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女教授古代青云路在线阅读 - 第138节

第138节

    “正是初春时节,好!”郑青鸾剥了栗子皮,把果rou塞到萧云峰嘴里。春天的新娘,一定美美哒!

    萧云峰嚼吧嚼吧把栗子咽了,其实他不爱吃这些零嘴,全都是想着她进宫,特意让人送上来的。“你说好,那就好。定下来,我好把旨意传下去。”

    郑青鸾低声道,“别太繁琐才好!”

    “那不成!从乾清门迎进宫的皇后,怎能不郑重!”萧云峰特别坚持。

    繁琐跟郑重不是一回事好吧!

    跟这人说不通!郑青鸾点点头,反正一辈子就一次,她忍了!

    “礼服你不用cao心,我早就让人准备了!”萧云峰小声道。打从存了要上位的心思,他就想着能等到那一天娶亲才好。所以准备的礼服在那时候来说,是有些逾制的。

    “你胆子真大!现在若是敢明目张胆拿出来,人家还不得有什么想法呢!”郑青鸾瞪眼。一件礼服,得几十个绣娘几年才能完成呢。

    “安心吧!”萧云峰不打算委屈她,“这些事自有我cao心。你只要美美的就成。”

    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赚钱养家。

    这话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郑青鸾小声嘀咕,不想却叫萧云峰听了个正着。也不知道戳到了他哪个萌点,竟然大大的取悦了他。郑青鸾暗自反省,或许太过强势也让对方有压力吧。看来以后还是柔和些更好。

    想要柔和一下的郑青鸾还没等实施她的温柔战略,一件突如其来的大事彻底打乱的她的原定部署,在强悍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北边三个州府出现了雪灾!

    雪灾不可怕!哪一年能没点自然灾害呢!

    要紧的是,这事竟然没人禀报上来!皇上和满朝大臣都没蒙在鼓里。

    若不是商行的信息渠道还算畅通,只怕至今京里都不知道消息!等知道消息的时候,雪化了,灾情的大小说不清了!

    也许地方官员考虑到新帝登基,不敢把这事往上禀报。毕竟人都是迷信的,往往把天灾跟德政联系在一起。

    但不管如何,这样的行为却是不值得提倡的。甚至该好好的整顿才成!

    事算不上大事,但这里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却不能等闲视之!

    圣听闭塞!满朝都在大唱赞歌!好似天下永远太平。

    这怎能不让人忧心。

    “积弊难返啊!”萧云峰愁得吃不下饭。整顿吏治,肃清朝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解决的事。

    “如今咱们手里缺的就是有锐气的文臣。想要朝堂气氛清明,非换一批人不行。可问题是,到哪找这样一批人去。”郑青鸾把小米粥递过去,“天大的事,也要吃饭!边吃边说。”

    萧云峰苦笑着道,“这皇位果然不是一般人能坐的。累死累活,也换不来个承平天下!”

    “别急!慢慢来!”她劝着,夹了个小花卷递过去,能踏踏实实的吃饭就好。

    “你去国子监讲学,怎么样!”萧云峰夹了花卷又放下,突然问了郑青鸾一句。

    “我何德何能,怎么能去给人家讲学。这不是瞎闹吗”郑青鸾皱眉道。

    “非也!你在格物上的才能,许多大家都自愧佛如。而你在秋闱的试卷答案,也传扬了出去。在这方面,能胜过你的不多。不用妄自菲薄。”萧云峰似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心情也飞扬了起来。

    郑青鸾一看他的样子,就知道他的目的绝对不会这么单纯。她思忖道,“你想让我去当相马的伯乐。”

    萧云峰点头,“官场中再难看到身有热血之人。想要改变朝堂的风气,就得从这些莘莘学子入手。”

    这话很有道理!虽然见效慢,但也是唯一的途径。只要在科举中把需要的人选□□,提携一二,就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郑青鸾还真没有拒绝的理由。

    “我先应下来!但具体去讲些什么我还得再斟酌。”郑青鸾道。

    回到家,郑青鸾就把自己关在了书房里。写写画画,连吃饭都顾不上。

    萧云峰第二天就给国子监递了消息,之后就撒手不管,忙着赈灾去了。

    所以郑青鸾听到萧二禀报说国子监祭酒前来拜见的时候,脑子还懵了懵,第一个念头就是难道三郎五郎在国子监惹祸了。可是这样的话不是该拜见家长大人吗。

    直到见到这位方正的,板着脸的李大人,用不急不缓的语调平铺直叙的询问讲学的具体时间和安排,她才反应过来。

    看着李大人连胡子都带着刚性,就知道人家这是不欢迎的意思。

    但是遇到这样的人,郑青鸾也抓瞎。整个一油盐不进啊!她也干巴巴的道,“具体的情况,安排好之后,会着人上门告知。”

    人家李大人听完,当即告辞。连个客套都没有。

    好久没人给她这么撩脸子了!这种感觉还挺新奇。

    可是该讲什么,她还真是犯了难。

    不管这些国子监的博士们是怎样的态度,至少学子们是兴奋的,热烈的。原因嘛,不外乎那么几种。首先,她是女子!还是个长得不错的年轻女子。第二,她的传奇事迹不少,很多人都抱着好奇的心态。第三,她的身上贴着皇上的标签,能得到她的认可,不啻为一条进身的捷径。

    所以,不少人都忙着整理自己的文稿诗稿,或是抓紧时间做出两篇好文章来。期望得到郑青鸾的另眼相看。

    三郎和五郎在学里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吓了一跳,面对上前询问的同窗,只能呵呵应付。因为他们也不知情啊。

    两人也是国子监的新贵,不过他们低调惯了,又从不仗势欺人,名声还不错。对于想通过他们把文章呈递给郑青鸾的人,也是耐心周旋,从不主动得罪人。这会子说自己事先不知情,倒真没什么人怀疑。

    这李大人回家却气的吃不下饭,“简直胡闹!”

    国子监是什么地方!怎能让你女子讲学!别说讲学,就是走走逛逛也是不成的!

    再说了,能被称为‘国子’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周礼·地官·师氏》中说:“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是如此解释的,“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中也记载,“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即便后来改制,招收寒门子弟。那也都是出类拔萃之人。

    这些人无一不是将来朝廷的栋梁,怎能沦为女子的学生!

    荒天下之大谬也!

    ☆、第237章 别看生面

    第二百三十六章别开生面

    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蔚为壮光。历经数个王朝翻新扩建,如今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占地面积为2万7千多平米。

    国子监大门名集贤门。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名太掌门,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

    牌坊正背两面刻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北为主体建筑。

    郑青鸾在国子监街就下了马车,坚持步行。不仅是为了近距离的看看这个代表着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更是为了表达向学重教的态度。

    门口,只有国子监祭酒李大人带着几位先生等着,如果忽略掉他们脸上的不以为然,或许可以理解为这是对她的欢迎仪式。

    萧二皱了眉头,百一的脸瞬间就拉了下来,百二想要窜过去理论。

    郑青鸾瞥了三人一眼,三人这才收敛了起来。看来这些在身边的人也该敲打敲打了。容不得别人有半分违逆,可是十分危险的。

    双方相互见了礼。

    李大人的眉头微微一皱,“我等等候多时,女公子请!”

    这是埋怨自己到的晚了。这么不问缘由的批评,让郑青鸾心里一晒,对这个人有了初步的评价。或许一板一眼的性格,放在礼部,比放在国子监合适。年轻人的锐气在这位大人的压制下,只怕迟早会被磨平的。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而郑青鸾却认为这是锐意进取,是具有创造力的表现。这种思想认识上的不一致,很难共融。想要达成一致,需要不停的磨合,但郑青鸾已经没有这个时间了。

    瞬间在心里有了这样一个念头,郑青鸾就不愿意与他多费口舌。“前面带路!”

    这样的语气让李大人又皱了皱眉。还是旁边的人小声解释,“女公子在国子监街就下马,一路步行而来。”他的面色这才好点。这条街好几里路,来晚点也情有可原。

    他这个样子,连萧二都忍不住想掀桌!

    认真说起来,郑青鸾并没有晚到。而是他们迎接的早了。当然了,官场有这样的规矩,为了表示对上级的重视和欢迎,要尽量早一点去迎接。有些甚至在半路上迎接,甚至在对方的家门口迎接,以表示重视之意。对于这样的规矩,郑青鸾也无法褒贬他的对错,但从现代的时间观念上来说,这就造成了相当大的浪费。

    一路无话,直到看到礼堂里上下三层,坐的满满当当的学生时,郑青鸾突然决定,今儿就还真不能按部就班来。

    她宽袍广袖,衣衫一水的黑底红纹,头发束在头顶,显得气质翩然,雌雄莫辨。

    上辈子站惯了讲台,如今又站在这里,哪有会有什么不适应之感,只觉得时光彷佛回朔一般。

    这样的气场让下面静了一静,李大人也诧异的挑挑眉,看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

    “各位好!想必大家都知道我是谁,在这里,我就不废话了。“郑青鸾甩了甩袖子,并没有坐下,而是保持站立的姿势。不是她不想坐,而是上辈子的习惯问题,你见过哪个老师是坐着讲课的,当然了,特殊情况除外。

    “说是讲学,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合适的。在座的各位中有不少是我的同年,甚至我的兄长也在其中。所以自问,还真没有给各位讲学的资格。那么,我今天来这里是干什么呢。现在我告诉大家,我今天来,是要跟大家聚在一起,开一个‘问答会’。”

    “有人就要问了,何为‘问答会’。”

    “顾名思义,就是你们问,我答。或者是我问,你们答。”

    郑青鸾微微一笑,“优异者,将有机会将自己在某一问题上的看法意见,整理成条陈,呈给皇上御览。如果被采纳,可以直接授予官职。若是功名只是秀才举人,并不会剥夺各位继续参加科举的资格。就是说,你们可以一边做官,一边考取功名。”功名越高,晋升之路越宽广啊。下面的学生‘哄’一下就议论开了。对于这些学子来说,这当然是再好没有的事,有些人一辈子止步在举人,徒呼奈何。如今有这样的机会,怎能不让人兴奋。

    虽然这种现象在现代很常见,边工作边考研的年轻人很多。但放在现在,还是很大胆的创新。

    李大人气的面色铁青,这不是胡闹吗!

    郑青鸾才不管这么多,她等着众人安静下来,才道,“那么,我们进行第一轮问答。你们问,我答。”

    本来还担心没人响应,不想一个站在前排的学生站起身来,“敢问女公子,是不是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问。”

    “自然!畅所欲言,言不问罪。”郑青鸾回答的斩钉截铁。

    “敢问女公子,没有相应的功名,而授予官职,是否过于草率。”后面站起一个青衣男子,朗声问道。

    郑青鸾心里一笑,只要有人回应就好。再一看这人,心里更乐了,这还真是个熟人——徐茂才。于是她洒然一笑,拱拱手道,“徐茂才,徐兄。说起来,咱们还是同年。兄台有礼了。”

    徐茂才一愣,没想到这位也知道他,一时间脸有些发烧,忙回道,“不敢!不敢!”

    “对于徐兄的问题,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如今的京兆府尹,郭智深郭大人。对于他,你们多少应该是知道一些的。他是武将出身,在你们的印象里,他是戍边的武将,是萧家旧臣。可你们不知道的是,郭大人两年多前,就已经主管边城的民政了。在两年的时间里,边城涌入了十二万流民,再加上原本就生活在边城的普通百姓,拥有百姓二十万。在这之前,边城一切物资都是靠外运的。而两年的时间,边城却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不仅保证了二十万百姓的生活所需,没有饿死的人,没有冻死的人。还能保证十数万萧家军的军需供应。”

    “我想问一问在座的各位,这样的人,算不算得上是有能力的人。这样的官吏,算不算得上是能吏。”

    “他不仅没有功名,他甚至连正经的学堂都没有上过。但你们能说他不是个有才能的人吗”

    “科举,给了出身寒门的普通人一个步入仕途,成为官吏的机会。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用人制度的主流。”

    “但是,相应的。我们也要做出一些补充。比如,前太子,如今的礼亲王就曾提出,要开杂学科。这一点,皇上也是颇为认同。随后,就会颁布相应的考试章程。”

    “而针对当下时政,广泛采纳大家的意见建议,完全可以看作是对杂学科举的一个补充。”

    “是不违反朝廷用人原则的!”

    郑青鸾朝徐茂才点点头,“我的回答完毕!”

    徐茂才心里五味杂陈,自从新皇上位,他的处境就非常不妙。原因无非是前太子曾经当众夸奖过他。有人就把他看作是前太子的人。这样的人,人人避着唯恐不及,以前的至交好友也渐渐的疏远了。这令他有些心灰意冷。没想到,这位女公子当众点出前太子,没有丝毫避讳的表明态度。前太子的一些想法,当今也是认可的!

    而下面的学子,则从里面听出了许多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