为‘国企’无法克服的低效率,一定会带来质差价高的官盐。

    “只有尽量减少官员参与的环节,才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贪墨。”

    梅可甲没想到一个官员自己说出这样的话,心中升起敬意,“国家幸有少司徒一般的忠臣。”

    ……

    ……

    “盐帮?”

    乾清宫里,顾佐在朱厚照的面前跪下,所述的也就是梅可甲提到的那个缺陷。

    皇帝略微沉吟,他不是神,当然不会把所有的方面都考虑到,所以听到这个词其实也在认真思量。

    “如此说来,朝廷的拍卖最后就是流于形式,而盐场的归属最终要看所谓的各盐帮之间的争斗结果。”

    顾佐点头,“不错。甚至于盐帮会与朝中的官员相结合,一旦势力真的做大,朝廷就是将盐场拍给别人,这个人可能也不敢接。”

    “如果害怕盐商做大,可以框个上限,比如同一家盐商不能同时经营超过某个数量的盐场。具体的数字到时候拟定。”

    “臣只怕官商勾结,朝廷所制定的条款也会被视如无物。”

    “这样,不就是一条明显的罪名么?”

    顾佐心头一震,这一刻其实叫帝王心术。

    在朱厚照看来,这就和割韭菜差不多,我划一个高度,喔,你长过来了,好,那我割了你。

    朱厚照负着手在殿里来回踱步,“盐帮这个问题朕还在的时候是不会有的,只怕后世之君软弱无能,到时候难以控制。”

    这是实话。

    他只要在,他恨不得来他五个沈万三一样的巨富盐帮。

    你储备银子,我储备军队。

    犯罪事实随便找,找到了就抄家,抄一次就吃三年。

    设个上限其实是给后世之君考虑。如果这样还不行。说老实话,那就是后世的皇帝不行,人都不行,祖宗定什么规矩你能守好国家?

    顾佐仔细想想,皇帝的办法虽然狠辣了一点,但应当也还可行,如果真有试图做大的盐商,那么朝廷也可根据此款规定拿人。

    “陛下,臣还想去扬州一趟。”

    大明朝如今的盐引每年约产300万盐引,其中70万来自扬州,顾佐提出这个要求,在朱厚照看来就是要‘深入基层’调研了。

    所谓实务型官员,大抵如此。

    “准奏。”

    目前来看,弘治正德年间的盐引大约在4钱-5钱,也就是0.4两到0.5两之间。

    但是这是盐商从朝廷拿到的价格,他们支盐之后,不知道又以什么价格卖给了水商,水商又以什么价格卖给了千千万万的百姓。

    这都要去仔细了解才知道。

    朱厚照又不是专门研究明史的学者。

    大的历史事件他能够记住都不错了,老百姓到底花多少钱买盐,他哪里知晓?

    所以也能看出顾佐此行的重要意义。

    因为只有掌握了实际价格,才好给盐引定个拍卖价。否则就是乱弹琴。

    不过就朱厚照自己估算来看,这中间的价格空间绝对不小。因为做盐这一生意的商人都很富,他们的富总归有个来由。

    大明大约有两百处盐场,每个一次拍卖能平均有10万两有,那么一年拍40个,就是400万两。

    大明的盐税收入基本上稳定在100-300万两之间,300万两很少,大部分是200万多一些,所以接近两倍的增长的同时还甩掉一大批贪官,这个事情就有做下去的基础。

    至于顾佐又说的那些上千名官员如何反对,朱厚照也有这样一个心理准备。

    不过既然顾佐要前往扬州,此事倒也不必急于这一时,

    并且杨一清也要进京了,朝廷在此时的重头戏是对于正德元年的目标如何制定。

    除了杨一清,周尚文也奉旨进京了。

    朱厚照觉得,既然是朝廷的大讨论,那么武将也要有声音。

    其实最近京里的人多了起来,各地官员本就有进京议政的职责。

    像毛语文、王鏊、王守仁等陆陆续续都回到了京师。

    在这当中,福建布政使丰熙又给王守仁报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大事。搞得朱厚照都觉得此人是不是有什么神奇的能力。

    事情缘由倒不复杂,去年开海后,正德元年一开始,各地先前支持开海的沉默大多数开始使力,像浙江有梅记以及依附于梅记的几个大商人准备联合出海。

    福建呢?

    福建在王守仁的带领下进行了另一波的saocao作。

    所谓丘陵地区多山匪的说法,确实不假,但王守仁大抵是剿匪剿出了威名,自从佛豹山一伙山匪被他三下五除二收拾了以后,

    他的大名在福建的山窝子里是传开了,以至于他真的宣布到哪个地方剿匪,那个地方的人就自动投降了!

    当然,这也和他善待这些山匪分不开缘由,在他看来,山匪都是一户一户的百姓之家中出去的。

    在此基础上,王守仁粘合了一众山匪的头儿,这帮人中愿意出海的也都按照原来的习惯的‘组织关系’按部就班的干活儿,而且他们干起了老本行!

    原先山匪是劫路上财货的武装力量。现在他们要去海上!

    王守仁于是向丰熙建议,他觉得开海以后大明的货船必定到处往来于海上,这个时候倭寇就是一种威胁,所以做了个大胆的建议,即正式的招安这群山匪,并且允许他们在海上行动,其目的当然也不是劫货,而是要对抗倭寇,保护大明的商船!

    当然,这就需要经费了,王守仁并没有多要朝廷花多少钱,他首先是提议朝廷,免除这些人所要在市舶司缴纳的准入制的一笔巨额费用,其次是希望朝廷能够允许他们也做海贸生意,并且对各项税收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免。

    丰熙觉得此事重大,所以毫不犹豫的一封奏疏就送到了京师。

    朱厚照看到之后如何不惊?

    这个王守仁是什么套路,一个参政就给他拉出一个海上武装是吧?这还没多大官呢,真要给权力是不是得称霸南洋。

    这个事不小,朱厚照得仔细考虑一番,按照道理来说,把国内的一帮亡命之徒弄到海上去折磨倭寇,这本没什么不好。

    可涉及武装力量,此事得慎之又慎。

    王守仁是从一个地方官员的角度,希望朝廷能尽可能的同意他的建议,于是乎尽量的不让朝廷花钱。

    但是朱厚照作为皇帝,他知道,有些钱是不能够省的,哪怕勒着裤腰带也要供。这帮人真的去了大海上撒野,不拿你的钱、不端你的碗,等到你要用的时候,他认不认你?

    朱厚照按着一封写好的圣旨陷入沉思,上面是王守仁的调令,本来他纠结了许多天已经想了好。但看到丰熙的奏疏后思量再三,他还是把东西叫给刘瑾,“先收起来吧,日后需要时再拿。”

    “奴婢遵旨。”

    朱厚照迈步走出了乾清宫,扶着白玉栏杆,吹着二月的春风,他忽然想明白了一个问题。西北不需要王守仁,因为有杨一清,大明的某一个省也不需要王守仁,它们本来也还将就。

    但是东南需要,如果这封奏疏准奏,那王守仁就不能走,因为很多人都是他收服的。况且海上与陆上不同,新的情况必然要求灵活的脑袋来应对。

    “宣王守仁进宫。”

    “是!”

    第三百一十四章 朕要土匪何用?

    王守仁是在正月时跟随王鏊入京的。

    王鏊作为浙闽总督需要参与三月的大事,福建路途遥远,所以就早些出发。

    皇帝在傍晚时召人入宫,随着这样的次数越来越多,本来许多臣子也就习惯了。

    只有些吹毛求疵的御史还在给皇帝上疏,那意思,子嗣传承也是皇帝政务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陛下不能够厚此薄彼。

    王守仁收拾东西入宫时,家里人还这么提醒他,说‘恐有言官借此上奏’

    王守仁觉得很不以为然,皇帝重视国政,召见臣子奏对的次数远超前面几位帝王,这种时候作为臣子,他怎么还能有此顾虑?

    所以王守仁发了脾气,就把家里的这个管家给赶了出去,文人有时候就是有这么个倔脾气。

    京圈就这么大,只要这事儿有点儿话题性,马上就开始传播。

    不过王守仁不管那么多,他回屋沐浴、穿戴好官服,非常正式的去见了皇帝。

    等到他到了,却也只能在侍从室里等候,

    王守仁大为震撼,因为在他之前还有个四川布政使费宏也在排队等候。

    侍从室里的汪献、谢丕和严嵩这个时候也一样忙碌的很。

    费宏掌管一省民政,而且当今陛下明显对省级官员特别关注,王守仁又知道费宏是成化二十三年的状元,虽说只大他四岁,但那也是妥妥的前辈,所以还是分外尊敬。

    “子充公。”

    费宏也认识王守仁,拱手示意,“王参政不必多礼。德辉公一切安好?”

    德辉是王守仁的父亲。

    王华当年在詹事府做过右谕德,当时的费宏是左赞善,说白了就是老领导。碰上面了一些场面话还是要说的。

    “多谢子充公挂念,家父万事都好。”

    “那便好。”

    王守仁搞不清楚情况,原本太监去传旨的时候他本以为是蛮急的呢,结果大家都等在这里,“子充公,这是回京述职?”

    “不错。近来各地督抚和三司官员陆续进京,陛下先前已有旨意,要分别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