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页
书迷正在阅读:快穿之叫mama、女仆的修养[快穿]、我要这反派有何用、成了男主的白月光[快穿]、快穿之打脸渣男、快穿之被女主强行掰弯了、反套路扮演游戏、宿主她又搞事情(快穿)、女主醒来后、夫君他失忆了!
大部分人当然不会那么明确,一般都是既爱孩子又指望孩子有所回报,而且也并不是说只要是以爱为导向的父母就百分之百一定比以利益为导向的父母更好。
主要在于一个度的问题,或者更加精确的说,是方式方法的问题。
打一个很简单的比方,同样是非常明显的以利益为导向,于家爷爷奶奶对待孙女的方式,以当代人民的眼光来说普遍接受不了,哪怕是天大的孝道观念压着也没有用;而像于父这样对待于镜呢,假如于镜去树洞倾诉,感觉自己被利用了,没有父爱母爱,下面的评价可能就两极分化了,有人会觉得她的确不幸福,而另外一部分人将毫无障碍的扛起孝道大旗:生你养你,给你吃好的穿好的,上好的学校,而且和你说清楚了以后不要养老,你还叽叽歪歪那么多是不是不知感恩?
换一头说,假如于镜此时在一个以爱为导向的家庭,这个家庭一心对她好,把她养在温室里,外界的一切都不让她接触,20岁了还用勺子给她喂饭吃,晚上背她去上厕所,给她换衣服,这样广大群众也一样接受不了,会说父母把孩子养废了,害了孩子;或者有的奉献型父母大体上看上去正常,就是一辈子全围着孩子转,年轻时读书上学结婚买房的供着,老了给孩子带孩子,最后孩子孙辈都大了,自己成了空巢老人,没有任何自己的生活,就天天寂寞啊,悲凉啊,在房间里踱着步子等孩子回家看看他们,这样外人感觉不出来什么问题,作为孩子自己的情感压力往往很大。
让于镜来选择,她还不如选于父这样的呢,做孩子时虽然缺点温情,但是成年后就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人生了(理论上)。
最美满的家庭也有:父母生孩子是为了参与一个成长的过程,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孩子在社会中生存的技能和健康的习惯,给孩子爱,也教会ta爱的能力,孩子成年后便及时放手,既不会理所当然的给予过多,也不会要求什么回报,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孩子孝顺父母,也单纯是出于爱,做出自然而然的行为。
以目前社会的进程和于镜经历三个家庭的个人体验来说,这种完美家庭rdquo;应该不会很多,更多的还是充满问题或者抱有缺憾的,而一般没什么致命问题,又大体符合目前社会文明进度的家庭已经完全足以称得上幸福。
于镜掂量了一下,感觉这个于家的问题还是很大的:如果现在在这里的不是于晴,而是原本的招娣,先不说前几年在爷爷奶奶家的悲惨经历,光说到了父母身边以后:一个从来没上过学、饱受欺凌的农村小丫头,来了城里,没有任何准备就直接安插进了一个优等生班级,她可能连普通话都不会说,更别说像别的小孩子一样读书写字,她可能看起来丑陋、邋遢,浑身找不出一个优点,令人侧目,加上于堂斌这个搅事精,很大概率还要遭受校园暴力。而回到家里,她面对的是一个只要她为帮扶弟弟而活的父亲,和恨不得帮着儿子欺负她使唤她的母亲,她的人生仍然是个悲剧,哪怕在生活质量的层面上靠高智商或者艰苦的奋斗翻盘,在心理健康上也会有很长的路要走。
命运让于晴出在这个位置上,她既做不到完全代入招娣可能会有的遭遇,饱含怨愤得巴不得于家全家倒霉;也无法抱着善意积极融入这个家庭,改善他们的态度和氛围;她是有点不满的,但更多的还是全然对陌生人的冷淡,要她在这个家庭里给自己摆一个位置,她倾向于做一个员工rdquo;。他们供她吃穿住行,她不使坏不抱什么恶念,看心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益也积极争取,哪天老板rdquo;让她不爽,她就多摸摸鱼混混工资rdquo;,时机一到立刻展翅高飞。
第二天到了学校,于镜既没有真的按照于父说的来做,也没有彻底把他的话抛在脑后。
她使了点小坏,偶尔在几个课后去盯一会儿于堂斌,不仅仅是跟着,还要管这管那。对方稍一厌烦了,她便满口的道理压下去,不是为了他的安全就是为了他的功课,把小胖搞得烦不胜烦,直轰她走。她有时顺着他的话回去该干嘛干嘛,有时又去盯他,不止于堂斌,连周围一圈小伙伴都懵了:于镜你干嘛呀?rdquo;
我爸爸叫我看着弟弟。rdquo;她无奈一摊手,周围的独身子女们顿时对她抱以同情的目光。
出于对jiejie的的厌烦,于唐斌不住地对父母抱怨,没几天于父就禁不住磨,放弃了随身伺候的想法,转而用女儿来威吓儿子,动不动就说:你再在学校怎么怎么就让你姐看着你了!rdquo;但始终也没有真的再执行过。
日子一平顺,过得就特别快,眨眼间两年过去了。
大约是因为有了个不敢不靠谱的小保姆,于家父母对家里放心了,这两年眼看着忙起来。时至今日,已经发展到了在家里留些钱,然后好几天不着家的地步。
这让于镜的家庭生活大为自在,加上顺畅的校园环境,不知不觉,她的心境一天比一天敞亮,和别人在一起这件事,也悄然从煎熬变成了愉快和放松。
独处时,她试着分析出造成变化的原因:在一帮小孩子里,她绝对是最拿得起主意的人,这难免让她变得对生活中的琐事更有主见,更愿意思考;老师信任她,同学们也都对她信服或喜爱,和她交往时,言谈、表情无不透露出让我们于镜来肯定行,于镜就是厉害rdquo;的信息,哪怕于晴自己知道自己大人充小孩,便宜占大了,可人的心境习惯是不讲道理的。
主要在于一个度的问题,或者更加精确的说,是方式方法的问题。
打一个很简单的比方,同样是非常明显的以利益为导向,于家爷爷奶奶对待孙女的方式,以当代人民的眼光来说普遍接受不了,哪怕是天大的孝道观念压着也没有用;而像于父这样对待于镜呢,假如于镜去树洞倾诉,感觉自己被利用了,没有父爱母爱,下面的评价可能就两极分化了,有人会觉得她的确不幸福,而另外一部分人将毫无障碍的扛起孝道大旗:生你养你,给你吃好的穿好的,上好的学校,而且和你说清楚了以后不要养老,你还叽叽歪歪那么多是不是不知感恩?
换一头说,假如于镜此时在一个以爱为导向的家庭,这个家庭一心对她好,把她养在温室里,外界的一切都不让她接触,20岁了还用勺子给她喂饭吃,晚上背她去上厕所,给她换衣服,这样广大群众也一样接受不了,会说父母把孩子养废了,害了孩子;或者有的奉献型父母大体上看上去正常,就是一辈子全围着孩子转,年轻时读书上学结婚买房的供着,老了给孩子带孩子,最后孩子孙辈都大了,自己成了空巢老人,没有任何自己的生活,就天天寂寞啊,悲凉啊,在房间里踱着步子等孩子回家看看他们,这样外人感觉不出来什么问题,作为孩子自己的情感压力往往很大。
让于镜来选择,她还不如选于父这样的呢,做孩子时虽然缺点温情,但是成年后就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人生了(理论上)。
最美满的家庭也有:父母生孩子是为了参与一个成长的过程,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孩子在社会中生存的技能和健康的习惯,给孩子爱,也教会ta爱的能力,孩子成年后便及时放手,既不会理所当然的给予过多,也不会要求什么回报,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孩子孝顺父母,也单纯是出于爱,做出自然而然的行为。
以目前社会的进程和于镜经历三个家庭的个人体验来说,这种完美家庭rdquo;应该不会很多,更多的还是充满问题或者抱有缺憾的,而一般没什么致命问题,又大体符合目前社会文明进度的家庭已经完全足以称得上幸福。
于镜掂量了一下,感觉这个于家的问题还是很大的:如果现在在这里的不是于晴,而是原本的招娣,先不说前几年在爷爷奶奶家的悲惨经历,光说到了父母身边以后:一个从来没上过学、饱受欺凌的农村小丫头,来了城里,没有任何准备就直接安插进了一个优等生班级,她可能连普通话都不会说,更别说像别的小孩子一样读书写字,她可能看起来丑陋、邋遢,浑身找不出一个优点,令人侧目,加上于堂斌这个搅事精,很大概率还要遭受校园暴力。而回到家里,她面对的是一个只要她为帮扶弟弟而活的父亲,和恨不得帮着儿子欺负她使唤她的母亲,她的人生仍然是个悲剧,哪怕在生活质量的层面上靠高智商或者艰苦的奋斗翻盘,在心理健康上也会有很长的路要走。
命运让于晴出在这个位置上,她既做不到完全代入招娣可能会有的遭遇,饱含怨愤得巴不得于家全家倒霉;也无法抱着善意积极融入这个家庭,改善他们的态度和氛围;她是有点不满的,但更多的还是全然对陌生人的冷淡,要她在这个家庭里给自己摆一个位置,她倾向于做一个员工rdquo;。他们供她吃穿住行,她不使坏不抱什么恶念,看心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益也积极争取,哪天老板rdquo;让她不爽,她就多摸摸鱼混混工资rdquo;,时机一到立刻展翅高飞。
第二天到了学校,于镜既没有真的按照于父说的来做,也没有彻底把他的话抛在脑后。
她使了点小坏,偶尔在几个课后去盯一会儿于堂斌,不仅仅是跟着,还要管这管那。对方稍一厌烦了,她便满口的道理压下去,不是为了他的安全就是为了他的功课,把小胖搞得烦不胜烦,直轰她走。她有时顺着他的话回去该干嘛干嘛,有时又去盯他,不止于堂斌,连周围一圈小伙伴都懵了:于镜你干嘛呀?rdquo;
我爸爸叫我看着弟弟。rdquo;她无奈一摊手,周围的独身子女们顿时对她抱以同情的目光。
出于对jiejie的的厌烦,于唐斌不住地对父母抱怨,没几天于父就禁不住磨,放弃了随身伺候的想法,转而用女儿来威吓儿子,动不动就说:你再在学校怎么怎么就让你姐看着你了!rdquo;但始终也没有真的再执行过。
日子一平顺,过得就特别快,眨眼间两年过去了。
大约是因为有了个不敢不靠谱的小保姆,于家父母对家里放心了,这两年眼看着忙起来。时至今日,已经发展到了在家里留些钱,然后好几天不着家的地步。
这让于镜的家庭生活大为自在,加上顺畅的校园环境,不知不觉,她的心境一天比一天敞亮,和别人在一起这件事,也悄然从煎熬变成了愉快和放松。
独处时,她试着分析出造成变化的原因:在一帮小孩子里,她绝对是最拿得起主意的人,这难免让她变得对生活中的琐事更有主见,更愿意思考;老师信任她,同学们也都对她信服或喜爱,和她交往时,言谈、表情无不透露出让我们于镜来肯定行,于镜就是厉害rdquo;的信息,哪怕于晴自己知道自己大人充小孩,便宜占大了,可人的心境习惯是不讲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