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天行有常在线阅读 - 第61节

第61节

    因为根据考证,如果按照三国志里给刘备排出来的祖先算他的辈分的话,刘备应当和汉献帝差了五辈,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刘皇叔”这样的称呼。

    于是乎,另外一种说法出现了,刘备的祖先应当是临邑侯——光武帝的次兄刘仲的嗣子是北海靖王刘兴,而临邑侯就是刘兴的次子——刘仲至刘备为七代,光武帝至献帝为八代,这样一看,刘备不仅可以算是宗室,还正好是所谓“皇叔”。

    对于刘备的身世,刘辩知道的不甚清楚。

    毕竟他当阿飘的那些年,是跟在曹cao、献帝身边的,也没空去看刘备他们家的情况,更何况,刘辩出生之前,刘备就已经在了,这让他怎么查询人家的身世?

    当然了,重点关注了刘备以后,刘辩就想着要怎么利用刘备收买人心的特长给朝廷加分了。

    至于董卓,呵呵,三国时代很大一部分的群英都荟萃在此地,董卓要是能逃出生天,刘辩就把自己的名字倒过来写!

    轰轰烈烈的董卓谋逆事件,以一群武将吊打董卓,之后很大一部分人加官进爵告终。

    凉州和并州的许多官吏都换人了,刘辩大手一挥,两州数郡的太守、县令像是不要钱一样被发出去,由于那些名人都是在刘辩的前世证明过自己的实力的,刘辩也不担心他们会搞砸。

    其中,刘备同学,就凭借着自己和二弟三弟的战斗力加成,集三人功劳于一身,混到了一个太守的职位。

    而且刘备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是老刘家的人的样子太诚恳了,刘辩答应刘备回去就让人查访他的支系,也算变相给他预定了一个宗室的身份,找刘备麻烦的人也不算多。

    如果刘备努力工作,治下当会升平,而百姓们感念的除了刘备以外,那自然就是慧眼识英的刘辩了。

    对于其他人的任命同样如此,比如说吕布,刘辩就不会勉强他做一个文官,而是给了一个武将的职务,并且还计算军功给他封了关内侯,丁原这种文武皆可,也善待百姓的,刘辩又将他调回去,不过是调到了凉州,让他当一个刺史。

    不管怎么说,除掉了董卓,少了一个心腹之患,那就是大喜事,在此以后,仿佛天下都安定了许多。

    刘辩一边大肆宣传羌人、鲜卑等外族人对大汉的攻伐,还极力鼓动有志青年去参与抵抗外族,仿佛大汉已经回到了当初西汉时代和匈奴撕得天昏地暗的时候。

    极力宣扬外族危机,当然是为了弱化内部矛盾。

    在原本的“黄巾余孽”都因为抗击外族有功而受封,并且加冠进爵以后,人们对保家卫国都燃起了难言的热情。

    大汉内部的不稳,在刘辩学习秦始皇巡游天下,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命官府进行处理以后,就已经好了许多了。

    更不用说,三国时代一批著名的天才谋士、治国能手,在茁壮成长,就等刘辩这个皇帝把他们收入囊中了。

    刘辩:朕的文臣武将能组成一片星辰大海!

    作者有话要说:  话说三国时代的男神真的好多哦!真是想都想不完呢233333

    把其他的人留给阿辩,蠢作者抱着奉孝和文若睡觉觉去了233333下一章就是番外啦~

    第78章 番外:圣祖

    天圣十六年, 西京长安。

    自从天圣元年,天子派中常侍重修长安宫殿以后, 长安又开始被启用了。

    天子心血来潮, 定了个规矩, 五年居雒阳,五年居长安。

    汉室以五为尊, 没见到就连铸钱后来都统一用的五铢吗?

    天圣六年的时候,天子带着文臣武将移驾长安,自从大汉由武帝这一支变成光武帝那一支以后,长安人多久没体会过居于帝京所在的滋味儿了?

    所以天圣十一年, 天子移驾回雒阳的时候,长安百姓哭得那叫一个伤心, 那叫一个不舍啊!

    更可恶的是, 雒阳人生怕天子一个想不开, 就把帝都永远地定在长安了,自从天子移回雒阳之后, 长安人没少听说雒阳那边有弄什么请愿, 求天子不要再变换居所了。

    长安人:好生气哦,可是还要保持微笑!

    事实证明, 雒阳人失败了,天圣十六年, 天子还是移驾来长安了!

    长安百姓们欢呼雀跃,翘首以盼天子的驾临。

    在天子移驾长安之前,已经有军士先行。

    天子近来加快了对北方胡族用兵的步伐, 因军功而加官进爵者不计其数,无数豪杰因为表现出色而改变了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加上南方的商人从大汉之南得来的新粮种,播种以后,就连粮食的产量也大幅增加,大汉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无数人称赞天子无愧于其年号,真乃天生圣人。

    对于民间这种赞誉,刘辩当然是毫不客气地笑纳了。

    他人还在路上,早先遣去长安的荀彧便报消息与他,道是鲜卑、羌人皆遣使过来,说慕上国繁华,情愿归顺,又遣了质子来,一来宽大汉的心,二来则是想入太学,学汉学、汉制。

    刘辩冷笑了两声,顾谓左右:“如今打怕了,又说要归顺大汉。到时候大汉白花了那么多的银钱米粮,又养出几匹白眼狼来。”

    于是便把奏疏丢到一边,连批复也不批,左右他的回答已经让人传去了长安,荀彧也当知道该如何处事。

    刘辩慢悠悠地到了长安,安顿下来以后,又命诸侯入朝。

    这时候的诸侯王权威早已不似西汉时期,便是连东汉早些时候的诸侯王都比不得,不少诸侯都寒酸得很。

    先帝孝灵皇帝卖官鬻爵,未尝不是因为当初在藩国的时候受穷受怕了。

    宗室诸王里,除了少数几位封地富庶、近年来只被黄巾之乱扫到风尾的,唯有天子的弟弟渤海王瞧着光鲜。

    人人都赞天子待弟弟好,刘协不敢有一丝一毫逾矩,待兄长是恭敬有余、亲近不足,旁人却只说渤海王识礼,不恃宠而骄,天子给渤海王选的王太傅教育得好。

    兼之朝中人才济济,一派盛世气象,天子奖励耕育,也不禁商贾,又推广使用了新的粮种,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稳定了动荡的江山,无论是朝中士人还是民间贤人,都对天子推崇之极,自然不会说天子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天子如今已有了十位皇子,五皇子与三公主更是极其罕有的龙凤胎。

    自光武帝之后,子嗣繁茂的天子寥寥无几,到了后期,朝中的士人、后宫的外戚更是为了新天子的选定而争论不休,像是现任天子一样子嗣丰茂的,极是稀奇。

    天子子嗣稳定,又不似先帝一样,因为偏爱幼子又疏于政事而不愿意选定、教导继承人。

    若不是天子天资横溢,恐怕大汉的局面就不会似如今一样好了。

    对于大汉的局面,刘辩觉得还是能掌握的,有后世的崇祯、光绪等人做对比,刘辩觉得自己还是的很幸运的。

    更不用说,这个时代有无数的英才。

    到达长安以后,刘辩首先要面对的,是性格严肃端方的陈群对郭嘉的控诉,以及陈群的上司曹cao为郭嘉的说情。

    刘辩:又来了……真是一点都不意外呢。

    郭嘉,字奉孝,如今是大汉公认的军事智谋型人才,和他的好基友戏志才一样,体弱多病但风度俨然、才智出众。

    但是呢,戏志才和郭嘉与他们的好友荀彧不同,两个人在礼法方面都有些不拘小节。

    按照历史的正常轨迹,戏志才和郭嘉都会因为身体状况以及后来三国乱战时代随军征战的压力而英年早逝。

    但是,谁让刘辩是从后世回来的,在后世飘荡了几千年呢?

    适用的养生知识,以及合适的大夫,还有良好的环境——毕竟这辈子戏志才、郭嘉等人不用长年在军中风餐露宿——总算让几个原本在历史上会英年早逝的天才活了下来。

    郭嘉不看重礼仪,虽然才学出众,但是常为性格古板守礼的人不喜。

    这辈子还算好的,刘辩想了一下,上辈子的曹cao可是建议照听、处罚不给,他不是好歹还让郭嘉收敛了一点嘛!

    陈群:陛下,你那个哪里叫处罚了啊!月俸照发、美酒照赐,象征性地减一两坛根本就没什么用啊喂!

    郭嘉:魅力太大怪我咯?

    当然了,因为人家是有真材实料的,就算是再不满的大臣,也不会在才干方面攻讦这些人。

    袁绍、曹cao、孙坚、刘表被敕封为前、后、左、右四将军,这是大汉原本就有的官制,只是不常设,原先的董卓以及黄巾之战里的名将皇甫嵩就任过这职位,像刘辩这样一口气全封完的也是少见。

    与之相对的,则是“大将军”之位的空缺,看这样子,是没人能任大将军了。

    四将军手底下分别统御部分人马,但也有只听命于天子、平日里自由行事的,吕布就是很典型的一个。

    吕布是个很爱打仗的人,毕竟他的勇武、他的万人敌,不通过战事展现出来,谁会看重他这个背景不深的人?

    在吕布的带头作用下,大汉的军方一直秉持着对异族斩尽杀绝、不杀不是大汉人的态度。

    虽然实际上的行动还是要彰显大汉□□上国的气度,有了俘虏就把他们拉到中原之地去修路、挖矿,甚至培养他们做帮手转而攻打胡人,但是口号喊得实在是杀气腾腾。

    刘辩对手下那帮将军疯狂作战捞军功,甚至无师自通准备磨刀霍霍向西域已经彻底无语了。

    出身于东南之地的孙坚、孙策等人则是另辟蹊径,一路往后世称为南亚次大陆的地盘上开去。

    反正他们家一贯是擅长水战的,再加上给了大汉除了北方边邑以外新的扩充方向这个灵感,刘辩也没有阻止他们。

    虽然在他的有生之年,大汉应该不会有拳打罗马、脚踢波斯的那一天了,但是等到后面几任子孙继位的时候,指不定就实现了呢!

    梦想还是要有的嘛!

    更何况,在刘辩大力提倡生育的情况下,以及若是后世的土豆、番薯等被寻到了,大汉人口增长,粮食增产根本不是梦,到时候,现有的土地面积根本不可能满足汉人数量增长速度的需要,那个时候,只要不想内部起火,汉人迟早会去征伐天下的。

    最最重要的是,外面的土地那么多,刘辩又已经决定,九州之地以外的土地,就采取分封制,无论是同姓异姓,凡有军功者,便能得封。

    后面的皇位继承,就用军功或者治理方面的功绩开决定谁是储君。

    就算失败了,也有一块土地称孤道寡。

    元朝一般不被华夏人承认是自己的朝代,但是刘辩还是很喜欢他们分管土地的方式的,中原之外的四大汗国之类的,挺不错的。

    大汉的诸侯、宗室多,但是天下的地方也多,刘辩不用担心没地方分封。

    武将好解决,郭嘉、戏志才、贾诩这种喜欢出谋划策,享受攻城灭国之功的快感的谋士型大臣也好解决,他们封侯都是和武将一样,以其在军事方面做出的贡献来论的。

    但是像诸葛亮、荀彧这种长处是治理朝政的大臣,就不好论了。

    他们是刘辩的左膀右臂,是处理政事的小能手,但是有时候,他们也有挣军功封侯拜相的心。

    有点崩溃的天子:孔明,你就不能好好学学荀文若,老老实实地当你的官制改革以后的户部尚书吗?为什么非要往前线跑!

    你以后肯定会把姜伯约之类的小鲜rou给教坏的!

    要是刘辩把自己的烦恼说给别人听,一定会被唾弃的。

    这算是什么烦恼啊?简直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是放在三国时代,无论哪国,都希望这样的烦恼越多越好有木有!

    要说天子哪点还算有节cao的话,那就是名扬在外的诸多美人,譬如貂蝉、甄宓、大小乔等人,他都没有笑纳,而是尽量地撮合她们和官配在一起,赚足了名声。

    来自平行时空的呐喊:要是我们手下有这么多人才,我们也愿意不纳美人,和手下的人才们推心置腹啊!

    等到天圣四十七年,刘辩驾崩的时候,他已经是远迈先君,堪比高帝、光武的中兴之主了。

    说是中兴之主,但是按照他比照的那两个对象,群臣公认,刘辩也近似于白手起家了。

    为了表明对刘辩的推崇,在天圣年间的扩军、征伐外族、于九州之外封邦建国的诸侯、大臣们,给他上了庙号,是为圣祖,加上他的谥号,刘辩驾崩以后的全称,是为圣祖孝烈皇帝。

    本来嘛,正规的庙号就那么几种,像圣祖这样的庙号,和□□、高祖、世宗、高宗这样传统的、有特别含义的庙号比,就显得有些像谥号了,和后世那样喜欢搞华而不实那一套的皇朝极像,但是谁让刘辩的功绩太大,而大汉传承了四百多年,西汉、东汉的谥号、庙号加起来,传统意义上的好的庙号不就没了吗?

    孝文皇帝,这个谥号给西汉的太宗刘恒了,庙号嘛,祖有功宗有德,按照刘辩的功绩,是能够做“祖”的,然而,好听的庙号,被前头几位“认为”自己功业盛大的天子们给用了,虽然后来废除了,但是给刘辩这么一位再兴大汉的主儿用别人用过的庙号,总有些不太好,于是乎,最后一群人竟定出一个圣祖来。

    原本在议庙号的时候,还另外拟了烈祖、高祖之类的,后来取谥号,就直接取了孝烈皇帝。

    庙号不好取,前头那些天子把什么文、景、昭、宣、明、武之类的谥号全用了,谥号就更不好取了,最后一合计,一群人就选定了原本要加在庙号里的烈字。

    正所谓,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宏济生民曰烈,虽不足全然描述天子功绩,却也能让人看出其中十之二三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