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替嫁宠妃(替嫁后夫君篡位了)在线阅读 - 第122节

第122节

    以至这两日, 每尝瞧见他那修长的手指捻了茶杯,觑着她含笑轻啜时, 心里都能漏跳半拍。

    不过床帏贪欢固然诱人,谢珽还不至于废弛正事。

    尤其是关乎谢砺的。

    助朝廷平乱的事捷报频传,昨日夜晚, 又有一封密报飞速送来。

    据莫俦所言,徐元杰的事在岭南军中传开后, 朝廷横征暴敛、库中空虚的底细亦传得沸沸扬扬。岭南原就没什么战事, 这些年借着徐元杰从京城挖去的巨额资财, 养得兵马十分强盛, 军将们瞧见禁军半死不活的破烂样, 愈发跃跃欲试, 士气推得十分高涨。

    前番黄袍之事后魏津已骑虎难下, 如今群情涌动,岭南地界又接连有祥瑞之兆,他已“顺应民意”, 自立称帝。

    直言帝王失德,致使百姓流离苦不堪言,魏氏上乘天意,将取而代之。

    彼时,朝廷的钦差刚到岭南。

    ——是吉甫得知徐元杰的底细后震怒异常,又觉得平乱之事捷报频传,朝廷有了底气,派人兴师问罪去了。

    魏津瞧他自送人头,径直扣下钦差。

    而后挥兵北上,欲夺京城。

    这战火一旦烧起来,原就摇摇欲坠的皇权就更撑不了几天了。

    谢珽才刚将吉甫的走狗清理干净,趁着人手都在,一面与谢砺长谈,从他嘴里深挖罪行,一面又严审徐守亮,将谢砺在魏州内外和河东的布置摸了个清楚。随后,该调换的调换,该撤职的撤职,潜藏的隐患泰半都被扫除,谢砺那点势力,也摧枯拉朽般迅速倾塌。

    到末尾,诸事皆定,只剩些难啃的细枝末节。

    譬如给谢砺和诚王牵线的富商。

    据徐守亮招供,此人名叫陈半千,家资极为丰厚,似乎是诚王的人,当初便是他以行商为名来到魏州,劝说谢砺与诚王联手。乃至与谢砺交情甚好的裴缇,都曾与他有过点生意往来。不过事成之后,此人销声匿迹,几乎没在魏州露面,只派随从与徐守亮联络。

    那随从也神出鬼没,从不踏入河东。

    但他们的消息仍旧灵通,哪怕探不到详细,对魏州的大致情形却似颇为清楚。

    这样的人,显然藏之极深。

    谢珽总不能生挖硬拽,只让人画了相貌,暗中留意。

    而后,押了谢砺夫妇北上,顺道亲自巡查。

    启程那日,阿嫣与武氏送他出府。

    九月里天气渐寒,府门前的两棵老银杏在秋日里染了澄澈的黄,疾风过处,摇落满地金叶。

    谢珽仗剑纵马,英姿飒然。

    马蹄哒哒离开时,载了谢砺夫妇的那辆马车也渐渐远去,婆媳俩直站到巷口处都空荡了,才回身入府。

    这一去,少说也得两月时光。

    因魏津称帝自立,外面局势骤乱,谢珽此次北上时仍留了谢巍在府里镇着,免得有了急事,婆媳俩应付不来。谢巍知道轻重,一改往日回了家就游山玩水、寻仙访道的姿态,只将这份托付当成军令,每日去长史府一趟,与贾恂一道,理顺郑元语和谢砺撤职后的军政诸事。

    阿嫣也甚少外出。

    一则,谢砺虽被拔除,旧部也都归心了,外头未必没有漏网之鱼。如今谢珽不在,若出城后碰见麻烦,实在是添乱。这种时候,长史府里打着十二分的小心,她身为王妃自然更得谨慎。

    二则是因老太妃又病倒了。

    自打出了郑吟秋的事,老太妃遭了极大的打击,原先矍铄要强的精神塌去大半,萎靡了许多。先前时气还算暖和,加之秦念月贴心陪伴,她每日懒得动弹,在屋里说说笑笑的倒也撑得住。

    谁料还没恢复,又出了谢砺的事。

    阿嫣和武氏已极力和缓,让她慢慢儿知晓内情,不至于一下子拿噩耗将她砸晕。但事情明摆在那里,纸也包不住火,谢砺和高氏受罚远去,缘故总得分说明白,断没有让阿嫣为此欺上瞒下的道理。

    老太妃陆陆续续得知实情,又少了高氏的奉承讨好,一日比一日沉默,心事随之渐重。

    待秋末天气渐寒,就露出病根来了。

    先是染风寒,后又勾起旧病,郎中费尽了心思调理,却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缠绵病榻总不见好。

    阿嫣婆媳遍请名医,却收效甚微。

    末了,也只能尽力而为。

    相较之下,春波苑里倒是很安稳。

    田嬷嬷原就办事老道,出了书案□□的事情后,办事愈发细致尽心,将满院仆妇丫鬟都管得服帖妥当。阿嫣无需在这些事上费心,从婆母手里徐徐接过庶务后,便将心思多用在中馈之事。

    闲暇时,则捏着泥塑,抬笔摹画,或是拨弄箜篌,将些身边的琐事拿家书递给谢珽。

    谢珽每信必回,还在信封里夹了漂亮鹰羽。

    当中又请曾郎中来了两次。

    没了藏在暗处侵肌蚀骨的毒丸,她极乖巧的每日喝药,半碗都没落下过,药效自然也极好。非但月事里不再难受虚弱,平素瞧着也神采奕奕的起来,盈盈身段走在廊庑之间,确乎是个行将十七岁的大姑娘了。

    曾郎中犹不放心,换了个药方,让她再每日两碗的养上一阵。

    阿嫣为之发愁。

    好在身体调养过来之后,用的药也不似先前那么重了,药汤前后吃蜜含糖,倒也不算太难熬。

    如是秋尽冬深,转眼入了十一月。

    南边的近况一日日送到王府,据说魏津韬光养晦十几年,手底下颇养了批强兵干将,这一路所向披靡,竟也颇有直逼京城的架势。隔壁的梁勋蠢蠢欲动,谢珽则将边关整个巡查了一遍,又让人递消息回来,说不日启程,行将归来。

    阿嫣闻之甚喜。

    这日早起,往照月堂走了一趟,回来后便换了盛装,去给裴老夫人贺寿。

    ……

    裴家在魏州也是极有名望的。

    老将军战死沙场,一生英豪,裴缇虽脾气高傲些,早先跟谢砺走得很近,对谢珽偶有不服之心。但碰到军中正事,他也没含糊过。

    先前代为巡边,如今应命去了陇右,办事也颇利落可靠。

    这般人家,阿嫣自须去撑场面。

    薄妆华衣,香车辘辘。

    阿嫣到裴家的时候,里头已是宾客云集。

    裴夫人亲自到门口相迎,笑得恭敬而热情,“殿下能亲自过来,着实是裴家之幸。家母年事已高,腿脚不甚便利,特命我来迎候。失礼之处,还望殿下见谅。”

    “夫人客气。”

    阿嫣笑容浅淡,随她入府。

    途中或有遇见认识的女眷贵妇,皆驻足朝她恭敬行礼,真心实意的笑脸相迎,不敢有半分疏忽怠慢。

    这倒能归功于郑吟秋。

    先前阿嫣初嫁,因着替嫁的事,没少被人在背后诟病,直到后面去了演武场和亲蚕礼,那些议论才悄然停止。但也仅此而已,毕竟这些事都是武氏一力促成,旁人总不敢来撄阿嫣的锋芒,暗地里却仍存了看戏的心思,不知这王妃能否站稳脚跟。

    ——毕竟,谢珽的冷硬有目共睹,让他心甘情愿的接受朝廷强赐的婚事,明眼人都知道极难。

    直到今年中秋。

    谢珽虽未将郑家恶行公诸于寻常百姓,高门贵户之中,这事却是瞒不过的。

    郑家原就是名门望族,自打出了老太妃,在魏州的声望几乎仅逊于王府。郑吟秋素来以魏州众贵女之首自诩,郑老夫人又跟老太妃交情极密,到哪儿都是被奉为贵客的。

    祖孙俩忽然销声匿迹,旁人焉能不疑?

    很快,背后隐情就悄然传开了。

    众人这才知道,郑吟秋为谋王妃之位,竟在王府兴风作浪、投毒谋害王妃楚氏,事情败露后已被处置。

    最骇人的就是这个处置。

    老夫人害了人命,关入内狱,郑吟秋则流于千里之外,再遭绞刑。莫说尸身回乡安葬,便是死在哪里都没人知道。那是真的死无葬身之地!

    足见谢珽之怒。

    旁人闻知,哪还敢有半分不敬之心?

    如今太妃武氏退居后宅,王府中馈都慢慢交到了阿嫣手里,这王妃之位货真价实,谁敢造次?且阿嫣性情沉静,和善可亲,众女眷都是知道的,如今聚在一堂,自是恭敬而融洽。

    裴老夫人金氏端坐厅中,见着阿嫣亲自来道贺,连忙起身见礼。

    两处寒暄,言笑晏晏。

    裴家的仆妇便在此时走了进来,凑在金氏耳边,低声道:“老夫人,外头有人说想拜见您,被门房拦住了。他不死心,非要求见,门房通禀后,他给了奴婢这个。”说着话,将一封拜帖双手呈上。

    金氏接了,见外头并无落款,心中暗自诧异,状若无事的翻开里头一瞧,顿时眸色微变。

    因上头并无姓名,唯有个徽记。

    那徽记原本不算特别,只因当初有过生意来往,看得次数多了,才留些印象。

    但此刻,这徽记骤然出现在面前,却让人心头骤跳。

    周遭宾客仍旧喧笑。

    金氏半分都没敢往脸上表露,只随手将拜帖阖起来递回去,淡声道:“不值当什么。今日宾客众多,忙得很,让他改日再来吧,又不是什么大事。”话是这样说的,将拜帖放回仆妇掌心时,却微不可察地拿尾指的指甲刮过虎口。

    老人家年事虽高,身子却还硬朗。

    这一下瞧着十分随意,却愣是在仆妇虎口刮出个红印子。

    仆妇微诧,抬眸悄然看她。

    两处目光相撞,仆妇领会了意思,忙笑盈盈的应着。出厅之后,却没敢去门房回绝,只在厅后僻静处忐忑等待。

    里头金氏仍笑着招呼。

    直到半盏茶后,才向阿嫣告了罪,以更衣为名离厅而去。

    主仆俩在僻静处相遇,金氏面露焦色,“来的那人长什么模样?是先前跟你主君做生意那个姓陈的商人吗?”

    “奴婢瞧着不像。”

    “是何容貌?”

    仆妇忙将那男子的身量说说清楚,又道:“他身边还带着个美妾,瞧着娇娇弱弱的。给门房通禀的名字叫崔用,说是主君的故交,老夫人认识的。门房怕真有此事,才让奴婢跑了这一趟。他还叮嘱奴婢,说有要事禀报,请老夫人务必拨冗见他一面。”

    崔用这个名字,金氏自然没听说过。

    但那徽记在这节骨眼出来,着实令她心惊rou跳。

    金氏嫁进裴家后,半生尊荣,送走了战死的夫君,瞧着儿子一步步领兵征战居于高位,性情里也有几分果毅。

    稍作思量,她便吩咐道:“请他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