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三先生其人
“当今大汉天下,二日并存,十分混乱,休若此来,必有所指教,鄙人洗耳恭听。” 荀衍慢慢抬头,看我一眼:“飞帅亲引精锐而来,想必有所思?” 这话说的有意思。 我勉强忍受着些微不适感觉,斟酌说道:“其实,泰半乃是昔时许都旧部。此时此刻,局势急迫,我却是……未便多想。” 曹cao都危险成这样了,我肯定不能趁人之危的,这次来,是真心援助,先抵御住河北的强大攻势。其他,想太多都没有意义。 荀衍笑道:“飞帅直爽。不过,河北群丑人马虽多,实乃乌合之众,其实无需多虑。” “不一定吧?”初见面,我嘴上不好放炮,心里可完全不同意这种判断。虽然河北的势力派系确实杂乱了点,而且一直或明或暗互相倾轧不止,但现在人家都围住你曹氏家门口了,军心士气明显高出一线不止,你还在说不足为虑什么的,就有点大言炎炎了。 荀衍微微一笑:“再说,曹孟德的困境,不正是你我的机会么?” 好,一开门,泰山就出现在眼前。 荀衍道:“我素知飞帅是正直爽快的人,所以才如此冒昧……” 我忽然抬起手,指着他的胸口:“三先生,你可是九君子中人?” 荀衍一愣,眼珠转了两转,忽然哈哈大笑:“果然瞒不住飞帅,我正是九人之一。” 我看着他,心想:“这便对了。” 在许都做司隶校尉的时候,我广交各路豪杰,那时,就有两三位大贤小闲,像大游侠王越、沮授的侄子沮鹘、鸡肋公子杨修什么的,都隐约给我漏过一丝半点风声,有这么个野心勃勃的小团伙。但即使后来池早也半推半就,加入了九人集团之后,我也没有理会他的游说,答应俯就其中。 原因只是一个,我严重怀疑他们的执行能力,对他们的保密能力更是毫不信任。 所以,我一直的态度就是:远远看着,不凑热闹。 事实证明我的看法没错,池早后来主持发动宫廷政变,布置已经很不错了,顺带连我都算计在内,令旗一挥,更是各方一起动手,声势逼人。然而只是因为内部出现淳于意和张五这么两个低级别叛徒,全盘方案便近乎毁于一旦,参与之人几被一网打尽。 靠着我的无私帮手,池早才挟持了建安帝刘协,逃脱而去,算是没有彻底失败。 你说这种团队,让我如何能起半分尊敬之念? 不过我数来数去,总觉得他们似乎差了一个人。 公孙谨、王越是民间武力,代表世家大阀,外围还有蒯良等人暗中资助;张绣的二儿子张泉、武卫营都尉韩毅等有一定的军中势力;陈讳、淳于意控制着宫廷卫士;法正、杨修、司马懿代表青年一代,虽然都很多智,但毕竟年纪尚幼;其他……嗯,后来又加上了沮授叔侄和池早等…… 一群乌合之众! 我有一个感觉,他们还缺少一个灵魂人物。 在池早之前,他们就号称为九人集团。当然,你可以说九乃阳数之极,言其至多,而非实指。 但是,根据我的经验,九人团伙之所以敢于谋算这种几等于谋逆的“腾蛟计划”,而且随后不久就真的发动了政变,必定有一定的把握。 这个把握,不仅仅是掌握宫卫的长乐宫卫尉陈讳、卫士令淳于意,而且还关系到尚书台的控制。 只掌控住皇宫内城没有任何意义,尚书台才是许都政府里真正的权力机构。 而尚书台一号人物,代尚书令荀彧,在眼前的局面之下,显然不会掺合到这种政变之中。 池早宫变的后续发展,验证了这一道理。 由于尚书台早有提防,漏一xue而溃千里,直接导致了政变的破产。 但是,如果有了荀衍,那么,一切都将大大不同。 荀衍在我离开许都后不久就升职为少府。 少府,乃朝中九卿之一,掌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等。 秦及汉初,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或启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直到东汉光武帝时,令侍从左右的尚书协助处理政事,以此制约三公,才使得尚书这一事务官变质为政务官,权责日益重要。 时至今日,尚书台名义上的上司少府,虽然也还算在九卿之中,却的的确确是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位置。 但是,荀衍毕竟是尚书令荀彧的嫡亲兄长。 有这么一层深深的关系在,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政变的关键时刻,荀衍能出现在尚书台里……必定能发挥出远超少府这个职位十倍甚至百倍以上的强大能量。 “真想不到,原来那个人,是三先生!”我由衷地叹息,心里不禁为迟早惋惜不已。 真是个没运气的家伙! 荀衍听懂了我话中的意思,双目微微一黯。 “很遗憾,那次我不在许都,不然,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说话间,我们默默又互相打量了几眼,一种名叫默契的感觉微然荡漾起来。 原来,这位荀衍先生,也是一位拥有强烈正统意识的名士,昔时与车骑将军董承等汉室死忠公开唱和,过从甚密。本来,他这种行为并不明智,在曹氏为王的建安朝廷中大遭忌讳,当建安五年初董承集团全军覆没之时,多少无辜受到牵连,破家灭族。但唯有他反而安然无恙,躲过了曹cao的首次建安大清洗。 原因无他,只因为他是曹氏集团中二把手荀彧的三哥。 由于荀彧的存在,即使他没有插手甚至因各种理由而远离这次清洗,但很多人依然因为他而幸存。 荀衍不过是其中之一。 他当时在少府中担任掌管笔墨和封泥的守宫令,在这兵荒马乱、严格军管的东汉皇朝末代,其实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多少大敌高山一般堆积在眼前的曹孟德根本无暇顾及这么一截鸡肋小骨头,尤其旁边还连接着荀彧这根有力的大翅膀。略微挨擦就可能出现更大的问题。 所以看到查无实据,曹cao眼都不眨,一抬手就过去了。 但是曹cao丝毫没有意识到,他随意放掉的,是一头渴望复仇的猛虎。 董承等人的死亡彻底震撼了原本埋头苦干、很有些书生气息的荀休若。他万万没有想到,之前一直表现出齐心戮力的建安朝廷,仅仅五年不到就露出了丑陋狰狞的本来面目。 痛定思痛,荀衍认定,汉室欲要中兴,首先必须除掉逆贼曹cao! 为此,荀衍不惜联络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官吏、将领、名士、游侠、纨绔公子哥,三教九流,只要反对曹cao,全都无所谓。 九人集团,由此诞生。 因为此,长乐宫卫尉陈讳、荆襄老名士蒯良、关中小名士法正、洛阳公子杨修、河内后起之秀司马懿、游侠王越、辽东大阀之主公孙谨、世家子弟淳于意、武卫营都尉韩毅、大将张绣的二公子张泉、袁氏谋主沮授,甚至后来居上的江湖郎中池早,纷纷被迅速吸纳进去。 等少府出缺,荀彧推荐他任职时,九人集团,已经完全捏合成形,陈讳等核心成员都隐隐以荀衍马首是瞻。 去年底,池早在许都二次暴动,若非张泉的贴身奴仆张五出首告密,同时淳于意临阵反水,差点儿就革掉曹cao的老命,把许都一锅给端了底儿。 一锅大好的宫廷兵谏汤,就因为淳于意和张五这两粒老鼠屎而坏了味道,形势瞬息崩溃。 功败垂成,闻讯赶回的荀衍看着人头滚滚、满目疮痍的许昌城,仰天长叹:天不助汉哪! 就在事发前一个月,他被派往关中,代表朝廷慰问坐镇长安的钟繇等人,顺道安抚正私斗不止的马腾和韩遂,因此错过了这一次动手的时间。 由于他不在许昌,池早借助河北袁家和黑山军的强大外势,很顺利地接过护汉卫刘腾蛟军的领导权,策划了这次颇为周密狠辣的政变计划。 令荀衍痛心疾首的是,他们九人集团其实还是有核心分子和一般成员的区分的,若他当时身在许都,便铁定不会冒险使用张泉这种不成气候的小崽子。同时,他们主要的几个中坚老人,也一直都不太信任淳于意这种从曹氏军队中晋升上来的拱卫将领,哪怕他是淳于家族的子弟。 所以,在荀衍看来,如果当时自己在许,必定能避免这些失误,使这次兵谏获得完全成功。 当然,也因为如此,无论是张泉,还是淳于意,都不知道九人集团中,最核心的老大是谁。 由于不在许都现场证据明确,一切政治经历清白,荀衍再次奇迹般地躲过了曹cao高扬的屠刀。 甚至没有经过任何审查。 但越是轻易闪身,荀衍心头越恨,越是下定彻底覆没曹氏集团的决心。 前几天他听说杜袭率一支襄阳军的代表团前来访问许都,算定日子,便匆匆赶来相见,他知道,在反曹的道路上,我和他是殊途同归的。 听完荀衍简洁的自我介绍,我默默点了点头,心里浮起两个疑问: 这半年来,河北攻势日猛,荀衍为何不联络池早、王越、法正、杨修这些九人集团中的老同伙,反而找上了当时就不肯加入他们的我呢? 现在不同以往,这些人在河北政权中地位崇高,权力日重,无论人力还是物力,手里的资源大把。 其次,荀衍到底想做什么? 当然,我更进一步思索之后,很快便已大半明白。 我不了解荀衍的具体思路,但是,不难猜测。 从个人情感来说,出身清贵,胸怀正义的荀衍并不喜欢王越、法正、陈讳那些各有打算的同伙,尤其,池早等人劫走建安帝,却连招呼都没跟荀衍打一个,丝毫不理会他的存在,对自认反曹首领的荀衍来说是极大的侮辱。在荀衍的眼里,恐怕那些人都是帝国的叛徒,其罪大恶极处,比曹cao也不遑多让。 从现实合作的角度来说,池早纵使现在位居长子政权的丞相高位,却依然要受制于袁氏、张燕、真金等手握兵权的各方势力,能够给予荀衍的支持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就算达成合作协定,也必定与他的期望和设想大相径庭。 相反,他来找我,情况就简单许多,襄阳军势力虽然略弱,但我一人就可以基本做主,更加容易深入合作。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的性情为人、一贯的行事方式,应该比较合乎荀衍的理念。 刚出山,我就数次释放过近万的袁军战俘;而在长沙,我在实力极其虚弱的情况下,更是断然和刘备、张燕结盟,公开反抗曹氏暴政。就如现在长眠于地下的刘备在上个时空中曾说过的:cao以急,吾以宽;cao以暴,吾以仁;cao以谲,吾以忠。每与cao反,事乃可成耳。 咱也是忠义仁慈之人哪! 因为此,我和荀衍对视几眼,彼此就能了然于心,产生默契。 人与人之间,有时端的要看缘分。 我和荀衍,显然相性大半吻合,有成为至交的潜质。 胸中里不停地盘算清楚,我暗暗点头,这个猜测,估计八九不离十。 心底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以前我判断没这么锱铢必较,明快清晰,这是否说明,近墨者黑,一直跟着周瑜,我也学会了弯弯绕着看世界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