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页
每天在黑龙江上,都会有小船运输着铁管过来。 一开始秦蓁想要的是铁矿石,但是他们这没工厂,加工也不方便,所以就要钢管。 “你看现在的陀罗县,是中俄边界最重要的贸易口岸,那是我们留下来的。” 私底下的贸易往来有军垦部队打掩护,没人会查到他们头上。 在五十年代末,他们就开始兴建现代化的大农场。 配备了各种农机器械和地下喷灌设备,一开始喷灌设备还不多,主要依赖河渠,靠着种植耐旱的土豆、红薯和玉米,度过了那艰难时期。 “我们不止安然度过,还给国家交了好多粮食,你知道有多少吗?” 小孙儿想了想,觉得自己猜不出来,“多少呀?” 作为北大荒人的后代,他知道现在的北大荒有上百个大型农牧场和二百万公顷的耕地。 “五百垦荒志愿者,还有十万转业官兵和两万家属,在59年的冬天,交给了国家二百亿斤粮食。” 二百亿斤什么概念? 59年全国粮食产量减产,全国粮食产量堪堪达到三千亿斤,较之于上年减产高达17%。 而十二万北大荒人开垦出良田二百万公顷,上交国家的粮食占全国粮食产量的百分之七。 小孙儿不相信,“这怎么可能?现在的北大荒粮食产量也才四百亿斤,奶奶你说过的,咱们国家粮食增产,那是引入化肥、有了高产的种子、还有农药、水利共同作用下这才提产的。” 苏慧兰看着具有辩证精神的小孙儿忍不住笑了起来,“对的,现在的北大荒啊,是很好,那也是踩在秦蓁和十二万垦荒人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你知道爸爸mama为什么不爱吃地瓜玉米吗?” “烤地瓜烤玉米那么好吃,他们为什么不爱吃?” 苏慧兰笑了起来,“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整日里吃地瓜玉米面,吃腻歪了。我们呀,可着劲儿种地瓜种玉米,没日没夜的垦荒就是想多种点田。现在日子好了,为了保护北大荒,又退耕还林了。” 曾经被他们烧荒过的荒原,如今再度成为水草肥美的保护区,看不出当年的痕迹。 “奶奶你经常提起秦蓁,可为什么没见你去找过她呢,她人呢?” 苏慧兰看着一脸好奇的小孙儿,她笑着摸了下孩子的脑袋,“她死了。” “死了?”小男孩一脸的惶恐,“怎么死的呀?我没见你去给她上过坟,爸爸mama之前还带我去给那位唐悠阿姨上坟呢。” “太远了,去不了,在新疆呢。” 从小就看遍了中国地图的小孙儿好奇,“她怎么大老远的去那里呀?” “因为秦蓁说了呀,衣食父母,吃的问题解决了,北大荒开垦好了她要去新疆,那里是她的新战场,她去那里种棉花了。你要是去新疆,到了那边的军垦农场,肯定能听到她的故事。” 秦蓁总是那么热情,像是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国家,从东北到西北,她不知疲倦。 从地瓜玉米到棉花,她是最富有钻研精神的农学家,却又是一个身边人都觉得浑身是谜的人。 “那她有孩子吗,有孙子吗?” 孙慧兰摇了摇头,“没有,不过我想李建平是喜欢秦蓁的,不然怎么收养了个孩子,还把那孩子培养成了一个探险家呢?对了,秦蓁其实结过一次婚,不过那个男人是个混账,她跟那人离婚后来了北大荒。” “那个男人真是有眼无珠。” 孙慧兰笑着递给了小孙儿一颗巧克力,“谁说不是呢?” …… 田涛终于出狱了,但是他在监狱里待了太久太久,以至于早就与外面脱节。 一个六十多岁的人能做什么呢? 田涛想要去工厂工作,他在监狱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这才减刑能够从无期徒刑减刑到三十五年。 但工厂嫌他年纪大,不要他。 “你要真能吃苦,那就去新疆拾棉花吧,一个月能挣个千八百把块。” 千八百把块。 这吸引了田涛。 这个头发早已经花白的劳改犯,买了一张火车票去了新疆。 等到了新疆,田涛看着那些大块头的机器傻了眼,这些都什么啊。 “拾棉花呀,我们这都用机械,用不着人,你回去吧。” 田涛不甘心,“同志你就让我在这里工作吧,我没地可去了,给我个住的地方给口饭吃就行。” 他什么都没有了。 那军垦农场的人心软,“那你就在这里看大门好了。” 田涛很快就在这里安顿了下来,三十多年前就很会来事的人,到了新的地方第一时间就是去熟悉自己的家。 而当他看到农场里的雕像时,田涛觉得有点眼熟。 他连忙凑近看,嘴里念叨着,“秦蓁,原名秦珍,取其叶蓁蓁之意改名秦蓁,我国知名农业学家……就是她,就是秦珍,我认识。” 农场里的人瞧着这老头疯疯癫癫的忍不住打趣,“咱们这谁不认识秦老师啊。” “不一样的,她是我老婆!” “胡说八道,秦老师都没结婚,田老头你别胡说八道,不然小心我们场长把你赶走,他可是秦老师一手教出来的学生。” 田涛着急了,他一定要找到秦珍。 跟秦珍认错,都那么多年了,她一定会原谅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