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
大舅呵呵笑:“瞎说,你姥姥好着呢,快走,去家再说。” 姚祺年忍不住又瞧他眼,压下心头疑惑,蹬上自行车往大圩村方向骑。 原来大舅这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也不知道从谁嘴里听说的,知道姚家人在收稻谷,还是一毛钱一斤的回收价,就想把家里将近一万斤的稻谷卖给姚家。 毕竟卖给粮站,才八分钱一斤! 看他神神秘秘的,姚祺年还以为是什么大事,他没因为大舅是亲戚就好说话,公事公办道:“大舅,你先回去把稻谷晾干了,土坷垃不能掺太多,还有长霉的稻谷也都分出来。” 闻言,大舅老脸一红,没吱声。 别以为老农民都憨厚,事实上他们也会打小算盘,粮站回收稻谷的价太低,他们没法抬价,只能在斤两上造假。 往稻谷里泼水,掺土坷垃,拌石头子,都是他们惯用的手段。 大舅原先是想这么干来着,眼下被姚祺年直接点破,臊得脸没处搁。 气氛有些尴尬。 姚四海瞪了眼小儿子,佯怒道:“你大舅还能坑咱们不成?” 姚祺年是个机灵鬼,立马换个脸,笑嘻嘻的递根烟给他大舅:“就是就是,大舅坑谁也不能坑咱家啊。” 父子两一唱一和,大舅起先还有点恼,又听外甥没皮没脸的恭维他,也就不气了,笑道:“那这么说定了啊,回头我让柱子把稻谷送过来。” 柱子是大舅的儿子。 一万斤稻谷,一毛一斤的回收价,本钱就得花出一千块。 姚祺年想了想道:“大舅,你看这样成不成,我按一毛一分的价收你家稻谷,但有个条件。” 大舅喜滋滋的:“什么条件?” “我本钱拿不出太多,先给你三分之一,剩下的钱到年末补上。”姚祺年道:“你要是怕,我也不勉强。” 大舅也不是糊涂蛋,别看多出一分钱不起眼,但架不住他家粮食多,一万斤稻谷就能多挣一百块啊! 再说了,他还担心他们跑掉不成?! 这么一盘算,大舅爽快道:“成,就是不给钱也没事!” 谁要是把这句话当真,那就真是个棒槌了,该给的钱还是要给,姚祺年数了三百块给大舅,大舅晌饭都没留下吃,就乐呵呵的走了。 事实上,姚家回收稻谷的价摆在这儿,不愁收不到稻谷,不止大舅,还有同村的人陆续找上门。 几乎哪家哪户都有几千斤的稻谷要卖,这让姚家人很为难,因为他们手里的本钱有限,没法囤太多。 夏天天黑的晚,都八点多了,姚家人才吃过晚饭,坐在院里的洋槐树下纳凉,说着近来的烦心事。 姚祺田压低声道:“要不咱们先不给钱,或者和大舅一样,给三分之一,等年末了再说呗。” 姚四海吧嗒吧嗒抽着烟,不说话。 姚祺田下意识征求小弟的意见:“年娃子,你看呢?” “大哥,这么做太冒险了。”姚祺年摇摇头。 欠大舅的钱还好说,即便以后出什么事一时半会还不上,大舅也不会太为难他们,但是门旁邻里之间,赊账太多真不是什么好事,窟窿填满了还好说,要是填不满,有的是麻烦找上门。 此外,让姚祺年不赞同这种冒进做法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足够大的粮仓堆放稻谷,一万斤的稻谷已经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空间全部用尽,想要继续囤,就必须建粮仓。 姚祺年到底是普通人,他亲老娘又没给原身开金手指,想在这个地方生存下来,必须稳扎稳打,还要伺机而动。 思及此,姚祺年道:“爸,等我从省城回来,咱们先把粮仓建了再说。” 姚四海也想到这点了,沉声道:“是该建了,我看就建在咱家房后,把菜园挪到前院,茅坑也填了,能腾出多大的地儿就腾出多大。” 他们预算有限,粮仓不能花太多钱,红砖或青砖肯定不能用,不划算,姚四海打算自己去山上炸石头,砌石头墙,这样一来能省下不少一笔钱。 但是房顶不能省,必须要用瓦片,要不赶着下雨下雪天,房顶漏水把粮食打湿,那就得不偿失了。 算下来,主要花钱的地方还是在瓦片和水泥洋灰上,完全建好,估计得要两百来块。 作者有话要说: 强调一下,本文背景是在78年左右,没有wen革哈,就是改革开放了~ 没有什么金手指,就是实打实的致富哈~ 唯一的金手指是主角不死定律o(n_n)o~ 第14章 半路拦截 姚祺年跟林师傅说定了时间,在月底去省城。 泾河县距省城有六百多公里,这一来一回起码要两三天,姚祺年把该带的东西都装好,存折贴身装,现钱只带了三十块,够给卡车加柴油了。 怕他路上饿着,王乃云煮了十来个咸鸭蛋,又烙了五个馅饼,装小篾篮里,絮絮叨叨叮嘱他路上一定小心。 “要是碰着劫车的,要多少钱给多少,别逞强知道不?”王乃云还是不放心。 “知道了。”姚祺年单手捂着心口窝,一副病秧子的架势,虚弱道:“二傻子才跟他们来硬的,人家怕死,可不敢。” 王乃云斜眼瞅他:“你说你,都该娶媳妇的人了,怎么还没点正形呐!” 姚祺田一听到“媳妇”两个字,腾地站直身体,无比正经道:“妈,我出去趟。” 说完,立马阔步往外走,生怕他妈又给灌输早婚早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