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种地南山下在线阅读 - 第27页

第27页

    赵大川一听也明白了,放下筷子心里发酸,娘一直这样,有什么吃的都省下来给他们兄妹三个。

    “是啊,娘,我们大了,你看我都能挣钱了,以后等我和哥哥发财了,让你天天吃rou天天吃大米白面馒头。”明显赵大川比赵大山嘴甜会说话,一番话说的,赵大娘差点泪目。

    一家人吃完晚饭,早早歇下,明天大山大川还要去码头。而她和小雨还要先把家搬过去,不能一直住黄家这里,他家一大家子还铺陈不开呢。

    第二天一早,赵大山和赵大川走后,赵大娘和赵小雨把东西收拾好,准备上午就搬过去。

    东西确实也少,两个包裹,裹着几件衣服,一个大包里裹着家里唯一的一条薄被子。几件从赵庄老屋里扒拉出来的农具,切菜的刀,煮饭的锅,晚上撒尿用的马桶……

    黄豆和黄梨也过来凑热闹,一人帮忙拿了一个装衣服的包裹。一行人热热闹闹连说带笑,就走到了赵家新租的宅子。

    这栋宅子靠南山码头,一溜青砖乌瓦,一共十二家。房屋院墙相连,一家一个院子,只隔一道墙头,门口一条石板路,这样的一片房子在整个南山镇都算是首屈一指。

    原本是黄老汉当初的东家钱大富建的,给自己手下跑船人拖家带口住的,能住在这条街的,都是钱家多年得力的助手。

    那年出海,钱大富和两个兄弟死在了海上,黄老汉背着十二岁的小东家逃了回来,小东家吓得有点痴痴呆呆,钱家就败了大半。

    这片房子,基本上每家都有一到两个,在这次事件中逝去的亲人。钱家又赔了一笔银钱,这些房子也就没收回来,都留给了船工们留下的孤儿寡母。

    赵家租的房子在这条巷子进去第二家,原本是一家姓李的人家住着,家里老爷子是给钱家掌舵的二师傅,老爷子死了,老婆子就带着二个儿子在这里生活。

    今年,两个儿子在府城开了铺子,买了房就思量着把住南山镇的老娘接去享福。这里房子却舍不得卖,毕竟是老爷子一条命换来的,就给租了出去。

    家里也没什么可收拾的,家具东西都有,等于是拎包就可入住。赵小雨拉着黄豆的手,黄豆又拉着黄梨的手,三个人排成一排往码头走去。

    南山码头很热闹,河里都是大船,岸边是一片很开阔的沙石地,即使下雨也不泥泞。

    沙石地外围面对面建了两排高大宽敞的仓库,南面甲字号1号——20号仓。北面乙字号1号——20号仓。

    这四十个大仓库,现在南边甲字号仓库属于南山镇钱家,二十多年前,钱家在南山镇是首屈一指的富户,无人能比肩。

    乙字号后十间属于宋家,另外十间被其它姓氏分走了。

    刚建码头,钱家是当地的土财主,码头的土地就属于他家。钱大富的爹是个很精明的老头,码头还未开建,他就在码头附近建起了四十座高仓大库。

    虽然后面陆续有人建了一部分仓库,但都属于小打小闹。

    钱大富随大船出海,出了事,钱家元气大伤。钱大富的媳妇宋兰娘,只能拿出其中乙字号十个仓库卖给了当时娘家宋家,要知道这十个仓库,并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的,多少人虎视眈眈。

    宋兰娘一心想着危难时刻,娘家能帮她孤儿寡母一把,结果宋家拿到十座南山码头乙字号仓库,并不满足,竟然又想把另外十个乙字号仓库,加上甲字号二十个仓库一起占为己有。

    人在最脆弱的时候,背后捅刀子的只能是最信赖的亲人。

    宋兰娘大怒,站在南山码头甲字号仓库前,一剪刀剪了长发,还亲于父母,从此钱宋两家断绝亲缘,永世不许通婚。

    最终,宋兰娘替钱家保住了甲字号二十个仓库,而乙字号另外十个却没保住,也没有被宋家得去,而是便宜了旁姓,只能说两败俱伤!

    站在码头,三个小丫头先看见赵大川,他在帮忙收货,都是一些小件,或者是细致的活。十三岁,还是一个小学生呢,就要开始养家糊口了。

    赵大川看见meimei和黄豆,连忙走过来:“小雨,黄豆,东西搬好了吗?”

    “搬好了,二哥,你从这边过去,巷口第二家。”赵小雨指着青石巷说到。

    “好,你们去别处玩吧,这里人多,小心挤到碰到。”赵大川伸手摸了摸头,从兜里摸出二个铜钱递给赵小雨:“去吧,给黄豆和黄梨买点糖果。”

    “大川,快点过来,陪张老板去甲字五号仓点一下货。”远远有一个穿长衫的老者往这边喊道。

    “哎,来了。”赵大川一边答应,一边把两个铜钱塞小雨手里:“你们买了糖,赶紧回家去。”

    “知道啦。”小雨举起手里的钱:“豆豆,走,去找大哥去。”

    黄豆觉得,闲着也是闲着,走就走吧。赵小雨拉着黄豆往码头另一边去。

    第十六章 咸甜味花生

    码头另一边,几条大船正有序停靠在码头,大船和码头中间搭了两块板子,上面来来去去是扛着货物的工人。

    这些抗包的都是青壮汉子,有着一把好力气。扛活是按数量计算的,码头那里坐着一个管事,扛一包给你一支特制的竹签。

    到了仓库,仓库门口也有一个记账的先生,签子给账房先生,先生在你名下画“正”字,一签一笔。扛多少活,到晚上数一下有多少“正”字结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