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
将官帽戴好,在铜镜中照过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后,宁砚起身抹平身上的褶皱。 “秋歌,我觉得咱们家是不是要买一个丫鬟回来?你有身子了,总得要有照顾的人。” 陆秋歌笑着反问道:“我和娘本来就很无聊了,你还想找一个人回来抢我们的活儿干?” “我这不是怕你和娘累着嘛。”顿了一下,宁砚又道:“既然这样,那就不请了,刚好我也不喜欢什么丫鬟仆人的伺候着。” 整好衣服,拿起桌上的笏板。 “我走了,困了就再睡一会儿。” 陆秋歌温婉颔首。“好。” 今天不是上朝的日子,所以宁砚进入皇城后来的地方就是内阁诸臣办公的地方立政殿。 这里是所有奏折呈递的地方。奏折在这里会进行分类与筛选。过小的事情在两位首辅都同意的情况下可以由内阁直接决定。 其余由阁臣票拟之后再呈递皇帝,由皇帝下最后的旨意。一般情况下,皇帝不会驳回阁臣的票拟,所以说这里是朝廷权力的核心机构不是没有道理的。 宁砚到立政殿时,两位首辅与四位次辅都没有到,到的是个他一样的侍读学士。 其中一个也许是有人交待过了,在宁砚到时,先给了介绍了其余几个人后,又给了解释了一下侍读学士要办的公务内容。 让宁砚看来,这内阁侍读学士就相当于辅臣的“秘书”,而辅臣又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刚等宁砚大致了解了一番时,立政殿走进了两个人,首辅韩哲松和次辅吉裕。 宁砚跟着一众侍读学士向两人见礼。“下官等见过二位大人。” 韩哲松在经过宁砚身边时停了下来,看着他开口道:“章首辅亲自举荐你为内阁侍读学士,又得陛下钦点,你可万不能让陛下和章首辅失望的好。” 宁砚忙躬身道:“下官谨记大人教诲。” “老夫送你一句话,在其位,谋其政,安其民。”说完,韩哲松便抬步往殿内走去,从始至终,都是心平气和的。 反倒是跟着他的次辅吉裕在走时,留下了一声冷哼,宁砚搓了搓袖子,没放在心上。 韩哲松刚到不久,其余的次辅和章严维也陆陆续续到了。不同于韩哲松,章严维到时一句话都没和宁砚说,便开始处理政务。 宁砚也坐到了他的位置开始看分给他的那些奏折,他只需要看一遍,然后分类后再交由内阁辅臣。 第一次接触奏折这种东西,宁砚看的很仔细。但看了一段时间后,宁砚发现看奏折也是要区分一下的。 有一些奏折完全一点意义都没有,不是歌功颂德的,就是问安示好的,而且还冗长的不行。 难怪奏折要经过内阁筛选一下,不然让皇帝一本本看下去,每天除了看奏章那就什么别的事情也不用干了。 等众内阁侍读学士将奏章整理好后,就进内殿转交给六位辅臣。然后他们要做的就是站在一边听他们商议政事。 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提出一些他们的意见,至于被不被采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二位阁老,这里有一本洪州送来的加急奏章。”一名侍读学士首先将一本奏章呈上。 “你念。”章严维说到。 “是。” 等那人将奏章念完之后,章严维和韩哲松的眉头都皱了起来。 “交农?朝廷非但没有加税赋,还颁布募役法让他们免除劳役,专心于农事,为什么还会出现交农这种事!”夏敬沉声说到。 宁砚在听到“交农”这两个字的时候眉头也是微微蹙了起来。说交农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交农再进一步发展的话,就是农民起义! 所谓的交农就是百姓聚在一起上交农具,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苛政的不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百姓的一种“智慧。” 他们用这种近似于“无赖”的方式告诉朝廷:我们不造反,不闹事,你们就不能拿我们怎么样。你们要是不改变,我们就不种地了,你们也就没有税赋可以收了。 有交农的现象发生,就表示朝廷不得民心了,所以历朝历代一旦有交农的事情发生,朝廷上下都会比较重视。不然任由事态继续发展下去,就容易爆发农民起义。 章严维沉思片刻后道:“当务之急是得弄清楚洪州百姓交农的原因。慕之,你以内阁之名义给洪州知府发一封加急文书,勒令他在半月之内弄清楚事情的原委。” 夏敬颔首。“我这就去。” “韩大人,我们稍后就去面圣。” 韩哲松“嗯”了一声,从那名侍读学士的手里拿过奏折再次细读起来。 除了这本加急的奏折,其余的奏折处理起来很快。宁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虽然章严维和韩哲松两人表面上看起来和和谐谐的,但总能给他一种暗地里较量的感觉。 而更多的时候他还能感觉到两人在相互妥协,似乎在追求一种平衡。至于他曾经想想过的两人针锋相对的场景是一次也没有发生过。 这让宁砚觉得他在官场的确还是一个“新手”,要看的要学的道理实在太多了。 立政殿离紫宸殿的距离并不远,这也是为了方便皇帝召见阁臣。等辅臣们将所有的奏折都票拟完毕后,就由宁砚他们带着往紫宸殿而去。 “参见陛下!” “都起来吧。”萧旻在御案后坐定,便让宁砚等人将奏折呈上去。萧旻是一个明主,在勤政这方面远超先帝。 宁砚将奏折交给大太监的时候,突然发现在大殿左侧的纱幕后坐着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很美丽的女人。 看那发髻的样式,是未婚,也就排除了是后宫妃子的身份。而看年龄,也和宫里的公主对不上。 能出现在这里的女人会是谁? 心中升起的好奇心让宁砚往那里多看了两眼。等女人似有所觉看过来时,宁砚就垂下眼帘目不斜视了。 韩哲松由袖中取出那本来自洪州的加急奏折亲自交给了萧旻。“陛下请看这本。” 萧旻接过后随即翻开。 “交农?!” ※※※※※※※※※※※※※※※※※※※※ 旅行结束了,在回家的路上,所以该定一个更新的时间了,我发现没有flag更新我就能拖就拖,这毛病真不好,回去了我就努力改。你们觉得更新在上午好还是下午好? 第35章 二月二亲耕 萧旻的神情并不好。大凉开国之时,为恢复战后疮痍, 一直轻税赋轻徭役, 让百姓休养生息。 历经二帝之后,国家日益恢复, 朝廷也开始提税赋, 但从始至终都处在一个中等的水平, 所以从来没有出现过交农的事情。 如今这种事发生在了他在帝位的时候,萧旻怕这会成为自己的一个污点, 更担心这是什么不好的预示。 将奏折合上压在掌下,萧旻沉声说到:“为妨动摇人心,此事不允许声张。朕会派皇城司的人前往洪州先行查明原因然后再行处理。” 宁砚专门了解过大凉的官署构成, 知道皇城司是属于皇帝的一个私人机构, 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直接接受皇帝的领导。 皇帝将这件事交给皇城司来办, 明显是希望内阁都不要插手。 在场的人自然知道帝王的意思, 莫敢不从, 纷纷道:“臣等谨遵圣谕。” 萧旻神色稍缓。“后日是二月初二,按祖制要在郊外亲耕,朕已经让礼部安排下去了,内阁记得督促一下。” 二月二日, 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而大凉朝历代帝王也会在这一天赴郊外亲耕, 已示君王对农本的重视。 民间打油诗有云:二月二, 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臣等遵旨。” 从紫宸殿出来后,除了被留下的六位辅臣,所有的侍读学士便返回立政殿坐值,以便皇帝的随时传召。 到立政殿时,有专人为他们送上了膳食,用过之后又开始整理那些已经被皇帝最终批红后的奏折。 将奏折按照来处进行分类。外地呈来的奏折是要专程送样驿站然后送回的。宁砚求稳,所以整理的并不快。 “你有什么要询问的吗?”依旧是那个早晨给宁砚介绍内阁的侍读学士祝涛卓朝宁砚走了过来。 宁砚正想说没有时,猛地想起了紫宸殿中见到的那个女人,便问道:“今天紫宸殿纱幔后坐的那个人……是谁?” “那是温侍诏。”祝涛卓回答道。“你坐下,听我慢慢与你说来。” 待宁砚坐下后,祝涛卓才继续道:“温侍诏是温家后人,温家是先帝时期大凉水师的统帅家族,一直驻守沿海抗倭,满门忠烈。” “家中男儿均因为抗倭战死沙场,女儿为巾帼英雄,同样不遑多让,最后只留下了温侍诏一个孤女。” “当今太后与温家主母有过情谊,怜温侍诏一人孤苦无依,就让陛下将温侍诏认作义妹,接进宫中带在身边养着。” “温侍诏虽然为女子,但其才智与心智却远超男子。在她的多番请求之下,陛下将侍诏的位置给了她。” “是以温侍诏可以借着誊写语档、圣旨的名头聆听朝政,甚至有时陛下还会专门问她一些朝政之事。如果不是女子身份的原因,内阁很可能就有温侍诏的一席之地了。” “原来如此。”宁砚点了点头。这温侍诏也是一个奇女子了,能在一个古代男尊女卑这个一个大环境下冲破层层限制成为一名女官,自身能力绝对不容小觑。 因为曾经性别的原因,宁砚对这个温侍诏无比的欣赏起来。 ** 二月二日,皇帝亲耕。 宁砚作为内阁侍读学士在随行的官员行列之内。御辇在中,在羽林军的护卫之下,一行人浩浩荡荡的朝东郊而去。 上元府偏北,田地多以旱地为主。小麦在九十月份种下,临近立春已经都长出了苗。远远望去,一片绿生生的,霎是好看。 宁砚想着等下次休沐可以带上陆秋歌来这里走一走,心情都会好上很多。 也有很多空出来的田地,这是留着种粟,也就是小米,以及其他没到时间的作物的。 宁砚等人在田边就停了下来,萧旻则是在一个老农的领路下提着衣摆进了田中。不远处礼部的人已经备好了牛和犁。 “陛下,请。” 一名七品县官牵牛,皇帝扶犁,礼部尚书撒种。这是大凉朝开国帝王定下来的礼度。大凉历代帝王,哪怕是“庸”,但只要不“昏”,都会恪守这个礼度。 国以民为本,民以农为本。亲耕就是一种定民心的方式。 皇帝亲耕更重的是一种仪式,在耕了两丈左右的地后萧旻就将犁交给了别人,面朝东方,遥遥一拜。 “愿苍天佑我大凉春耕秋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随行文武官员和周遭的百姓纷纷跪地,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奏礼乐!” 随着礼部侍郎一声令下,随行的宫廷乐师其奏礼乐,中有一声放声歌吟: “教民稼樯,不令而行。进退有度,琚瑀锵鸣。言还熉幄,礼则告成。帝命率育,明德惟声。” 宁砚将这文在心里默念了两遍,看着随风摇曳的麦浪,曾经在《史记》中读过的一句话漫上了心头: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