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女教授古代青云路在线阅读 - 第9节

第9节

    郑青鸾点点头,她对二郎的印象不错,况且这是互利的事,萧云峰也需要信得过的臂膀,“那抽空给二伯捎信,有要我出面的地方,尽管开口。”

    郑老三满意的笑笑,就怕女儿以为二哥挟恩图报,倒没想到人情世故上小女儿也很通达,这就很好,“我明天去趟镇上,让人给你二伯捎信。”

    五郎若有所思的看了看郑青鸾,随后笑笑,就转了话题,“怕是大伯和五叔错打了算盘。爷不准他们搬出去,那两房都住正院厢房里。府城的房子和县城的房子租出去,也够家里开销。”

    “都挤在正院。那还不吵翻了天。”郑青鸾撇撇嘴。

    “可不是这话!就没一个省油的灯。”钱氏幸灾乐祸,“有你奶受的。”

    “房子卖给谁家了?啥时候收房子?咱好有计划呀。”郑青鸾问。

    “说是镇上的人家,兄弟五个,都成家了,挤在一个小院了。想在镇上买房,钱又不够,住咱们村和住镇上也没多大区别,就踅摸到咱们的房子了吗?人家也不知道是你五叔偷偷卖的,怪不好意思的,说宽限一个月,让咱慢慢搬。”钱氏叹口气。住了这么些年,这些孩子全在这房里出生,长大,能没感情吗?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您也别舍不得。一个月的时间够咱们建新房了,到时候新房全建成火墙,烧上几天也就干透了,不影响咱搬家。”郑青鸾看钱氏伤感的样子,忙转移话题。

    “这个好!冬天不冷!也不用像现在这样,这种天气做个针线活都能把手冻烂。”郑青鸾欢快的相应,“能留个洗澡的小房间不?我听麦芽说她们主家个个主子都有洗漱的小房间。冬天也烧的暖烘烘的。”麦芽是郑家本家的一个小姐妹,和郑青桔同岁,两人关系极好,她在府城大户人家做工。

    “能!咋不能!到时候也按千金小姐的闺房给你布置个房间就是了。”郑青鸾暗暗记在心上,jiejie在家也留不了几年了,让她在家轻松自在些,还是能做到的。

    郑青桔嗔了meimei一眼,以为她在开玩笑,也不以为意。

    三郎和五郎却看出小妹说的是真话,也确实心疼大姐这些年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心里想着总要让她顺心才好。

    “五郎,来一下。”正说话就听见隔壁四郎的喊声。不用说,这是又弄到啥好吃的了。

    五郎应了一声就出去了,一会功夫又回来,“今儿下雪,出去逮了不少雀儿,拿过来二三十只,我放厨房了,一会炸雀儿吃。”

    “炸雀儿,怪费油的。”郑青桔心疼的道,“今晚上包饺子吧。舅舅拿来的rou还没吃呢!酸菜大rou的!”见郑青鸾疑惑的样,解释道:“你的事,传的十里八乡都知道了,外公外婆舅舅舅妈都来了,你累的人事不知,当然不知道了。”

    “那明个我从县里回来,多买些吃的,让人稍过去吧。最近咱们太忙,等搬了家,归置好了,接外公外婆来住些日子也使得。”郑青鸾还真不知道惊动了这么些人。

    钱氏听的心里熨贴,这些年娘家没少帮衬,也是嫂嫂厚道,从不抱怨。现在好过了,孩子们能记得娘家的好,也让钱氏心里好过了些。

    “别买不顶用的。买些精米细面又实在又体面,咱们庄户人家,不讲那些虚的。”郑老三边抄书边应声。

    “我记得了。”郑青鸾点点头,人情来往上她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钱氏听的高兴,“那咱今晚就吃饺子,把你四婶也叫来,两家合一块,省的送来送去麻烦。再说,你四婶包饺子的手艺,你们姐俩好好学学,那真是又快又好,两个我也顶不上你四婶一个。”孩子他爹记得自己娘家,给自己长脸,自己也得多给孩子他爹脸面才是。

    说着站起来,整理好针线箩筐。

    ☆、第12章 饺子

    第十二章饺子

    “就在堂屋里包吧。厨房怪冷的。”郑青桔起身,“我去拿酸菜,三郎跟我去剁rou,五郎把案板搬来放炕上。娘你去喊四婶。”

    郑青桔理家真是把好手。郑青鸾暗暗点头。

    “那我和面呗!”郑青鸾也起身,她的手劲比钱氏大,活的面也劲道。

    “成!你去和面。都用白面。”钱氏边往外走边应了一声。

    等钱氏和宋氏过来,饺子馅也拌好了,面也活好了正放在炕上醒着。

    “鸾儿可算醒了。有没有不舒服?”宋氏见郑青鸾坐在炕上,忙问。

    “没不舒服。谁知道睡了好几天。”郑青鸾也确实觉得不好意思,屁大点事,把自己算计的精疲力尽。

    “那就好。还得多歇歇。念书最是累心。明儿让你四郎哥和六郎哥去趟他舅家,要上半桶鲫瓜子,熬汤喝,最是养人。”

    钱氏忙拒绝,“那怎么行呢?多麻烦呀。”

    “我前儿就稍话过去了,让他们把鲫鱼留着,这两天也该攒不少了。那东西大家都不爱吃,没啥rou,觉得划不来,平时也都分给左邻右舍了。不值什么。”宋氏的娘家就在隔壁村,家门口就有一个四五亩大的池塘,属于自家的,也没人喂养,顶多养一大群鸭子在湖上放放。得空了捞上两网鱼,贴补家用。

    郑青鸾想了想,怎么也得还上四婶的人情,“那您让四郎哥去给宋家舅舅说说,那鱼塘好好经营,一年能得百十两银子的利,比种庄稼强多了。”

    “啥玩意?百十两银子?”宋氏被郑青鸾的话吓了一跳。

    “啥事啊?你一惊一乍的!”正说着,郑老四掀开帘子进来了,后面跟着四郎和六郎。

    “当家的,鸾儿说,我娘家门口那个大水塘子,一年能得百十两银子呢!”宋氏忙拉过郑老四。

    那口水塘郑老四当然知道,一年能贴补几两银子的家用就不错了,百十两银子,咋可能呢?

    三房一家知道郑青鸾养鱼种莲的话,但怎么养还真不知道,也吃惊的看她。

    “莲蓬,莲子,藕,包括荷叶,咱们西北都是从南边远路运来的,一点也不新鲜。那东西,一点也不难种,大户人家花院子里都有池塘,养些荷花,锦鲤,为观赏的。他们能养活,证明西北是能种莲藕的。咱们托人好好打听打听,找那种专门伺候园子的下人,花几两银子的事。估摸这事二伯就能办,他常年走南闯北的,找几个南边的人问问就行了。光这一项,一年就有五六十两银子,这还是保守的估计。再加上鱼,没事就从河里捞些鱼苗放养,跟养猪似的定时投喂野草,麸皮,鱼能不长吗?倒时跟客栈酒家说好,需要多少咱就捞多少,天天都有进账,也不怕卖不出去。还有,谁家没个红白喜事,席面上有鱼是极体面的事,这十里八乡需求量可不小。”

    “池塘下的淤泥放养些泥鳅黄鳝,这些在南边的水田里到处都是,咱们这边就很少。这些东西最滋补,多少都能卖出去。就是家里的鸡粪猪粪鱼也爱吃。塘里的淤泥比农家肥还好用,也是宝。”

    “四叔你算算这得多少银子?”郑青鸾呵呵一笑。

    “肯定不止一百两。”郑老四大腿一拍,“这还真行。我明儿亲自去一趟。这是大事!”

    宋氏喜不自胜,这些年日子虽然过的不错,但到底还是娘家时常贴补,做点好菜老子娘都得让哥哥给送来,自己这心里怪不是滋味的。这要真成了,门口的水塘子就真成了聚宝盆了。

    “这丫头的脑子咋长的?咋这么灵性呢!”郑老四摸摸郑青鸾的头,就笑。

    这边钱氏宋氏带着郑青桔郑青鸾两姐妹包饺子。三郎几个小子在厨房收拾雀儿去了。

    郑老三收拾了笔墨,笑道:“你可别夸她。”又泡了壶粗茶,给郑老四倒了一杯,“房子找的咋样?”

    提起这个,郑老四叹了口气,“紧挨着官道,村口的位置,想把那块三角荒地买下来,二三两银子的事,再花上二三十两自己盖。”

    “那能有一亩多点吧?倒也行。就是不规整,有些麻烦。”郑老三细细想了想那块地方。

    宋氏一边利索的擀着饺子皮,一边接过话题,“谁说不是呢?哎呦,四郎六郎眼看大了,这娶了媳妇就住不开了。”

    “那地方对面不是也有一块一亩左右的荒地吗,一块买下来不好吗?面对面住着,隔着几米宽的路,跟一家人也没啥区别。”钱氏想了想,不解的问。

    “村口官道上,人,车马来来往往,住着闹心。还想着过两年攒点钱再寻摸地方。”宋氏有些闹心。

    “那就更得买下来了!多好的地方呀!”郑青鸾眼睛一亮,“咱们离镇近便,平时也没在意。可现在想想,不算远道的,不管去哪,打咱们村口过的,就有十来个村子。把那不规整的地方全搭成草棚子,夏天卖些解暑的绿豆汤,冬天卖鞋姜枣茶。其余的时候用大骨熬成汤,一人一文钱,进来随便喝,肚子就那么大,他能喝多少,一碗水的事,一天还不赚二三十文呀。加上赶集的日子,一个月二两银子是肯定能成。这都不用费劲,多搭个灶,添把柴火,我四婶一个人在家,抽空就能把这钱赚了。”郑青鸾边包饺子边说,“就是在下风口建个茅房,来忙的人去方便,一年卖粪也能卖一二两银钱。再把对面的地买下来,开个杂货铺子,反正四叔有进货的渠道,再进些油盐酱醋日用品,六郎哥守着就行,周围三个村子,谁家没个紧缺的时候,一天也能有二三十文的进账。这一年下来可不就多出几十两银子来。反正四婶在家也就是围着锅台转,六郎哥还当不得大用,守个店还是能行的。”

    “哎呦!我的小乖乖,你这脑子是咋长的呦。”宋氏满眼热切的看着郑青鸾。郑老四一下放下心中的担子,这样一算,自家一年也能有百十两银子的收入,这可就是好日子了。

    钱氏也高兴,这些年四房没少帮衬他们,要是真成了,多大的人情也还了。

    钱氏和宋氏就说起了村中的家长里短,郑老三就和郑老四说起准备下场考试的事。郑青鸾心里也觉得一片安宁,只愿岁月静好。

    晚饭很丰盛,炸好的雀儿,酸辣萝卜丝,白面rou饺子,比往年过年还丰盛。

    晚上躺在被窝里,郑青鸾以为她会睡不着,不想,一觉到天明。雪已经停了,天气却越发冷了。

    匆匆吃了早饭,把准备好的东西揣在怀里,和三郎往县里去。现在熟门熟路,大半个时辰就到了县城,没有多做停留,直接去了宝华寺而去。

    宝华寺是整个渭城最富盛名的寺庙,相传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方丈无尘大师也是有名的得道高僧。

    红漆大门已有些斑驳,越发显得寺庙宁静古朴。可能是因为雪后初晴的原因,今日没有什么信徒香客。

    知客僧是一个少年和尚,十二三岁大小,看郑青鸾一眼,脸就红了。郑青鸾觉得有趣,本想逗逗他,见大哥瞪起了眼睛,忙收敛自己,“请小师傅通报,女童生萧郑氏青鸾前来拜见。”

    那小和尚吃惊的看了郑青鸾一眼,忙道:“请稍候!”

    不过半盏茶的功夫,那小和尚就转了回来,“请两位施主随贫僧来。”

    兜兜转转后,一座精舍隐于山林后,穿过林中小道,一个挺着硕大的肚子,白白胖胖的老和尚立于精舍前,慈眉善目,笑眯眯的的唱着“阿弥陀佛”。

    郑青鸾有几分讶异,这是大师吗?还以为是大厨呢!

    “这两日老衲满耳女公子的事迹,今日得见,果然龙章凤姿,仪表不俗!”无尘上下打量郑青鸾,满脸欣喜。

    “拜见大师。当不得大师夸赞。倒是大师仿若弥勒转世,让人心生亲近。”郑青鸾马上夸赞,和一个和尚寒暄,总让人有几分啼笑皆非。都言和尚乃方外之人,为何红尘之事如此精通?

    “老衲最爱女公子的两首诗,风骨极佳,今日厚颜求女公子一副墨宝,则心愿足矣!”

    这是出考题呢!郑青鸾不由腹诽,态度却越发谦虚,“丫头只读了几本书,安敢在大师面前班门弄斧?若能得大师指点一二,倒是丫头的福气!”

    “女公子太过谦虚!”无尘笑的越发慈祥。

    就见精舍内出来两个七八岁的童儿,一人拿着大号的狼毫笔,一人捧墨。此时郑青鸾才注意到精舍门的两边挂着空白的木匾,不由洒然一笑,拿起笔,稍作犹豫,就见匾额上书: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字体飘逸,有筋有骨,难得的好字!

    “女公子过誉了!”无尘哈哈大笑,“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女公子请!”客气的将郑青鸾兄妹迎进精舍。

    ☆、第13章

    第十三章赠经卷

    喝了一口清茶,入口极苦,回味却甘醇,郑青鸾道:“先苦后甜,一杯茶也是佛理。”

    “咽得下苦,就等的来甜!阿弥多佛,女公子请用茶!”

    郑青鸾忙起身行礼,“丫头受教了!”

    无尘忙扶住郑青鸾,“女公子悟性好!老衲不敢居功。”又示意郑青鸾入座,“不知女公子到访,所谓何事?”

    郑青鸾从身上拿出麻布包好的小包裹,将其展开,“大师请看。”

    是一卷发黄的羊皮,宽二十多厘米,长半米,似乎是因为年代久远,毛已脱落,只余下皮子,泛着陈旧的黄色,上面用梵文密密麻麻写满字迹,大部分清晰可辨,只有个别字体要仔细识别。

    郑三郎嘴角抽抽,这不是小妹偷偷拆了爹的羊皮护膝做的吧。

    “听闻大师精通梵文,特来请教。”郑青鸾假装看不到无尘激动兴奋的脸。

    “这是经文,佛经,早已遗失的经文。”无尘难掩激动,“敢问女公子从何处得来。”

    “原来是佛经。”郑青鸾的道:“从山中一个洞中得来。洞中一副人骨已不全,衣物也尽化为尘埃,无从辨别身份,性别,年龄。因不忍曝尸荒野,小女与家兄将其掩埋,其尸骨下木盒中就放着这卷羊皮,怎奈木匣年久风化,小女没找到任何讯息!”说完遗憾的摇摇头,似乎很惋惜。

    “女公子不必过于执着!万事皆有定数。这卷经文能重见天日,已是女公子的功德!”无尘颇为爱惜的手抚经卷,“老衲倒有个不情之请,还望女公子允诺。”

    “大师但讲无妨!”郑青鸾面带微笑,语气至诚。

    “老衲想借阅这卷经文,细细参详,不知可否?”无尘有几分尴尬和难为情,这本经文意义重大,是佛门的无上至宝,平常人想看一眼都难,更何况自己张口就借。

    “我当何事?谈什么借不借!这本是佛门之物,如今物归原主就是。”郑青鸾爽朗一笑,混不在意,“我一个名利场中人,没得亵渎了佛祖。”

    “不可不可!”无尘听郑青鸾竟然要赠送,连忙拒绝,“女公子怕是不知道这卷经文的价值,当得起价值连城,老衲怎可据为己有!”

    郑青鸾心中一晒,这卷经文的价值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出土文物上的经文,靠这些经文,学会的古梵文。经文是真的,羊皮是做旧的,也不算欺骗吧。

    “本就是无主之物,小女拿着也是明珠暗投!大师能将经卷上的佛法发扬光大,也是小女的功德。”顿了顿,笑道:“佛家讲究因果,小女正有一事拜托大师,也算了结了这桩因果。”

    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折叠好的纸卷,“大师请看。”

    无尘拿过去展开,是两副观音像,一副坐于莲座上,面容带笑,双眼弯弯,一手持玉净瓶,一手持柳枝,似在普洒雨露。一副站在莲座上,俯瞰众生。虽说画功的不错,但也没甚奇异之处,不由疑惑的看向郑青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