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记事_分节阅读_6
放下东西人就退下了,看身手这一队人就不是一般人,倒像训练有素的兵士。众人不禁又对秦家敬畏了两分。 沈先生待人出去后,说道,“在下明日再来,请给出答复。诸位告辞!”说完也不等人相送,转身消失在门外。 于家几位族老忽的明白过来,之前沈先生转述将军的话,是明明白白的威胁了。这后来一队人更是纯纯的威慑,告诉于家,秦家不惧,也不肯罢休。 大家看着酒席谁也不动。于家德即愤怒羞恼又有几分心虚胆怯,坐在椅子上面色阴沉。 于文敏率先打破僵硬的气氛,对几位长辈说道,“今日多谢几位族老和里正爷爷了。这事还请诸位与父亲商议,我先带二弟去洗把脸。爹娘和诸位长辈,也先吃些东西。” 于文礼面色难看,眼眶微红,好像出来了。当着这么多人的也不好看。最后三叔公挥挥手,说道,“文礼,敏哥儿,先出去吧。文廉,也带着弟妹回房里吧。”房间里一直装木头人的几个小辈,答应一声,迅速都出去了。 “家德啊,这事到底怎么个说法,你先说说看。”三叔公先开了口。 “我不同意,我于家子孙凭什么改姓?秦氏已经没了这么多年,不见他们来找。今儿凭这姓沈的几句话,就叫文礼改姓离家,谁知道真假?他们今天这是仗势欺人,敏哥儿也向着他们……哎!”于家德半晌儿才道。 众人听了,也不知该如何说。里正说道,“我会托人打听一下,这姓沈的什么来头?你也问问敏哥儿。不过听这沈姓人的话,应当与秦家有关系。不管怎样你还是要想想,明儿怎么办?” 别人不管什么反应王氏可是这些里最开心也最担忧的一个了。开心的是于文礼一改姓家里的田产就不能分或者少分,剩下的还不都是自家儿子的。担忧的是老头子硬是不答应,那秦家拿捏自己几个孩子前程的事,会不会是真这么干?可是这事她最不好插嘴。 “二弟,当年秦哥儿进门前说定的第二孩子姓秦,这是事实。你自己当年怎么对秦哥儿的,你比谁都清楚。不过是因着秦家没人,秦哥儿顾忌孩子,呕不过你,外人不好多嘴。当初分家你才得了多少东西,还不是秦哥儿花银子花力气给你置办家业,让你吃好的住好的。秦哥儿没了才几天,你倒是转脸就把人忘了,娶了新人,拿他的银子养着别人。至于两个孩子,我不能说你对孩子坏,可我也没见着你对孩子好。现在你梗着脖子不认账,真是脸比天还大。 别的不提。我只问你,你不让文礼考功名是什么意思?是准备让他回来种一辈子地吗?你到底是什么心肠?秦哥儿上辈子欠你的,这辈子才由着你作践完他,又折腾他儿子。 有些话我憋了十几年了,今天一气儿说个痛快。你爱听不听。 你不就是觉得秦哥儿门第比你高,学问比你好,人又比你能干会赚银子,你心里有疙瘩,直到秦哥儿没了,你也不服这口气!敏哥儿像秦哥儿,你连敏哥儿都不待见,从不给孩子好脸色。 现在你这是后悔了,还是舍不下脸面?实话告诉你,你这样对着秦哥儿管用,对着两个儿子管用。可对上秦家人,人家还是位将军,你看人给不给你这个脸?你有底气,有本事跟人家斗吗?除了两个孩子你能拿出什么来?拿着孩子作伐子,你也好意思?你要真干得出来拿俩个孩子做要挟,我也就服了你。 你自来仗着秀才功名觉得高人一等,一辈子不肯服人,却不靠本事自己立起来。二老去的早,你大哥也早早儿没了。没人好好教你转过这道弯来,也没人这么指着鼻子说你怂。我这个做哥夫的今天豁出脸来骂你一次,也为秦哥儿叫个委屈。你恨我也好,怨我也罢,随你怎么想。 你自己想明白了,看明白了,自个儿做个决断。 秦哥儿当年帮了我大忙,我却没回报过他,今儿这席面,我没脸吃。你们吃吧,我家去了。明儿再来。”于家德大哥的夫郎柳氏,一口气说完一大段话,甩手走了。 留下一屋子人目瞪口呆。长辈们听了这番有些扒掉于家德面皮的话,虽然刺耳,仔细想想可真是有几分道理。不过谁也说不出口。 “二小子,你自己想想吧。我先回去了,你也别送了。”三叔公拄着拐杖起身往外走。 不等留人,其他几位也纷纷起身要回去。留下于家德呆坐着椅子上。王氏在一旁陪着。 第8章 讲述 于文礼最终还是没哭出来,用井水洗了把脸,凉津津的水,让脑子清楚了几分。靠着井台坐了一会,缓过神来,想着要与哥哥好好谈谈。 于文敏在与林子君聊着孩子的趣事,等着自家弟弟过来。 于文礼一进屋,就看到自家大哥与夫郎坐在床前,有一搭没一搭的小声交谈。儿子已经在床上睡着了。 林子君看到他进来,忙站起来仔细看看他脸色,问道,“饿不饿,要不要吃些东西?我去给你倒杯水。”说着便要出去。 “弟弟,要不要先吃些东西?”于文敏看到弟弟脸色好了许多,也问道。 “不想吃。哥,我想想跟你好好谈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文礼回道。 “这样也好,咱们兄弟坐下来把事情说清楚。”正巧林子君拿了一壶水和几个杯子到了门口,正犹豫要不要进来。“子君进来吧,都是一家人,一起听听,说明白。” “哎”,林子君走进了放下东西,搬了两个桌凳过来,和于文礼一起坐下,听于文敏开口揭开这这陈年往事。 “既然说,那得从阿爸的出身说起!阿爸出自定阳秦家,秦家是定阳府有名的官宦人家,书香门第,祖上代代有人为官,不说官至宰辅,封疆大吏却是出过的。可这秦家最大的不足,就是人丁单薄,代代如此,所以秦家连旁枝都没有几个人。咱们的外祖父是秦家嫡枝嫡脉,只有一个庶出的弟弟。到了阿爸这一辈,倒是好了一些,同胞三个,大舅、阿爸和小舅。 二十多年前,外祖父任寻州刺史,寻州是反王齐王的封地。外祖父任职期间发现齐王谋反的迹象后,开始收集证据,不幸被齐王发觉。父母已经去世,夫郎、弟弟、三个孩子全都随他在任上。外祖父自觉难保性命,未免灭门之祸。外祖父就让外阿爷带着大舅和阿爸悄悄离开寻州,与年幼的小舅和二外祖父分两路逃走。外阿爷怕被齐王的人抓住威胁外祖父,便不敢直接回定阳。当时新丰县令是外祖父的好友,于是外阿爷想先到新丰暂避,却不知新丰县令早已被免职,无奈就现在县里安顿下来,等外祖父和小舅他们来寻。 结果才半个月,就听说齐王反了,没几天定阳的静王也反了。六王之乱开始,天下四处战火连绵。外阿爷就来十里村避难。 外阿爷久久等不到外祖父,心中就猜到怕是凶多吉少。大舅坚持去寻外祖和小舅的下落,带着护卫离开新丰县,也是一去不回。等了一年,外阿爷打听到外祖父被祭旗的死讯,大舅和小舅又杳无音讯。外阿爷就此一病不起。 阿爸是个要强的人,他不惧一个人照顾外阿爷。以阿爸的本事养活父子两人,虽然辛苦,可也能过的不错。但他担心大舅和小舅万一都不在了,秦家就绝后了。所以才决定成婚。 阿爸想要招婿,但怕招婿的人品行太差。后来于家诚心上门求娶。外阿爷觉得于家也算读书人家,最终选定了父亲。 成婚之前阿爸请于家族老和里正做见证,立下契约,阿爸所出的第二子姓秦。于家,就是我们的阿爷同意了。阿爸这才答应成婚。 之后,就如大伯家柳阿爸所言。爹和阿爸相处不来,过的并不舒心。外阿爷走后,阿爸想尽办法打听大舅和小舅的消息。 六王之乱打了八年才彻底平息,阿爸想回定阳老家再想办法。只是爹不同意。再则,我还年幼,又发现有了你,这才作罢。 谁知道阿爸生你的时候,刀口收不住,身体渐渐不好了,却一直强撑。更没想到,爹爹因为我是个哥儿,坚决不许你姓秦。阿爸与爹吵了很多次,也没个结果。为这个阿爸又急又气,身体更差了。 阿爸一直努力保重想多活几年,等你长大一点儿。但他也知道自己身体活不长久,爹不一定靠得住,后来人一进门,对我们不好怎么办?就努力才在村里做好事,结善缘,又为我寻到旧识友人,定下我与杨家的亲事。 阿爸尽全力教导我,好待他走后我可以护着你。阿爸临去的时候把这一切告诉我,还给你留下一封信。” 听到这里三个人都红了眼眶,于文礼急急地问道,“哥,信呢?” “信我一会儿给你,你先听我把话说完。 阿爸走之前最放不下的就是你我,还有秦家亲人的消息和秦家的传承,最后抱憾而终。 阿爸走后,刚过了百日,爹就娶了后娘。呵!不知道在他心里阿爸算什么,有几分重?阿爸虽然一直念着秦家,可阿爸绝没有对不起于家。于家这些田产大半都是阿爸出钱置办,经营打理的,这房子也是阿爸挣出来的。你看阿爸走后于家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就知道阿爸有多能干了。 你那时年纪小,我与爹不大和睦,我不觉得难过,可你不一样,你心软又重情。把这些告诉你,你这性子一定先为难死自己!所以我才决定等你长大了再告诉你,没想到拖到了现在。 我成亲之后,杨家开始四处走商,能在各地打听秦家人的下落。想着都二十多年了,实在找不到,就让你的一个孩子归秦家,让阿爸放心,在地下得以安宁。 三年前杨家迁去定阳。在定阳,我竟发现有人在打听秦家后人。而且,秦家老宅竟然有人住,住的竟也是秦家人。我上门问询,才知道是小舅的人,小舅竟然还活着。 可惜小舅驻守北疆,不在定阳,无军令不得离开。我决定带着阿爸和外阿爷的遗物、信件与秦家信物,随家里的商队,和小舅的人去北地,还有你杨大哥也陪我一同去了。只有亲自见一见,才能确定到底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