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特工之回到清朝在线阅读 - 第三部 第十八章 选择(1)

第三部 第十八章 选择(1)

    皖南宣城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城,水阳江贯通长江,又加之毗邻芜湖,距离上海南京等重镇不过而三百公里不等,属于东南交通之要冲。

    古城依山而建,南部高而东西北三处地势较低,一直以来都略显安静的小城,这些年来却慢慢的变的热闹起来,大街上还经常出现许多红头发绿眼睛的洋人。三国联军入侵之际,上海苏州等地的军工企业,先后迁入宣城,在古城地势较高的南部扎下根来,有了这些企业的出现,水阳江边的码头变的更加繁忙,船来船往。1864年春节前夕,铁路从合肥到鹰潭修成的同时,宣城到杭州的铁路也同时贯通,宣城同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连接变的更方便了。

    历史上的宣城并没有出现过多少大人物,值得一提的不过是宋朝时出过一个梅饶臣。宣城出产的宣纸倒是听出名的,不过正宗的宣纸似乎是出自泾县,幸好当年李白曾经游历过敬亭山,并留诗一首,这倒成了宣城人的骄傲之一。

    火车缓缓的驶入站台,小小的宣城车站如临大敌,军警戒备森严,士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当地政府的所有高官都出现在车站,眼巴巴的看着这列专列的出口处,都希望能亲眼目睹一下中华大地上那个传奇中的人物---杨一。

    火车终于停稳了,车厢门也被打开,但第一个出现的却是一个一脸怒气的西洋女子,这不由令在场的诸位官员大跌眼镜,接下来出现的还是一位洋人,不过这次是个男的,该洋人努力挤出个笑脸向着大家。

    吃惊归吃惊,但能从杨一专列上下来的,不管是什么人,都不会是什么简单的来头,官员们还是很快都做出了反应,劈里啪啦的鼓掌起来,只是这掌声并不那么和谐而已。

    第三个下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军官,冲着在场的官员们说:“总统阁下临时有事,在芜湖就悄悄下车了。估计晚两天事情处理好了,会赶来宣城。”

    宣城地区最高领导方明也是欧洲留学的出身,他是现场官员中唯一见过杨一的,代表众官员站了出来道:“真是遗憾,我也都年没见校长了,真希望立刻就能再次聆听校长的教诲。”

    “哦”那年轻军官听了也关注了一下,笑着说道:“学长是上海孤儿学校几期的?”

    方明听了神情为知一振道:“我是第三期毕业的,毕业后去了美国,学的是机械。”

    “原来是前辈了,我是第八期的,胡声。上海陆军学院毕业。有幸成为校长的副官。”

    杨一初到上海,曾收罗各地的孤儿中聪慧者,建学校让他们读书,自己还挂了个校长的虚衔,后来的上海陆军学堂,上海海政学堂等,杨一也都挂了个校长的头衔。后来在北京的京都大学学等,也是一样。

    有了杨一这块招牌,这些学校的名头自然都是响当当的,不论师资力量还是学员质量都是国内一流的,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都以杨一的学生自居,加之每年出国留洋的名额,大部分都落到这些名校弟子的头上,如今这些学生海外归来的也好,当地毕业的也好,都陆续走上了各地的军政要职,由于他们之间出身的相似,也使得他们互相之间格外亲热,隐隐的成为当今国家 政治军事经济诸多领域的一支主要力量。

    “这两位是?“方明指了指两位外国人士。

    “你看我,见到学长只知道高兴了,忘记给你们介绍了。”胡声赶紧走到两位样人面前道:“普鲁士王国凯恩.霍夫曼伯爵和他的meimei多梨.霍夫曼小姐。”

    虽然看起来不爽,不过在众人面前多梨还是恢复了贵族小姐的仪态,朝方明微笑着伸出小手,留学美国的方明当然知道这些礼节,赶紧低头亲了亲多梨的手:“很高兴认识你。”这才转身对着霍夫曼伸出手道:“伯爵阁下,欢迎您到达宣城。”

    霍夫曼客气的伸手握了握方明的手道:“纠正一下,普鲁士国王为表彰我为中普两国友谊所做出的贡献,已经晋升我为侯爵。”方明被说的一愣,霍夫曼又继续说道:“不过我最自豪的并不是这个,我最自豪的是,我是你们总统先生的把兄弟和生意上的伙伴。”

    小小宣城如此热闹,原因都是因为杨一要来,去年年底马鞍山铁矿的高炉在来自欧洲专家的改良后,终于冶炼出高质量的钢材,这些刚才制造出来的武器,大大提高了枪炮的连续使用时间。也正是由于这点,西门子为首的一些军工专家们,在杨一画出的图纸帮助下,生产出了第一批轻机枪,冲锋枪的样品,远在北京的杨一再也坐不住了,决定来宣城看看。

    当天下午,又一批客人来到宣城,不过这次来电全是些洋鬼子,都是些杨一从欧洲挖来的军工方面的专家,他们是就如何大批量生产新式轻机枪冲锋枪的事情,被杨一找来商议的。只是他们到了宣城才知道,杨一这个正主却没有出现,只好耐心的等待。

    至于霍夫曼兄妹,他们的出现倒值得说上一下,多梨来到中国后,见了几次杨一后,立刻被杨一的魅力所迷惑,欧洲社交场上的公子们,和杨一比起来,不过是些土鸡瓦狗,加上杨一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更让多梨着迷。这一下可把霍夫曼吓到了,多梨是个基督徒,基督教可是不允许一夫多妻的,所以欧洲人才喜欢搞什么婚外恋,才有什么情妇情夫的说法。杨一是有老婆的,而且还有很多老婆,自己的meimei要是想和杨一在一起,那就得做情妇了,杨一特殊的身份又决定了多梨要想和杨一在一起,只能一辈子不嫁人了。霍夫曼开始这也 只是个猜想,没想到多梨后来明确表示,只要能跟杨一在一起,宁愿一辈子不结婚,这一下可把霍夫曼急坏了,最染说能成为杨一的情妇是无上的光荣,回到欧洲说起来也脸上有光,可是霍夫曼的老妈要知道有这事,非得跟霍夫曼拼命不可,多梨是霍老妈最心疼的宝贝,怎么能一辈子做别人的情妇,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霍夫曼偷偷的把这事跟杨一这么一说,杨一头立刻就大了,中国女人自己都勾搭不完,外国女人跑来凑什么热闹,还是自己的死党霍夫曼的meimei,当然一口答应,拒绝多梨的各种诱惑。]

    从那以后,多梨再想见到杨一就难了,杨一白天办公的时候警卫一见多梨就坚决拦阻,晚上直接回家,多梨总不好意思上杨一家去找吧。连续碰壁的多梨开始怀疑了,刚来的时候杨一不这样啊,怎么180度大转弯了?多梨立刻就想到了霍夫曼,知道是霍夫曼捣的鬼,从此霍夫曼的日子就难过了,整天的都要面对多梨的后娘脸。合该霍夫曼倒霉,在家不顺心,跑出去喝酒,回来后顺口把自己要和杨一来宣城的事情抖了出来,立刻被多梨逼着把多梨带上一起来。这一下杨一可遭了罪了,万万没想到,霍夫曼把多梨带上了。

    一路上大家都在火车了,跑都没地方跑,而且多梨是紧紧跟随,杨一出现的地方,就有多梨的身影。万般无奈的杨一只好把气出在霍夫曼的身上,弄的霍夫曼里外不是人。

    火车到芜湖,在轮渡过长江的时候,杨一终于找到机会了,借着上厕所的机会,带上赵子平就溜上了岸,在夜色的掩护下,终于脱离了多梨的视线。这些日子可把杨一憋坏了,多梨在杨一面前几近挑逗之能事,弄的杨一有火没地方发,查点在火车上就把多梨给办了,可是杨一答应了霍夫曼的,这事不能办啊,只好忍耐,忍耐再忍耐。

    杨一这么一跑路,多梨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在霍夫曼身上了,什么无影脚,什么九阴白骨爪,二指禅,纷纷都招呼到霍夫曼身上。

    众鸟高飞绝,孤云独处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两匹快马出现在敬亭山下,不是别人,正是杨一和赵子平。芜湖跑路之后,杨一和赵子平弄来快马,一路倒也轻快,时值阳春三月,沿途的油菜花开,杨柳新芽咋出,江南特有的景致倒也让杨一心情大好,心头的诸多国家大事也暂且放到一边。

    新疆平叛后,西藏成为杨一最后的心头大患,可是西藏不比新疆,西藏地处高原,道路艰难,大兵团根本没办法展开,而且西藏地域辽阔,许多地方根本不适合人住,部队的粮食补给等必须靠运输才能补充。所以西藏问题必须慎重,曾经四川方面的官员建议,西藏的食盐,糖,布匹等生活物资奇缺,如果断绝其供应渠道,西藏必定不能持久,时间一长就可不战而克。结果这个提意见的官员立刻被杨一调到公路局去了,并且告诉他,老实的把通往西藏的公路修好,不然他这一辈子就得修路了。这样的嗖主意都想的出来,西藏叛乱,其主要力量是来自达赖喇嘛和当地的土司,断绝西藏的物资供给,倒霉的还是普通百姓,这不是把西藏人民往绝路上逼吗,这不是把西藏人民往外国势力身上推吗,西藏通往内地的运输线不但不能断绝,而且还要加强,要让西藏人民知道,政府不但没有放弃他们,还时刻关心他们。

    杨一此令一下。刘铭传立刻把军队都开出来了,沿途肃清匪患,保证道路畅通,而且政府出台政策,字要是望西藏跑生意者,沿途一律免征各种税收,而且四川几年来一直大力修筑的公路眼看也修到西藏附近了。有了优惠的政策,通往西藏的交通线不但没有因为叛乱而冷清,反而比以前更繁荣了。

    西藏方面虽然对此多有戒心,可是这些物资又实在是没办法抗拒,西藏内部也对叛乱有不同的看法,达赖是坚决要独立的,可另一个宗教领袖丹珠活佛却提出,西藏问题还是要和平解决,爆发战争生灵涂炭,这是有违佛法的宗旨的。西藏内部的各种势力也并不统一,这也间接导致达赖在叛乱时只是提出不承认杨一的中央政府,并没有正式宣布独立,这也是杨一迟迟没有用兵西藏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武器上的,出兵西藏,只能是少而精锐的部队,这样才能大大减轻部队在给养运输上的困难,西藏道路之艰难,交通之不便,这都大大的制约了杨一下决心的时间。

    正在杨一头疼的时候,西门子他们把冲锋枪弄出来了,这下杨一可是大为高兴,要了这种武器,部队的火力将得到质的飞跃,只要装备一支上万人的部队,就可以横扫整个西藏,也正因为如此,杨一才下决心暂时放开北京事物,交由副总统张键打理,自己跑到军工重地宣城来了。

    来宣城当然要到敬亭山来看看,此山虽然不高,景色也普通,不过毕竟留下了先贤李白的足迹,李白在此留下的诗句,看来并不是因为景色,从诗句中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心境使然。只是什么原因使李白在宣城如此放松呢?是泡到漂亮马子了?还是有好酒的缘故,后人不得而知了,只是便宜了这小小的敬亭山,名气倒也上来一些。李白在皖南的时候,是他人生的最后时期,从《登宣州谢眺北楼》等诗句中可以看出,李白的心境比前期豁达许多,也许真的是看开了,不过酒这东西不是好东西,李白就是喝多了才跳到长江里捞月亮挂掉的。

    谢眺酒楼的幌子迎风招展,出人意料的是,这酒楼门口居然站着两位漂亮的姑娘,笑语嫣然的在那迎来送往,这让杨一大为惊叹,这酒楼的老板倒还真是一个有趣的人,在宣城这个地方竟然敢这样做,不怕那些老夫子们用唾沫淹死他吗?这个人的意识超前,手法新颖,杨一觉得有必要认识一下了。

    (感冒了,白天一直在睡觉,耽误更新了,大家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