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梳头娘子在线阅读 - 第42节

第42节

    等这里的动静惊动到大人时,街心里被烧毁的花灯,已经足足有十来盏之多了。而,直到被大人们分开,孩子们才开始心疼起自己的花灯来。加上家长们也心疼,纷纷喝骂着“再不给买了”,于是,一时间,坊间响起此起彼伏的哭声。

    那王小妹拉着顺声寻来的王大娘,指着阿愁道:“是她,是她砸了我的灯。”

    那王大娘早看阿愁不顺眼了,立时骂了一句“兔崽子”,上前就要来拧阿愁的耳朵。

    阿愁哪里能叫她拧着,赶紧弯腰躲过她的手。这一幕,恰叫闻讯赶过来的莫娘子看来。莫娘子也赶紧上前一把抓住王大娘的手,皱眉道:“你要做甚?!”

    王大娘怒道:“你要袒护这小贼偷不成?!今儿烧了我闺女的灯,明儿不定就得烧了坊里谁家的房子了!”

    阿愁还没吱声,那被人打出一脸鼻血的二木头就在他阿爷怀里跳脚道:“放你娘的狗屁!你家丫头的灯是怎么烧起来的,我们大家伙儿全都看着呢!跟阿愁再没半点关系。倒是小栓子的灯,才是你家丫头给砸了的。还有那丫头的灯,也是她烧了的,偏她还倒打一耙,跟她那两个瞎眼哥哥诬赖是阿愁烧的……”

    他话还没说完,那些看到王小妹砸灯的孩子们就已经纷纷嚷着“就是就是”,你一句我一句地各自给二木头的话做着旁证。

    四丫的眼珠一转,跑过去拉着孙老的衣袖道:“还不止这样呢。她诬赖人不算,还煽风点火拱着人要来打阿愁,我们自然得拦着了,结果他们连我们也打了。”

    她的话,立时也引得一帮孩子纷纷附和。而另一帮孩子自然不肯相让,那王小妹更是尖声叫道:“是你们先毁了我的灯的。”

    四丫大声道:“哪个毁了你的灯,你倒是找那个人去啊,你无缘无故砸小栓子的灯作甚?!更可恶的是,明明是你撞坏了别人的灯,偏你竟赖到阿愁的身上,这才引起这场乱子的。你敢不认?!”

    虽然其实整件事的开端,是八德巷那孩子先的动手,可经四丫这般提纲挈领地指着几件主要事实,却是叫人一下子就单注意到王小妹那不妥的行为上,而就这么悄悄盖下了最初的事由。

    那孙老原就极护短,何况如今听着还是自己人占理,他立时就沉下脸来,对也同样赶过来的里正徐老爹道:“年节下,孩子打闹失了分寸也是有的,这原不过是件小事。只是,这王家丫头小小年纪就这么搬弄是非,还栽赃陷害,这才惹出这样一场乱子来。这股歪风若是不狠狠刹一刹,只怕以后仁丰里的风气就得这么被带坏了!”

    那里正徐老爹虽是个好脾气的,可也是个要面子的,被孙老充着个上官口吻这般当街教训着,里正心里哪有不恼的。偏孙老占着理,叫他也不好跟孙老计较,便一扭头,瞪着始终缩着脖子躲在王大娘身后的王大郎道:“谁打了谁,谁坏了谁的灯,这会儿也说不清了。但你家二丫头无缘无故砸了小栓子的灯,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至少小栓子的灯,得你家来赔。”

    那王大郎低头拨了拨手指,一脸rou疼地道:“一盏灯,怎么也能打上二两酒了……”

    “你个酒鬼!”里正当即就怒了,“子不教父之过,你闺女养成如今这性情,还不是你上梁不正下梁歪才造成的?!”

    那王大娘一听就蹦了起来,嚷嚷道:“里正大爷,你怎么这么说话呢?!”

    “闭嘴!”受了一肚子窝囊气的徐老爹不客气地喝道,“男人家议事,有你个女人家什么事?!若不是你整天介在坊里各家乱窜,挑三挑四说人闲话,你那闺女能学了你这德性?!”又忽地一抬手,指着莫娘子道:“同样是走家串户的梳头娘子,怎么阿莫就不像你那样?!”

    ——得,却是莫名就给莫娘子拉了一笔仇恨值。

    阿愁看看王家母女二人含恨的眼,再抬头看看莫娘子那无奈的神情,想着两天后行会里的比试,不由就微皱了一皱眉。

    第五十四章·初选

    很快,正月十五就到了。

    一早起,莫娘子还是按约给两家老主顾做了头,然后才领着阿愁去了梳头娘子的行会。

    叫阿愁有些吃惊的是,梳头娘子的行会,竟坐落于府衙后的崇文坊——从这坊间的名字便能知道,这是府学的所在地。坊间的住户,也多是诗书之家。

    阿愁原以为,那属于上九流和中九流的读书人该是不屑于跟下九流的人群打交道的,可便是读书人再怎么清高,也抵不过“为五斗米而折腰”。何况,于这个时代里,书本笔墨都可算得是奢侈品,家里想要供出一个功名来,没有一般二般的财力基本难以为续。因此,坊间的住户其实都悄悄兼营着出租生意的。

    不过,和仁丰里同样靠出租为生的周娘子不同,这些读书人都不屑于把自家产业租给什么不知根底的租户,倒是那沾着半官方色彩的行会高会,听起来就颇为“高端大气上档次”。加上城里的这些机构也都愿意沾着点文化气息,于是两方一拍即合,以至于城里大半的行会商会都选了在这个坊间租建会馆。

    崇文坊位于城南——就是说,她们师徒得穿过那车水马龙的西凤大街——偏莫娘子似乎对街上横行的四蹄怪兽有着种难以克制的心理阴影,所以这一回,她并没有带着阿愁打从坊间穿过去,而是领着她从位于仁丰里和福康坊中间的揽月桥下到七里河边上,沿着七里河一路向南。

    许是因为大唐已立世百年,以至于建国初期一些死板的制度,到如今基本都已经形同虚设。不仅临着大街的坊墙破了不许开店的规矩,那临河的坊墙更是干脆没了踪影。阿愁跟着莫娘子下到七里河边时,就只见河两岸都是依着河道而建的过街骑楼。一楼是供行人来往的廊道;二楼则是住家或者酒店雅间——那眼熟的建筑样式,差点叫阿愁以为她又重新穿回后世,来到了著名的周庄。

    见阿愁又跟个没见识的土包子一样看呆了眼,莫娘子不由就无奈地摇了摇头,伸手抓住阿愁的手腕,道:“莫要呆看。”

    阿愁虽点着头,却到底没能管住自己的眼,好奇地张望着两岸的街景。

    这般一看,便叫阿愁发现,虽然沿岸两边也有其他店铺,不过似乎八成以上的店铺都是做酒楼菜馆生意的。因看不到自己这边二楼上的“风景”,阿愁便向着河岸对面看过去。便只见,对岸那些酒楼菜馆的二楼,似乎都被建成了临水的雅间。因这会儿正是早茶时间,那些雅室里大半都已经坐满了客人。

    除此之外,于阿愁身旁那看着都不足五十米宽的河道里,还泊着许多装饰风格各异的花船。从花船上那些贴着店招的灯笼上可以看出,这些花船应该也是属那些菜馆酒楼所有。阿愁那般仔细一观察,才发现,原来这些泊在店家门前的船只,竟是另一种形式的“包厢”。每个这样的“包厢”里,都有几个姿色颇丰的年轻女子做着侍女,于店堂和花船间来往穿梭着。

    这情形,忽地就叫阿愁想起乔娘子的职业来。若乔娘子也是这花船上的卖酒娘,她多少便有些能够理解,为什么楼里的大人们都不跟孩子们提及乔娘子的行当了。毕竟,这个行当多少沾着点以色侍人的味道,算不得是个高尚的职业呢……

    过了连贯西凤大街的栖凤桥,再沿着河势往东拐过一个坊区,便到了崇文坊。

    立时,阿愁就注意到,于崇文坊沿岸所建的茶楼酒馆,却是显然比之前她所路过的那些酒楼要高出一个档次的。店里少了许多喧哗吵闹,而多了些幽静的丝竹弹唱——等她对广陵城里的情况更加了解一些,她才知道,她们刚才路过的地段是商贾云集之地。那些聚在茶楼酒馆里吃着早茶的客人们也多是商人身份。这些人聚在一处,却并不是为了什么口腹之欲,不过是借由这个机会彼此之间洽谈生意、了解行情罢了。

    至于紧临着府衙和府学的崇文坊,其目标客户群自是不同于那些下九流的商贾们。这里云集的,都是些文人雅士。这些人出门会友请吃早茶,虽然就其本质来说,其实跟那些商贾也没什么区别——不过都是沟通联络感情,外带了解朝堂动向、政策行情等等——可人家则更讲究个“外包装”,更愿意以闲情雅意掩盖着其下的功利。

    听着楼上和对岸传来的隐隐丝竹之声,阿愁于心里默默吐槽时,忽然就发现,崇文坊对岸的那些酒楼菜馆,于二楼窗口外所挂的灯笼,看着似乎哪里跟之前坊区那些酒楼上所挂着的灯笼略有不同。

    那般仔细一看,阿愁才发现,之前路过的那些酒楼二楼上所挂的灯笼,上面写的都是店家的店招,而这边于屋檐下挂着的一排大红灯笼上,却是每个灯笼上写的字都各不相同。再仔细一看,阿愁才认出,那些灯笼上写着的,都是如“春满楼”、“小春红”、“玉堂春”等等看着叫人浮想联翩的花名。

    就在她读着那些灯笼上的花名时,莫娘子注意到了她看向那边的眼,却是狠一拧眉,用力一拉她的手,低喝道:“莫要乱看!”

    阿愁眨了眨眼,有些明知故问道:“那是哪个坊?”

    莫娘子的眉又狠皱了一下,显然原不想回答的,可想想便是她不说,将来阿愁也得知道,便到底答道:“永乐坊。”

    ——永乐坊,又名章台路。不仅是教坊所在地,也是城里有名的风月之地。坊间住户基本都落籍于乐户、伎户,还有……那娼门。

    虽然如今阿愁已经知道,“伎”和“妓”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职业,可显然,便是在下九流的莫娘子眼里,这两种职业仍是下九流中的下九流,是连叫她提一提都觉得失了身份的存在。

    阿愁不禁默了默,然后又扭头看向那一片隐约飘荡着丝竹之声的坊区。

    果儿,大概就在那里吧。她想。

    自被莫娘子领回家后,阿愁心里就一直记挂着往日的那些小伙伴。只是,她也知道,于眼下的她来说,她还没那个能力去找她的那些朋友。且不说吉祥和胖丫两个去向不明,只果儿一个,单看莫娘子对章台的态度,就能知道,莫娘子是再不可能放她去找果儿的。

    阿愁默默叹了口气,往那楼宇层叠的永乐坊里又张望了一眼,这才在莫娘子皱起的眉头下,调转回视线。

    然后,阿愁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代表着堕落浪荡的章台之地,居然跟代表着道德文章的府学毗邻而居!

    此时的阿愁还不知道,这并不是广陵城里独有的现象,而是整个大唐都是如此。至于原因,以李穆后来的解释说,就是这两个机构都是“教化人心之所”,自然该毗邻而居……

    此乃后话。

    且说阿愁跟着莫娘子于河边的一条小巷里拐进崇文坊。没走多远,便只见前方是一片肃整的青砖墙。那墙的中间,一个砖雕门廊下挂着一块匾,匾上写着“锦奁会馆”四个大字——这,便是梳头娘子们的会馆了。

    进门前,阿愁抬头间,才发现,那匾上的落款竟是宜嘉夫人。

    宜嘉夫人的一笔字,写得如金钩铁划一般。若说字如其人的话,那能写出这样一笔字的宜嘉夫人,应该是个心性极为坚韧之人吧。

    ——是呢,身为女户的她,不仅独自于这男尊女卑的世界里立稳了脚跟,还组建了一个女户们互助的“玉栉社”,为其他女户们提供庇护……

    这般想着,阿愁不禁对那位仅有一面之缘的宜嘉夫人更添了几分敬仰之心。

    进了会馆大门,绕过照壁,前方是一片敞亮的庭院。因今儿天气很好,那些早一步到了的梳头娘子们都不愿意进那阴冷的大厅里,便都于冬日的暖阳下三三两两聚在一处闲聊着。见莫娘子进来,那些娘子们纷纷过来跟莫娘子打着招呼。

    于是阿愁便发现,几乎所有的人,她好像都曾在年前玉栉社的团拜会上见过。这不禁叫她怀疑着,是不是所有的梳头娘子都是女户,都加入了宜嘉夫的玉栉社……

    虽然莫娘子不怎么擅长交际,不过胜在她性情忠厚,待人诚恳,所以于梳头娘子间也颇有人缘。这会儿那些梳头娘子们身边也都各自带着弟子晚辈的,众人一一见礼毕,那话题自然也就落到今儿的比试上。

    有人说:“听说今儿的题目是宜嘉夫人定的。”

    便有人问道:“那今儿宜嘉夫人也要过来吗?”

    “怎么可能!”又有人道:“夫人哪有那个闲功夫。且题目也不是夫人定的,我听说,今儿只是初选,先由行首和行副们出题,打她们这些小辈们中间挑出一批聪明伶俐的。明儿送到那府里,还得由夫人跟前那两位姑姑再选一遍。选出来的,最后才会送到夫人跟前,由夫人定夺去留呢。”

    “哎呦,”有人叹道,“这就得三选了。”

    “可不,”那人答道,“那可是宫里流出来的秘技,哪能那么轻易就叫人学了去……”

    众人正议论着,就只见旁边的一道圆门内传出一阵说笑声。阿愁扭头看去,便只见那行会行首岳娘子等人,从后面的花厅里出来了。

    岳娘子的身后,除了行会里的那些长老行副们,还有一些早到的梳头娘子们。那林娘子母女也在其中。因林娘子正跟别人说着话,她并没有看到阿愁师徒,倒是无精打采听着她阿娘跟人聊天的林巧儿,一眼就看到了阿愁。她那漂亮的大眼睛蓦地一亮,立时冲着阿愁腼腆一笑,抬头扯了扯她阿娘的衣摆。

    林娘子顺着她的眼看过去,这才看到莫娘子,便笑着跟众人招呼一声,迎着莫娘子过去,问道:“什么时候到的?”

    莫娘子笑道:“刚到。”

    二人寒暄间,打照壁外又进来了一批人。背对着照壁的阿愁还没回头,就已经听到了王大娘那故作爽朗的说笑声。扭头看去时,就只见王大娘已经挤到了行首岳娘子的面前,正招呼着她的女儿和徒弟过来给岳娘子问安。

    那王小妹显然是精心打扮过的,头上梳着个油光水滑的双螺髻,发根处压着两朵颤巍巍的大红绒花,身上一件簇新的大红绣五彩番花的大袄,下面是一条葱心绿的棉裙子。

    那红配绿的强烈视觉冲击,不由就叫阿愁眨巴了一下眼。不过,她也早就发现了,这个时代的人们和后世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这于后世来说简直如同灾难现场一般的强烈配色,于这个时代里却是颇有市场。

    和精心打扮过的王小妹迥然不同的是,王大娘那个总不肯拿眼看人的徒弟,身上只一件半旧的蓝布袄,下面一条深蓝色的粗布裙子。

    这一身虽然看着简陋,阿愁却觉得,她看上去要远比那“金碧辉煌”的王小妹顺眼多了。

    那边,王小妹二人给岳娘子见礼毕,便有人笑话着王大娘道:“你怎么把两个小辈都给带来了?是打算让她们两个都参选吗?”

    “是啊,”王大娘倒也不瞒人,哈哈笑道:“一个是选,两个也一样是选,社里又没说只让一家出一个。万一我家就有那个好福气,叫她俩都选上了呢?便没有都选上,能中一个,那也是阿弥陀佛,佛祖保佑的好事呢。”

    她这话,逗得那边众人纷纷笑话着她的贪心。王大娘也不以为意,便借着这个话题,跟众人一阵插科打诨。

    王大娘那豪爽大方的模样,不由就叫阿愁抬头看了看她那沉默寡言的师傅。不得不说,虽然王大娘的人品有待商榷,她的交际手腕,可明显要比她这木讷的师傅强了太多。

    这般想着时,阿愁忽地一愣。她蓦然想起一件事——上灯那天,跟在王大娘身后的那个男人,听里正的话音,那人该是王大娘的丈夫了。而因王大娘之前曾参加过玉栉社的团拜会,叫阿愁下意识里就当她也是个女户了。直到这会儿她才忽然想起来,之前王大娘就曾跟莫娘子夸耀过她儿女双全的……就是说,便是她没有丈夫,只冲着她有个儿子,显然也是不合那立女户的条件,可偏她竟也是玉栉社的社员之一……

    阿愁看看四周的梳头娘子们,然后忽然就忆起,林巧儿可从来没说过她家里没个父亲和兄长……偏林娘子也是玉栉社社员之一,且还是引着莫娘子入社的社员……

    她那里疑惑不解时,和莫娘子站在一处的林娘子则从王大娘的身上收回眼,撇着嘴对莫娘子道:“她倒是想得美,可就她家那两个的资质,也得叫人看上不是。”

    莫娘子不爱说人是非,只抿唇而笑。

    和她们站在一处的另一个梳头娘子则接话笑道:“她那主意也没个错。便是凭着资质不能叫她家那两个都闯到最后一关,只要过了今儿这一关,她家两个里头有一个被送去夫人府上,于她都是‘稳坐钓鱼台’的好事。”

    顿了一顿,许见周围众人都不曾听明白她那话下的讥嘲之意,那人闷笑着又道:“哪怕她家两个最后都被刷下去,只要进过那府门,我敢肯定,回头城里就得传开了,说她家的手艺是传自宫里的绝学。”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不由都是一阵闷笑。

    莫娘子道:“不知道今儿到底有多少人参选?”

    林娘子笑道:“这个我倒是知道的。才刚行首跟我说,如今城里所有梳头娘子名下够格入选的弟子,一共有两百多个。行会里打算从中挑出二十个送过去。至于最后得夫人青眼的能有几个,这就没个定数了。”

    “啊,”之前那娘子叹着气道:“就是说,十个里面才有一个能过初选。那我家那丫头可悬了。”又看着林巧儿笑道:“我看你家丫头肯定没问题。年前玉栉社的团拜会上,连王府的小郎都挑中你家丫头去陪着说话呢。”

    林娘子脸上闪过一阵自得,嘴里却自谦道:“又不是只有我家丫头一个。阿莫家的阿愁不也一样被挑去了。”

    那娘子看着阿愁动了动唇角,显然想说,这就是个陪衬,不过到底没说出这样失礼的话来。

    这里众人说着闲话时,那边岳娘子数了数人头,见人都到得差不多了,便于廊下站了,拍着巴掌道:“夫人愿意不吝赐教,这是我们大家的福气,我们却不好那么没脸没皮的什么人都往夫人跟前送。所以今儿我们得在这些孩子里挑出二十个人来。不过,我有丑话得说在前头。那被挑中了的,一个个也不要自满,后头还有两关呢。没被挑中的,一个个也不要被人挑拨着来我跟前闹,更别妄图给我们头上盖个‘营私舞弊’的帽子。不中选自有不中选的理由,我给你们留着脸面不当众点出来罢了,若有人不想要这脸面,我也不怕人说我新年头里就不给人留情面。”

    岳娘子这话,不由就叫底下的梳头娘子们一阵静默。有属岳娘子那一帮的,纷纷附和道:“各家凭着各家的本事,愿赌服输罢了。”

    似乎刚才说着王大娘怪话的那个,是不属于岳娘子这一派的,只悄声怪笑道:“装得倒公正,就跟年节间,她家里没白收那么多的礼一样。”

    莫娘子的眉不由就微皱了一下,低头和阿愁对了个眼。

    阿愁也抬头看向莫娘子——果然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呢。

    听不到阿愁心声的莫娘子,只当她也一样是担心这比赛失了公允才这么看着自己的,便将手按在阿愁肩上,轻声道:“尽人事听天命,你尽力就好。”

    阿愁点了点头,转开眼去时,心头则是一阵感慨。

    这句话,前世时的秋阳可没少听过。秋阳奶奶说过,秦川也说过。可事实上,每次成绩单下来,不管她的成绩是否有提升,于秋阳奶奶看来,只要她的成绩还没赶过年年高挂榜首的秦川,那便是她还没做好。而她没做好的原因,从来不是她笨,而是因为她不够尽力。至于那看她被奶奶骂得可怜,总悄悄于人后辅导着她功课的秦川,则十分欠揍地表示,她已经够尽力了,之所以比不上他,是因为她天生智商就不如他……不管是信奉着挫折教育的秋阳奶奶,还是自以为安慰到她的秦川,大概都没有想到,他俩这一扬一抑的结果,不仅没有叫秋阳从此发奋图强,反而叫她因着二人的双重否定而变得愈加地自暴自弃——反正不管她怎么努力都是这样的结果,还不如就这么得过且过了……

    “别担心,”忽然,林巧儿轻轻握了握阿愁的手,凑到她耳旁小声道,“便是看在王府两位小郎君的面子上,你我也能过初选。”

    阿愁诧异回头,就只见林巧儿红着一张小脸,轻声道:“这是才刚岳大娘跟我娘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