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不算卦就会死在线阅读 - 第86页

第86页

    而在一月后,帝君战再次面见了沈默,让沈默卜算一日吉时,每年一次大考,也为科举殿试,要来临了。

    是了,距离娄析一案已过许久,当时童乡试已过,到如今,竟是马上要殿试了。

    今年的殿试,听说帝君格外重视。

    帝君的重视,对当今朝堂的官员可不是好事,有新的人才提拔,就将有老人被代替,而那将要被代替之人……

    各官员心中所想,又是另一番计较算计。

    而这些心思活跃的官员们,似乎永远也逃不出帝君的手掌心。

    在殿试在即之时,沈默却听闻了一件小事,说是小事,却令沈默心间涌起种种思绪,涟漪动荡。

    昆潇的那名侍女子兰自缢了。

    显然昆国天子对滞留在战天帝宫的几名宫女、侍卫并无任何印象,想当然也不会派人特意接他们回去,这些人就被宫内总管重新分配,作为战天国帝宫的宫人留了下来。

    而在这之后,宫女子兰知道了昆潇身死之事后,神情恍惚,整个人都浑浑噩噩的,再不吃不喝几日后,于房内上吊自缢了。

    不过是一个敌国来的宫女死了,根本没人在意,偶尔被提起时,也不过是宫内又多了一处有可能闹鬼的地方罢了。

    可这天子朝堂,十里宫墙,又有哪处没被鲜血洗礼过,不消几日,便再无人提起。

    而科举最后的殿试,也紧锣密鼓的筹备起来。

    第40章

    殿试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一场考核, 以往这种事情都是由朝中重要大臣负责,没想到今年帝君却将此事交给了一个不过十几载年岁的毛头小子, 私下里沈默算是颇受到一些微词, 而其入神断事一则又被帝君隐瞒了起来,除了相关的闻璞、宿源欢几人, 再无人知。

    因此小小年纪,成为当今国师, 无甚功绩, 不苟言笑,又不与各大臣联络的沈默,自是从一开始, 就被排挤了出去。

    不过这些, 沈默本人并不在意,或者说并不知道, 而清楚的人, 却都不说。

    所以沈默依旧顾我, 执事时,有闻璞在身旁, 又有谁会不听话呢?

    所以殿试一事, 办起来并不费力, 总的来说不过是些安排时辰、监考、排场的事宜, 这对于现代而来经历过各式各样考试的沈默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此次参与殿试的一共三十六位学子,往年战天国的殿试只有三十位殿试名额, 就是说从全国大大小小的考场里慢慢脱颖而出,真正能够进入到帝君眼里的只有这三十位,而这三十位,哪一个都是在他们当地提出来人人赞不绝口、惊才艳绝的才子,而今年又额外多了六个名额,可见战天国发展鼎盛,人才辈出。

    此时沈默手里拿着由下属官员提供的宗卷,里面是各位考生的资料和其所有考试以来的文章、策论整合,沈默对那些之乎者也的文章、策论并不了解,只是简略看了看这三十六人的资料背景,大都是十七□□的少年人,其中最大不过二十二,最小一个只有……十五岁。

    十五岁,比十六岁的沈默还要小一岁。

    沈默诧异的翻开这名考生的宗卷,陈珩之,战天关泉人士,关泉,具沈默了解,是个十分富饶的地方,在战天国中可排到前几,战天并无士农工商的等级分位,而这陈珩之,正是一名玉器商人之子,算是个富家子弟了。

    沈默的注意力稍稍在这上面停留,而陈珩之的历次考试文章他却并没有看,主要是看了也看不懂,简略看完三十六位学子宗卷,沈默将他们打乱重排,分好殿试座位。

    殿试时,这三十六位学子将分为四列九排,每一人间隔距离甚远,并由帝君全程陪同,抄袭肯定不存在,况且能够从战天国各地脱颖而出的学子们,怕是也不屑于抄袭。

    随着紧锣密鼓的策划,还有三天,殿试就将正式开始。

    而于日前,这三十六位来自各地的学子们也陆陆续续的来到了九重所设的学子堂,而接待学子这种事,沈默早已交于下属官吏,而于前几日他所注意到的十五岁殿试学子之事,又早已被他忘到脑后。

    这几日除了忙于殿试一事,沈默也心心念念着凛暮,自从昆潇一事结束,沈默就再也没有见过凛暮,这于以往凛暮总是时不时的出现在沈默面前的情况大不相同,凛暮似乎忙了起来,但忙什么沈默一概不知。

    这导致沈默内心莫名有些惶惶,却又因为殿试在即,事务繁忙,暂时抽不出时间来去主动见一见凛暮。

    忙碌起来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万众瞩目的殿试终于到来。

    沈默作为主场监考,早早的等在了大殿门口,看着三十几位学子一个个意气风发的从他面前行礼走过,从天光炸破,到日头渐亮,殿中早已坐满了人,还有一炷香的时间,殿试就将开始,而三十六位学子却只到来了三十五位,还有一人没有到。

    殿内安静十分,帝君已于半刻前到场,正端坐于王座之上,沈默站在殿门口看去,遥遥看到一片漆黑面具,不辨喜怒。

    沈默问身边随侍之人,“还有谁未到场?”

    那人翻看手边的登记册,片刻便说道:“是关泉人士,陈珩之。”

    陈珩之?

    沈默稍一思索便想起了此人是那名十五岁的少年学子,他侧头吩咐道:“派人去学子堂看看。”

    那人立刻应道,转身便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