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我在春秋不当王在线阅读 - 第333节

第333节

    而这些时日,李然在祭乐身边几乎也是形影不离的。待到孩子熟睡之时,两人又都会在原先的高尔夫球场那,在沿边的廊道下,遥望着星空,享受那份只属于他们二人所独有宁静。

    李然虽然一直如是陪伴着祭乐,但是并没有把祭氏的大仇给忘了半分。

    他暗中命鸮翼是派人去到郓邑周边调查鲁侯稠的去向,并是希望能暗中与叔孙氏取得联系。

    不管怎么说,鲁侯稠被季孙意如逼得流亡在外,无论他是否能东山再起,只要鲁侯稠还活着,那便是季孙意如的心腹大患。

    所以,李然想要找到鲁侯稠,然后再做计较。

    毕竟,如今的鲁国既然是由季孙意如摄行君事,那么显然,他要贸然寻仇也自然是没那么容易的。

    这天,李然和祭乐在高尔夫球场玩耍。而祭乐因为身体抱恙,李然也仅是让她动手用短杆试着玩一下。而那种大力的挥杆,却是万万不敢让她尝试的。

    此刻,二人正在果岭之上,祭乐正执着球杆,却是瞄了许久,迟迟不肯下杆。

    李然见状,只当祭乐是又有何不适,便从身后是抱着祭乐,双手握着她的小手,摆出推杆的样子。

    “乐儿怎么了?是又有何不适吗?”

    “倒也不是,只是乐儿忽然又想起了家仇。此事……恐怕除了季孙意如外,孟兄应该也是牵扯其中,并是从中替那些个乱臣贼子们是cao持了不少吧?”

    李然微微一怔,祭乐对于竖牛这个兄长的歹意,其实也是早有察觉的。

    只不过,当初竖牛虽是为祸郑国,子产却是看在祭先的面上,只要求是将其逐出了祭氏。

    而祭乐彼时,因看在其为孟兄的份上,也还曾是对其有过些许的同情。

    然而谁知这竖牛竟这般不思悔改,又在鲁国兴风作浪。

    归郑之时,又临近郑邑的大火,再加上他在郑邑大火之后,更是助纣为虐,为祸祭氏。很多族中长辈也大都因其迫害而致死。

    而他自己一时也顺理成章的在丰段的默许之下,成为了祭氏的主事之人,所以若要说此事与他没有关系,这谁又能信?

    竖牛的所作所为实属过分,这让祭乐如何还能饶他?

    “这件事为夫会调查清楚的,乐儿,你也不要太过忧虑,小心又伤了神。至于竖牛之事,为夫定会搞个清楚明白的!”

    祭乐微微叹息:

    “哎……乐儿又如何能够不思?这几日,乐儿在睡梦中总会梦见大火而乍醒,但醒来之后,只因发现身边有你,这才没有太过于惊恐。父兄三人之仇,乐儿实不敢忘啊!”

    “乐儿受罪了……此亦为夫之责,到时候,我李然定然会给乐儿一个交代!”

    祭乐听罢,则是轻轻靠在李然的怀中,螓首秀发轻轻蹭着李然的下巴。

    两人正在温存着这一丝和煦,却见范蠡似有犹豫,在高尔夫球场稍有徘徊,但是还是走了过来。

    毕竟高尔夫的果岭是修得较为平整的,所以李然也一眼便看到了范蠡是神色颇为凝重的走来。

    他知道定然是出了大事,便要暂时和祭乐分开,而祭乐此时则稳住心神,一杆轻轻推出,那球便是直接入洞。

    祭乐欢呼雀跃之余,却又是突然猛地一阵咳嗽。

    李然见状,正欲上前替其抚背。

    此时范蠡走近,并是拱手道:

    “先生!子产大夫他……他于今晨与世长辞了!……”

    李然一边替祭乐抚着背,一边听此惊语,也是不由为之一怔。

    此事,他虽然心中多少亦是有准备的。但是,当这一刻真的来临之际,他的心中也是万分的沉重,悲恸之感也是油然而生。

    祭乐回过头来,看到李然如此模样,便伸手握住他的大手。

    “然,你去吧,子产大夫待我祭家恩重如山,但乐儿眼下却无法去送他,夫君务必将乐儿的心意一并带到!”

    李然点了点头,让范蠡陪着祭乐回去,他则是直接走出,并且叫上了孙武,孙武也早知道这个消息,此时正在那潸然泪下。

    李然上前拍了拍孙武的肩膀:

    “走吧,咱们一起去送子产大夫最后一程吧!”

    孙武擦拭眼泪,立刻是安排了马车,和李然一起入城。

    就在此刻,突然下起大雪,如同鹅毛,微微发黄的天空中平添几分哀痛,李然看到如此情形,也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一入郑邑,便看到很多家门口都纷纷是挂上了黑布,以示悼念。

    而沿街更是有许多人在那是痛哭不止,并是嚎啕大颂道:

    “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整个郑邑都沉浸在丧祭的气氛之中,凄凉而悲壮。

    到了子产府上,眼看里里外外,一众人等皆是披麻戴孝,里面也早已是哭成了一片。

    李然和孙武步入,来至灵堂,子产之子国参此刻正跪在地上,满脸的哀容的迎接着四方的宾客。

    李然和孙武朝子产的遗体行礼,随后国参还礼,随后二人各自取出一块绢布,进行焚烧。

    此时吊唁故人,多是摆放食物,还有送衣或一块布进行焚烧,以表示接济悼念,李然随后来到子产的遗体旁,便是痛哭起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李然不由得喊出诗经中的这句诗,其意便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直到子产的外戚来劝,李然这才止住哭声,但泪水还是不断的往下流。

    李然哀痛片刻,心情稍稍平复,这才注意到,此刻灵堂之上,竟是无有棺木!

    于是,李然便又来到国参面前,而国参此时正自暗中抹泪。

    “子思,为何灵堂之上,不见令尊的棺木?”(国参,字子思)

    国参闻言,便是哽咽道:

    “家父生前曾再三叮嘱,关照不得铺张浪费,其离世之后也只一切从简。而那副棺木,只因实在简陋不堪,不能见人。此毕竟是与礼数不符,故而唯有入殓之时再用……”

    子产一贯廉洁奉公,家中本也没有那个财力能按照如今的丧礼入葬,国参如此也可谓是无奈之举。

    而郑伯宁也是一时疏忽,他估计也想不到子产秉政十余年,竟会连一副像样的棺木都买不上!

    李然正感到唏嘘不已,想以祭氏的身份出资襄助,总不能让子产走的如此寒酸。

    而就在这时,门外一阵吵杂声传来,国参急忙出去查看,李然和孙武也紧随其后,只见不少民众涌入。原来,他们也都得知子产丧礼实在过于简陋,于是便纷纷拿着钱财珠宝过来,想要前来接济国府。

    国参见到如此情形,也是朝着众人深鞠一躬,并朗声道:

    “诸位的心意,参心领了,但是家父临终前特意交代,不得收取民众一分一毫!参不敢违背家父遗愿,还请诸位不要如此!”

    百姓们听到国参的这句话,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是好,面面相觑。

    李然听到这里,也知道眼下想要当个慈善之举周济他们,只怕是没那么简单,他又回想起子产的这一生,心中也不免是更加的凄凉。

    第四百三十八章 十里长街送子产

    在国参的坚持下,百姓的一分一厘也不曾收下,而那些百姓也是无可奈何。

    随后,李然和孙武便在这三天里一直守着灵堂,不曾离开半步。

    子产清廉,又坚决薄葬,李然对此其实也是深以为然,也自然就打消了再去劝说国参的念头,也不再想着要如何将子产风光大葬。

    如是停尸三日,第四日,子产便被放入了那具简易的棺木中。然后为府中下人抬出,他要被葬于陉山之上。

    子产停尸的这三天,大雪也是下了三天,天地间皆是白茫茫的一片,让人感到仿佛苍天也在为子产的离去而悲痛。

    当出了郑邑,道路两旁,竟然各自站了一队人,而这队伍一眼望不到头,风雪中没有任何人退缩半步。

    人群中有老者,也有病残者,还有妇孺和孩子,他们很多人都是冻得瑟瑟发抖,其中痛哭、流泪的人甚多。

    而且不仅仅是百姓们,还有商户们,尽皆来送。

    送葬的队伍中,游吉、段印、驷颛、公孙泄和良止也在其中,子产的葬礼本想着一切从简,却不曾想,竟又是如此的“奢华”。

    其实郑伯宁后来也知道了子产家中竟无余资让其cao办葬礼,便想要以国家的名义援助,但是国参却始终坚持要遵从父亲的遗愿。

    郑伯宁虽然对于子产的死虽表面显得哀悼,但是他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这其中的严重性,甚至可能还偷偷有一丝窃喜。

    在他的眼中,不过是死了一个执掌大权的执政卿而已。

    只要他这个国君位置还在,换一个执政卿,说不定他反倒是可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这对他而言,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李然和孙武在送葬的队伍,已经行走了好几里,然而两边跪着的人不见减少,反而是愈来愈多。

    李然看到这一幕,心中也是讶然,子产贤名,世人皆知,在百姓和穆族宗室中,都是颇受尊敬。

    而且,由于此前丰段亦是执掌过一段时间的大权,故而民众对于此二者自是会拿来比较的。也由此,子产的善政就更加的凸显了出来。

    虽说子产的新政难免也有些瑕疵,但与丰段相比,百姓和商户们就更是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子产与民为善的仁义。

    所以,子产的离去对他们而言,当真是不亚于天塌下来了。一时间,郑邑的男女老少尽皆出城相送,当棺木到了他们面前,都纷纷是跪地痛哭着。

    等到棺木往前走一段距离,后面的人又赶到前头等待,他们实在是舍不得子产就此离去。

    “子产大人就这么离我们而去了啊!我们将来又能依靠谁!”

    “子产大夫一路慢行……我等在护送子产大夫……”

    “子产大夫……呜呜呜……”

    已然有人泣不成声,说不出话来。

    大雪纷飞,气候严寒,路途并不好走,人们却毫不在意,一直是相送了十里,十里长街,却依旧阻拦不了百姓们的送别。

    当行至陉山附近的那条河流之时候,男子纷纷解下身上的玉佩,扔入河中,女子则是取掉珠玉,也是扔在这条河中的,一些人还扔入随身的钱财。

    这些人一面扔,一面口中振振有词。

    “子产大夫,你生前不受钱财,在那边便不要过得太困苦了,这些心意还望接纳!”

    一时间,在珠宝的辉印之下,碧绿的河水中,时不时竟能透出绚丽的色彩来,可谓金色波澜。

    自此,这条河便被称之为金水河,而这便是如今郑州金水河的由来。

    当棺木到达陉山,上山的路并不好走,后来国参和李然等人一起扶棺,这才勉强稳住到了山顶。

    因是冻土的原因,本来早已经挖好了坑墓,旁边的松土此时也已经被冻住。

    国参无法,只能是自己用背筐在半山腰运土上来,送到此处的百姓们见状,又纷纷上前帮忙,没有器具,便用手抓,李然和孙武自然也在其中。

    正是“侨茔大尽地,特泄井千尺。万古一寸心,犹共残阳赤。”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