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汉有游女在线阅读 - 第4页

第4页

    外婆露出得意的表情,晏晏想起那个在庙祭上给人卜卦的老道姑,虽然小妮子对这种黄老玄学嗤之以鼻,但是对方仿佛把你从里里外外看透的感觉并不好。

    “婆婆方才饭后说的两个人,其实就是一个人,你的未婚夫婿,不仅是太学生里出类拔萃的英才,不久后可能还要拜官太史或是去其他地方。听你外公说这小子在长安该是混得很好的,只是这边消息不通,故而你不知罢了。”

    晏晏没想到婆婆一把年纪了,还喜欢捉弄她,外公居然不帮自己,小姑娘咬牙切齿。他不知道婆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信息没告诉她,否则小燕儿说不得要扯住老人衣角不放她走。

    老人家掌着灯送她进里间,晏晏在前面走着走着,猛地回头看着自己亲亲的婆婆,小姑娘泪眼婆娑,可怜巴巴地仰着头。

    婆婆的面容被摇曳的火光映照得染上了几分晕色,老人家还要长晏晏外公几岁,早已过了花甲年纪,深陷的眼窝如同快要干涸的泉水。她以为自家小姑娘是想到要嫁人了舍不得自己,上前把小孙女揽在怀里,追忆起自己还是临出阁姑娘的时候,比晏晏还哭得昏天黑地。

    和晏晏不一样,婆婆是受过教育的望族女子,对于父母之命心中生不起丝毫的抵抗情绪,哪怕她幼年的意中人应是饱读诗书的才子,最后得知夫君是个没读过几年书,投笔从戎的校尉。

    很多事慢慢过来之后,也没那么多的心结,尤其是夫妻之间,相处久了自然和亲人相去不远。再后来晏晏外公领命北上,荣归后连宫里都给了赏赐,如果旧国国运长久十年,说不得就能做到一国大将的位置。那时人丁不旺的王家甚至把中兴的愿景都压在这个武人出身的女婿身上,晏晏外婆在家里乃至吴都,看惯了歆羡的目光。

    夫妻相濡以沫,无论牛衣对泣还是金玉满堂,都能一起度过,这样的感情,有谁能说不好呢?

    婆婆相信自己和老头子选定的男儿,能够在这盛世里为孙女谋得一世无忧。她也相信两人能够举案齐眉,对此更要担心的反而是自家不成器的小孙女儿。

    晏晏睡下后,婆婆吹了灯,准备回去了。黑夜里小姑娘叫了一声。

    “婆婆--”

    “哎。”

    “我不想嫁。”

    “我们可养不了你一辈子啊。”

    小姑娘赌气地说自己能养活自己。

    “那我和你外公呢,外公可是老了,做不动了。”

    婆婆没有和她说什么女人须得找个人依靠,正如菟丝附女萝之类的道理,老人坐在榻旁,拉着少女的小手。

    “我和你外公年纪大了,就指望着你以后有个依靠,他是个好孩子,不会亏了你的。下月就要专门从京都过来,到时候你自己去偷偷看看,我们这边风俗男女未成婚是不能提前相见的……但是,婆婆保证你到时候欢喜还来不及。”

    听自己亲外婆一直吹嘘那个未见面的夫君,少女心中升起不忿,心想着人家这么厉害为什么偏偏得娶自己,话到嘴边临时一转。

    “为什么燕儿偏生要嫁给他啊?”

    婆婆松开她的手,出去还不忘把门带上,悠悠的声音从外边透过绿纱传进来,一字一句落在少女的心坎上。

    “因为他本来就是你的夫君啊,这可是你父亲母亲为你许下的亲事。”

    ……

    ……

    月出皎兮,照我罗帐;佳人不寐,北望长安。可以确定,小姑娘今夜又要失眠了。

    作者有话要说:  每天一更。其中涉及官职、地名、诗词典故、历史人物,都经过了加工修改,尽量打磨圆润。

    ☆、鲈鱼堪脍,客儿归未?

    京城长安,自古帝王州。南去灞陵,行人多折柳。

    炎朝景明四年孟秋初,已凉天气未寒时。当初举童子试,十二岁入太学,人称江吴玉树的少年郎已经在长安度过了十余度春秋,随着叔父游宦飘零,而今叔父已是当朝太史令,按本朝不成文的职位因袭规定,加之他自身学富五车,已年近五十的老太史致仕后,这位置几乎已是囊中之物。

    这位被京城著名相人大家吴未济在《既望评》中称为“谢氏遗爱,一枝独秀”的年轻士子,先后跟从五位太学博士,明经知礼,雅好琴诗,好事者推为江吴俊杰,名预长安四子之列。他的叔父老而娶妻,膝下竟无子嗣,所以这“一枝独秀”的称呼,倒是名副其实。

    不久之前,年近知命的叔叔盼望着这位才名动京华的侄儿能光大谢家,想到侄儿已是将要加冠,于是将其唤来,告诉他曾有一桩婚事未了,我侄客儿正是成家的时候,不由分说就在几封书信里定下了他的终生大事。

    谢客被叔父拉着手,反复念叨着“吾宗男丁,唯予及汝;愿言思亲,伤之何如!外无期功,内无童仆;庶几成立,介尔百福。清庙穆穆,追思先祖……”之类的话,谢客还能说什么呢?叔父的头发已经花白,谢客扶他坐下,暗叹一口气。

    老儒士见他答应下来,仿佛一下子精神了很多。催促行装,打点盘缠,因为年迈不能同行,叔父反复叮嘱,叫他要去祭拜清扫坟茔,再去哪里看看当年落魄老友及杵臼之交是否还在云云,最重要的还是去把侄儿媳妇带回来,说到这里,老叔夫再三提及了李家老人对叔侄二人的照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