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汉世祖在线阅读 - 汉世祖 第842节

汉世祖 第842节

    第229章 雄才难制

    “你去吧,我困了,需要去睡上一觉!”说了太多话,刘皇帝也有些疲惫了,再无谈兴,朝刘旸摆摆手,慢悠悠回崇政殿去了。

    刘旸在后,恭敬地弯腰行礼,只是抬眼之时,望着刘皇帝那明显佝偻了些背影,面上露出少许疑虑。适才刘皇帝在提到安东之时,明显欲言又止,究竟想说什么呢?刘旸暗暗琢磨着,但不管是什么,显然与刘煦有关。

    回殿的同时,刘皇帝也是一脸惆怅,眉头拧在一起,突出一个纠结。他原本想要问问,把安东地区独立出来,赐与刘煦,建立安东国,这个念头在他脑海里盘旋许久了,想就此问问刘旸的想法。

    但是话到喉头,又生生忍住了,因为对于此事,他自身都有所疑虑。安东固然偏远苦寒,但在东北开发的基策之下,作为整个东北边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出来,难免形成与朝廷之间的割裂。

    并且,这也属于大陆板块,刘皇帝大一统的情结同样深重,如果仅仅是为了方便安东的治理,节省朝廷的负担,就开这么一个头,其中利害如何,刘皇帝自己都有些把握不住。

    分封的念头,刘皇帝一直都有,但要不要在大陆的这些边边角角进行切割,他也是心存犹豫的。如今的安东,在刘皇帝的放权之下,刘煦大刀阔斧,善加经营,已有国中之国的迹象。

    但是,朝廷对当地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安东受限于先天的不足条件,对朝廷的依赖同样是巨大的。再加上当地轮换的戍卒与将领,辅以辽东为凭,控制力还是很强的。

    虽然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朝廷的负担,但基本的平衡是实现了的。这样的平衡,要不要打破它,打破之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刘皇帝同样拿不准。

    当然,更重要的,刘皇帝得顾及刘旸的想法,他一方面想给刘煦分一个基本盘,但另一方面又担心这样的举措,会给兄弟之间,在朝廷与安东之间带来进一步的疏离。

    刘皇帝自然是自信的,只要他想做,没人能阻止,就是刘旸也得俯首听命,但是,他敢肯定,持反对态度的大臣绝对不少,尤其是太子的那些支持者们。

    毕竟,时至如今,对刘旸太子之位有威胁的,还得是刘煦。不只是因为他皇长子、秦王的身份,还因为他在这些年表现出的能力与担当,以亲王之尊在安东坚守十年,筚路蓝缕,风雨无悔,毫无疑问,这给刘煦带来了巨大的威望。

    纵观史册,如此尊贵的身份,能做到这一步的,屈指可数,甚至找不到能与之比拟的。就是刘旸,也不得不承认刘煦对大汉、对东北的功绩,更别提其他普通人的。

    但越是如此,越表现出才干与能力,就越容易引人忌惮。刘旸性情宽厚,度量也够,足以容之,但太子的那些支持者们,却忍不住为主分忧,为主着急。有的人想通过进言提醒太子,有的人则从其他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对安东进行限制打压,这些情况,都是难以避免的。

    就如此番刘煦往安东招揽西北难民,即便得到了刘旸的许可,并安排人负责,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也没少掣肘与拖后腿的情况。

    自古以来,对于那些杰出的帝室能才,都难免有个“雄才难制”的帽子扣在头上,才能卓著,有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罪过。

    刘旸的宽厚大度是朝野闻名的,但在涉及根本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也难保心态不起变化。否则,当年登闻鼓案发生时,察觉到那些蛛丝马迹之后,也不会那般寻根究底,想要调查清楚背后的隐情。

    当初,刘皇帝把刘煦放到安东,近乎与贬逐,但在安东那等简陋的条件下,仍旧干出了一番事业,可见刘煦的不凡之处。

    而从刘煦离京开始,似乎已经奠定了一切,刘皇帝的态度再度直白地摆在台面上,对刘旸太子之位有威胁的,他首先就给解决掉了。

    按理说,当刘煦远走安东,刘晞、刘昉这两个年长的皇子也被外放,坐镇一方,剩下的皇子对刘旸的威胁几乎没有,他的地位稳了,兄弟之间直接冲突的可能大大降低,关系总能较好地维持下去了吧。

    然而,事情从来没有这么绝对的。至少,在这些年,刘旸难以避免地收到一些消息。如果说安东那边,刘煦的那些动作,那些培植势力的举措,尚在刘旸的接受范围之内,甚至能一笑了之。

    但有些传言,却难以让他心如止水了。有这么些传言,很多人都为刘煦感到可惜,尤其是那些去安东淘金闯荡的勋贵子弟以及民间商民。

    他们认为,秦王殿下最大的缺陷就在出身上,倘若他也是嫡子,倘若早年的时候老皇帝立耿宸妃为皇后,倘若帝位承继以贤不以嫡……那么,秦王的机会要更大。

    虽然事实就是事实,没有那么多假设前提,但刘旸听到这些传言,其中滋味如何,心里如何想,也是难以为外人知晓的。

    至少,心态是不会那么平和的,任性从来都是复杂的,用皇位来考验人性,换谁都难以心如止水。

    刘旸不是那么容易猜忌的人,但面对这样的声音,也难免心存疑虑。而东京能出现那样的流言,本身就意味着不正常,背后若无人推动,仅靠臣民自发的感受,显是不可能的。

    为此,刘旸还特地遣人调查过,目标直指安东。可想而知,东京都能出现此类流言,那秦王经营已久的安东,又是怎样一番舆情,对刘旸来说,也不会太乐观。

    与刘旸的纠结类似,刘旸心中显然也顾虑着,不过,也没有表现出来。回到政事堂,一切如常,照常处置实务,将刘皇帝交待的那些事情与宋琪、赵匡义等臣商讨,一件件地找人安排下去。

    一直到傍晚,回到东宫之后,刘旸特意命人将时任京畿道副都指挥使的舅舅符昭愿请来。

    弘德殿,符昭愿觐见行礼:“不知殿下召臣,有何吩咐?”

    符昭愿是符彦卿的次子,辈分上虽比刘旸大,但实属同龄人,从小交际颇多,关系颇深,毕竟那层关系是十分牢靠的。

    看着符昭愿,刘旸也不客气,直接说道:“陛下有意将扶风郡公马怀遇召还东京,安东那边需要有人接任,主持轮戍禁军事务,我属意你,不知你可愿往安东一行。”

    符昭愿闻言,稍微愣了下,不过很快就反应了过来,抬眼望着刘旸,见他一脸凝沉,心中也是念头起伏。

    同样没有多少犹豫,拱手应道:“臣愿往!”

    第230章 良平岛

    去东京近七千里外,马来半岛南端,蒲罗中岛。

    准确来讲,蒲罗中岛这个历史悠久的名字,已然成为过去式,自郭良平去年领军入侵,与三佛齐国一战,顺利拿下此岛后,便更易其名,良平。

    对于郭良平这种邀名的行为,朝中不少臣僚都有些看不惯,觉得其狂妄自大,当然,免不了一些嫉妒酸涩在里边。

    毕竟,谁不想青史留名,但是满满青史,能够流芳扬名的,终究是少数,而想让人印象深刻,则更难了。

    而郭良平何德何能,只不过带着南洋海军,进行了一场武装游戏,欺负一个蛮夷小国罢了。哪怕勒石刻碑,以记功勋,也可以接受,毕竟有这种传统,但占领地更为自己名字,就显得有些张扬了。

    事实上,郭良平在上奏之后,也有些后悔,自觉有失妥当,他也是在下属的鼓动之下乱了道心。所幸,结果是好的,刘皇帝得知此事后,并不在意这些,做出回应,地盘是人家打下来的,用其命也合理。

    人家劈波斩浪,冒死闯荡南洋,开拓疆土,酬之以名,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非但名称的问题过关了,朝廷在后续,还在当地设县,囊括整座岛屿、海峡及周围诸多岛礁。

    这也是大汉除了流求之外的第二个海外领地,第一个是从高丽手中夺得的济州岛。而毫无疑问的是,这是大汉最遥远的一片疆土。

    同时,这也意味着在多年的探索基础上,大汉对南洋的开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再止步于设立据点、经营商贸,正式建立行政管理体系,就是一个显著标志,也宣告着更深入、更大规模的闯南洋运动即将开启。雍王刘承勋南巡,实则就已经代表一种风向了。

    良平岛地方不大,但位置确实极佳,地处东西进出之要害,有充足的港口资源。在汉人还没入侵之前,就已经是一片繁荣之地,仅仅通过对东西商船的收税,三佛齐国便从中获取了巨大财富。

    可以说,大汉的强凶霸道,以武力夺取,是生生从三佛齐国身上割rou。但是,强权即真理,打不过就是打不过。

    然而,事实证明,论经营能力,南洋这些土著,是完全无法与汉相比的,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良平岛便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更加繁荣,也更加有秩序。

    作为大汉在南洋第一处也是唯一一处建立了行政系统的领土,自然引得南洋汉人商民蜂拥而至,除了其本身具备的通衢中转功能,也因为在这里是最有保障的。

    毕竟这里有官府,有官兵,南洋舰队长期驻扎。因此,大量下南洋闯荡有成的汉商汉民,都开始在此购地置业,作为一个栖息据点。

    而仍在不断从大陆南下的汉民,其第一站,也大多选择在良平岛落脚,再图后续发展。而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良平岛新增人口,就超过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汉人。而整个良平岛,如今人口已然超过四万人。

    良平县的第一任县长,名叫留绍平,乃是最早下南洋闯荡的一批人。当然,作为能在吏部登记造册的一项职位,也不是普通人能够担任的。之所以选择此人,是因为他是泉州留氏的族人。

    而泉州留氏,自当初的漳泉节度使留从效开始,便臣服朝廷,即便后来发生内乱,被陈洪进夺了政权,但在统一之后,刘皇帝念及留氏的忠诚恭顺,也颇为善待他们。

    留从效之子留绍镃,先封漳国公,后又改赐永春侯,地位彻底巩固,也是大汉的贵族。在所有降臣降主中,待遇不是最好的,但日子是过得最滋润的。(还有个活得更通透的,就是广通侯刘鋹,时呼之为“当代阿斗”)

    留氏本就是漳泉一代的名门望族,有这层关系在,再加上留绍平本就是南洋汉商中的领袖人物,再有郭良平的支持,由他出任第一任县长,也是顺理成章。

    对留绍平而言,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只是留氏旁支,甚至与留从效兄弟没有直接血缘联系。在国内的时候,他可很难有这样的机会,成为朝廷命官。而相比大陆,在良平县,可是真正的土皇帝,手握生杀大权,都不必向国内请示的,当然也没那个条件。

    而对于善于经商的留绍平来说,经营一个县,也是得心应手,当然,也更简单。这里正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不必搞什么育化百姓,劝课农桑,甚至不必顾忌什么民生疾苦,一切从利重商,而他也尤擅此道。

    良平岛境内有几十条河流,虽然规模都不大,但同样孕育着这片土地。最大的一条,也不超过十里,自北而南,贯穿全岛,被良平县衙命名为“永济河”。这里水流平缓,河道蜿蜒曲折,也方便装卸货物。

    因此,河口港也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地方,是眼下良平岛最大、最繁荣的港口,并且还在扩建发展之中。留绍平就任后,便对港口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沿河两岸,一座座商铺、货栈,如雨后春笋般冒头。

    在这里,是不会缺人力的,当然,也不会用高贵的汉人老爷们,他们更多的是进行各种经营活动,以及充当监工。各个岛屿,到处都是土著,随便抓一些,用鞭子抽着就能干活,而县衙只需要付出一些廉价的铜钱罢了,甚至都不需要什么代价。这一年多来,良平岛每一座新兴的建筑下,都埋着南洋土著的尸骨。

    港口内,始终帆樯林立,既有西方的帆船,也有东方的海船,穿梭如织,往来不绝。同时,在港口内,长期停驻着一支南洋分舰队,那是汉人商民最大的武力保障。

    不过,由于军民共用的混乱,以及越来越多商船带来的压力,良平县已经计划着开辟新的港口,建立码头设施,目标就初步选定在岛屿南端的龙牙口,那里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地理良好,也能承载更大更多的船。

    七月,是西南季风盛行的时候,而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良平岛业务最繁忙的时候,大量来自西方的商船,满载着货物,纷纷到来。根据经验,自波斯始发,顺着季风跨越大食海,一月可至。

    来自波斯、天竺等地的商人,带来了商品货物,也带来了异域风情。在汉人的经营下,良平岛也成为了东西商品贸易的一个交流站。

    来自西方的商人,不少人都选择与那些掌握丰富资源的汉商就地交易,当然,也有不少对东方帝国充满好奇心,想要获取更多利益的人,只选择暂时停歇,补充食物饮水后,继续向北,沿着已经成熟的航道,前往大陆进行交易。

    但良平港的繁荣,确实有那些西方商人的一份功劳,他们也是东西方贸易交流的搬运工。

    第231章 海丰号

    与纷纷东来的西方帆船不同,一艘巨大的货船自东而西,缓缓驶入河口港,在导引船的指挥下,前往锚地。

    当然,除了来向之外,这艘船更显眼的,是那庞大的船体,像一头洪荒巨兽,游弋而过。即便当地的土著都知道,这是一艘来自大汉帝国的宝船。

    那极具东方特色的设计,大气的布局,三层的楼阁,宽敞的甲板,横纵大帆已然收起,但几道桅杆依旧高高竖起直刺苍穹,从船身中支出的大桨,缓缓地搅动,驱船前进。

    在汉人远拓大海的过程中,大汉的船舰文明,也由此传播到汉人踏足的每个角落,彻底刷新域外蛮夷对大汉的认知。

    大汉宝船,是最显著的标志。大汉的船,实在太大,往往透着一股睥睨天下的磅礴气势。大汉的船,不只是船,更像是一种艺术品。

    几十年的发展,以及由官方到民间掀起的出海热潮,使得大汉的造船工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船越造越多,越造越大,尤其是海船。

    此时进入河口港的宝船,名为海丰号,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乃是江南润州船厂所造。统一的这二十多年间,大汉的造船工业蓬勃发展,出现了几座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的大厂,润州船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尤擅造大船。

    过去,一直都是负责为海军提供舰船,后来逐渐开放,开始造民用船只,主攻海船,海丰号就是专门设计,也是对外售卖最大规格的海船,售价达两万贯一艘。

    这还不是润州造船厂的巅峰作品,据说在两年前,船厂就已经造出来一种更庞大的宝船,长达四十五丈,宽有十八丈,载重逾七万石的超级宝船。当然,这种大国重器,目前只在军中服役,抑或充当官用。

    不过,眼前这样一艘次一等的宝船,能够拥之,除了雄厚的财力之外,身份地位还有要求,一般人都没有资格购买。

    河岸的码头,停满了各种帆船,海丰号显然是最亮眼的,不论是装卸货物的苦力,还是在船上休息的水手,都忍不住投以注视的目光,面露震撼之色。

    大汉的大船,他们见过不少,但这么大的,还是头一次,论块头,可比那些南洋舰队的军舰还要大。越过几道河湾,海丰号进入了一座相对空旷的码头,码头乃是新建,余地尚足,若非如此,以海丰号的体量,想要靠岸停泊都是问题。

    这一路南来,已经体验过了,沿途港口,大多狭窄难容,根本无法停靠,不论是装卸货物、转运物资还是上下人员,都需要通过接驳船进行。

    所幸,良平岛这边,条件要稍好些,但也有限,勉强能满足停靠。这还只是一艘,要是多来几艘,恐怕也无法承载了。

    随着海丰号缓缓靠岸,其身影也清晰起来,船体很新,风浪侵袭的痕迹更像是磨砺的勋章。落锚下板,早有苦力等待着,各个瞪大眼睛,张直脖颈,只待干活。

    或许是太过震撼的原因,都不需监工用鞭子抽,各个积极地很,想要上船亲身体验一下如此雄伟的宝船。

    海丰号的主人名叫张宜年,乃是海陵侯张彦卿之侄,曾在南海舰队服役,参与过收复流求的行动,后因伤退役。

    受家族的影响,养好伤之后,便也投入到海贸之中,开始在南洋跑船,凭借着家族权力、人脉资源,相对轻松地赚取了大量财富。

    三年前,润州造船厂传出对外售卖宝船的消息后,他便兴冲冲地回到江南,前往拜访,他对润州出厂的宝船,可是十分了解,也十分眼馋。

    过去没有机会拥有,当机会来临之时,自是仅仅抓住,订下两艘。润州船厂那边,面对张宜年这样有背景的顾客,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合作得很顺利,收取定金后,便安排建造。

    两艘四万贯钱,可是天下绝大部分人,不吃不喝穷尽三世都难以挣到的。当然,对张宜年来说,也不算是一笔小数目,但掏钱之时很果断,眉头都不眨一下。

    超过四万石的满载量,张宜年自己都测算过,算上各种成本,在南洋航线上跑个两年,基本就能回本,何况拥有这样的宝船,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面子里子都能赚。

    作为海丰号第一次下南洋的旅行,张宜年也难得地亲自跟船。靠岸之后,踩着艞板下船,居高临下看着河口港内景况。

    繁荣的港口内,因为海丰号的到来,都沉寂几许,形形色色的人眼中,那种羡慕与敬畏的目光,让张宜年也不禁有些享受。

    装货卸货的事,自有手下去做,一路跑船,张宜年显然有些疲惫了,良平岛是此行终点,也就打算上岸歇息。

    同样,他在岛上,也是有宅邸产业的。良平岛算是郭家的地盘,而在海军内部,郭张二家颇有斗争,但是斗而不破,在南洋事务上,尚能保持步调。张宜年从事海上贸易,有诸多地方,也需要与郭氏的交流。

    受海丰号吸引的,除了那些客商、水手、苦力,就是码头的官吏也不免侧目。一向喜欢拿捏,等待客商门的税吏,也移步码头,前来凑凑热闹。

    在良平岛,不论是哪方商船,停泊靠岸后,第一件事就是向码头的税所报备,缴纳管理费以及商税,概莫能外。掌钱袋子的,权力都大,税吏地位自然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