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捣乱天下在线阅读 - 第二百四十八章 开设科举

第二百四十八章 开设科举

    弘威元年,三月三十,弘威皇帝程闵在紫禁城太和殿内,召开了大朝会。

    朝廷百官、各州军政大员,五百多人齐聚一堂。

    弘威皇帝驾到的时候,群臣三呼万岁,新朝新气象。

    程闵升座,百官抱着朝板站位。

    有大内总管三德子,开始宣读弘威皇帝程闵改革朝廷官制的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华夏开国,百废待兴,……。”

    百官一个个低着头,心思转悠,想着自己能够得到怎样的任命。

    华夏帝国任命如下:荀彧为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荀攸为尚书省副官:仆射。

    郭嘉为门下省最高长官:纳言。程昱为门下省副官:黄门侍郎。

    陈登为内史省最高长官:内史令。戏志才为内史省副官:内史侍郎。

    庞统为户部尚书,李儒为刑部尚书,田丰为吏部尚书,马钧为工部尚书,记得荀彧曾经推荐过一个人名叫钟繇,这钟繇历史上倒是挺牛x,让他担任礼部尚书应该挺好的,高顺为兵部尚书兼骠骑将军。

    张辽为车骑将军。麒麟军团的军团长赵云封为翎军将军,青龙军团的军团长由张辽改为邓艾封为,白虎军团的军团长陈到封为后将军,朱雀军团的军团长黄忠封为左将军,玄武军团的军团长徐荣封为右将军。

    又有太医院太医令华佗,以及水军大都督张允。

    紧跟着,弘威皇帝程闵。以明诏划分了华夏帝国新的行政区域:上北下南,自西向东,依次为凉州、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共计五洲。

    行政区域明确后,便任命各州要员:

    将半部贵霜列为贵霜行省,将张辽招了回来,将吕布放了出去统治贵霜。

    凉州刺史为庞德同时监管西域,庞德乃是凉州人,少小便与马超一起征战四方,羌族等外族对他和马超敬若神明,让他镇守凉州兼西域再好不过了。

    并州刺史为邓艾,虽然邓艾历史上有勇有谋,是个出类拔萃的名将,但是如今他还年少,需要锻炼锻炼。

    幽州刺史依旧由公孙恭来担任,他公孙家世代镇守幽州,一直都是让他镇守幽州的,就让他继续镇守吧。

    青州刺史由陈登来兼任,他常年在徐州坐镇,对抗青州,所以他对徐州和青州都是最了解的,所以让他坐镇青州,最适合不过了。

    刺史总督政务,布政使掌民生,提刑官掌刑罚。分工明确,直属清晰、百姓报官上诉也有门路可循。

    几乎一个时辰,诏书才全部念完。

    就此,在弘威元年三月,程闵颁布了改革的政令。以前百官虽然也各有职位,但怎么说也是前朝任命的,心中多少不顺畅。这一下好了,制度改革,弘威皇帝明诏任命,大家真真正正成了华夏帝国的官员。名正言顺,百官心气高了许多,更加用心为华夏帝国做事。

    随后程闵望着殿中的众人,郑重的说道:“华夏帝国,需要有自己的国旗。”

    “国旗!”

    以郭嘉为首的军师们,顿时有些发蒙。听字眼稍微明白一点点,但仔细想想又一点都不明白了。

    郭嘉奏对道:“皇上。何为国旗?”

    原来,在华夏历史上,直到清晚期才开始颁布正式的国旗,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期天下人根本不懂。

    “国旗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性旗帜,是国家的象征!国家有了国旗,百姓不论在那里,见到国家的旗帜,就会知道那里有同胞,那里是自己国家的领土。国家就会更有凝聚力!”程闵大声说道。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后必然的产物。程闵就是要让当代的百姓提高国家意识,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百姓都属于一个国家,那就是华夏帝国。就算有一天。程闵的华夏帝国衰败了,拥有国家意识的百姓,也绝不会允许国家出现分裂的情况发生。

    军师们明白了过来后。眼底难掩敬佩之色。田丰一摸胡子,激动的大声呼道:“皇上圣明。您圣明呀!”

    荀彧双目炯炯有神,躬身道:“皇上。那么我华夏帝国的国旗该是怎样的样式呢?”

    程闵一笑,挥手间,就有两个小太监,举着一面旗帜走上殿来。

    众人望去,红色的旗帜上,有明黄“程”字大篆,一条赤黄五爪金龙环绕。

    “红色,是不要忘记,是万千大秦勇士付出了生命,才有了我华夏帝国!”

    后来史官是这样记载的:当我华夏帝国的国旗出现的时候,华夏帝国的官员们目光狂热。在弘威元年四月,华夏帝国拥有了自己的国旗。这面国旗,是华夏帝国的第一面国旗,同时也是华夏千百年来第一面国旗。从此,华夏帝国拥有了国旗,华夏也拥有了国旗。

    百官们一致认为弘威皇帝亲手绘制的这面国旗,极其具有代表意义。于是,这面程字金龙红旗,便成为了代表华夏帝国的旗帜。而程字玄黑旗,则为程军的军旗。

    后来,程闵又制作了以太和殿为图案的国徽,代表国家的徽章、纹章,为国家象征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征。国家重要的文件,皇室重要的诏书上,有皇室的玉玺印,同样也要有国徽大印,这才能够正式生效。

    随后百官要求举孝廉,好让自家士族子弟走上前台,继承权柄统治万民。

    所为士族,就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其世代的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沉重一点来说,就算是个白痴,只要家族有力量,就能当高官。

    事实已经证明,士族掌握权柄的政治制度,走到现在已经对华夏民族的大发展形成了阻碍。正是由于士族的存在,造成了五胡乱华,乃至于盛唐也有外族血统。

    程闵绝对不会让士族在自己的地盘崛起,就此说道:“举孝廉,太过局限性,应该给与更多人机会,应该运用科举制度,选拔贤才为朝廷所用。”

    “何为科举制度?”尚书令荀彧说道。

    “科举制度嘛……。”程闵想了想,感到全面采用目前也不现实,最好先适应一段时间,几年后再精细分科取士。于是他就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后,道:“总的来说,就是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展示自身的才华,在经学,政治趋向等方面,取其中有建树者为孝廉。”

    百官一时呆若木鸡,马上就炸开了锅。

    “不可不可,岂能任人参加考试!”

    “是呀,若是百姓庶族也来,吾等士人的脸面往哪里放。”

    “朝廷一定混乱,绝对不能如此作为。”

    程闵才不会去搭理这些官员,这些官员都是世家大族,他们天生看不起庶民,程闵冷冷一笑,“别吵吵了,就开科取士,谁有能力谁为孝廉,这是朕的决定,谁敢反驳?”

    面向所有人考试,士族必定被拥有更多人的庶族所排挤,这已经触及到了士族统治的底线。

    就此程闵将天下会试的诏书檄文华夏帝国各地郡县。程闵深知凡事都要有抢眼的噱头,这才能够吸引人们的主意。于是,他就将这一次的会试命名为“天下第一文举大会”。

    自古文无第一,然而有朝廷的认可,天下第一文举大会的状元,就是第一!这名头实在是响亮,天下各地有才能的马上就被吸引住了,发誓一定要参加这天下第一的文举大会,就可一考成名,光宗耀祖。

    当然,这其中有极个别的,程闵做梦也想不到的大才之士,抱着心中的理想,整理行装,迈上了北进的征途。

    “北上,去邺都!”成了时下文人的口号,于是三五成群,或是独行,天下文人开始向邺都汇聚。

    曹丕、诸葛亮、孙权闻知此事后,肝胆俱裂,他们从其中发现了一个,程闵当时都没想起来的歹毒的计谋。

    “程闵这是要挖空天下有才的学子聚到他的帐下,今后还有何人为我大魏国治理政务!”曹丕疾呼道。

    然而曹丕、诸葛亮、孙权的根基,都市建立在士族辅佐之上,他们无法用强硬的手段阻止士子的北上,只能眼睁睁看着治下文人流失。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计划,并且惊人的相似,就是派出密探带着大量的票子,前往邺城,寻机拉拢人才为自己所用。

    于是天下文人墨汇聚邺都,摩拳擦掌,准备争夺天下第一的称号。老一辈的不好意思出面,所以几乎全是年轻人。

    就此布告,五日后初试,十日后会试,二十日后将在新建成的紫禁城宣德殿,殿试。选出状元,探花,榜眼,并四十七名进士。

    在皇宫考试,天下文人激动不已。

    邺城。华夏帝国的国都。

    趁着这次文人大考的机会,各地世族名家纷纷会聚到这座都城。让邺都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完成了最后的脱变,真正成为东汉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世家大族来到邺都后,纷纷购置房产,一来为自己家族的学子提供安静的备考环境,二来也作为自己家族在新都城的地点。作为世家大族来说,若是在都城没有产业,还称什么大族!

    于是,这些有钱的大族定居邺都,一定程度上繁荣了邺都的经济。最显著的一点就是,邺都房地产价格几何数增长,番了几十倍。由于程闵治下官府吏治清明,世家大族无法与官府勾结,强卖强买百姓的产业。于是乎,大汉的百姓,第一次狠狠宰了世家大族一刀。从脸色苍白的世家大族手中接过钱物后,歌颂着弘威皇帝的功德,扬长而去。

    有了众多世家大族加入到邺都,邺都的商业开始了又一次的大发展。

    程闵没想到召开一次文举大会,还能带来这么多的好处,他偷乐的同时,为了表明自己对这次天下第一文举大会的重视,就将自己先前的府邸拿了出来作为会试的会场,邻近街区的大宅并在一起,作为初试的会场。

    并请出自己的国丈爷黄承彦,作为此次大会的主考。黄承彦乃是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亲手书写六经,工匠刻成石碑立于太学之上,因此可为是天下士子之师。他作为主考,众望所归。

    令程闵没想到的是,孔融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原来失去北海后,大病了一场,在山林隐居了很长时间后,得知皇帝身亡,程闵登基为帝定都邺城,就急匆匆赶来了。

    孔融是孔子的子孙,程闵可不敢怠慢。马上就让他出任这次文举大会的副主考。

    自此有大贤之人出山,文举大会的份量,顿时再升几个台阶。前来考试的学子,一个个兴奋异常。就在邺城各处寻找房屋临阵再磨枪。

    与这些文人学子一起来到邺都的。还有孙权、诸葛亮、曹丕的使者密探。他们怀揣着金银等待挖墙脚的机会。然而万人实在太多,他们暂时无法分辨好坏,也无法同时拉拢这么多人,于是全都隐藏了起来。等待机会。

    一时间邺都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当然,其中也有寒门士子,一路远来,已经耗尽了钱粮。程闵得知后,立刻就安置了他们,管吃管住,若是考不中也给路费回家。寒门士子们感激涕零,令程闵在天下文人中人望暴涨。

    第一场初试为六经。从六经中挑选出百道选段,让考生填空,以便检验他们是否饱读诗书。

    第二场会试为墨义,就是从六经中挑选出节段,让考生解释其中的含义。谁解答的最为透彻,自然谁晋级。

    第三场殿试为策论,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谁出的主意好,最实用,自然谁为魁首。

    初试取千人进入会试,会试取百人进入殿试。

    程闵如今是皇帝,只需殿试出面即可,然而他心中火热,即兴要去现场看看,若是能够发现牛人两三头就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