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穿越之长嫂如母在线阅读 - 第71节

第71节

    二郎和季三季四回来时,愣了下。“安安康康怎么睡着了。"他手里还拎了些水灵灵的果子。“在东市买了点果子,尝了下味,清清甜甜,夹了点微酸,想着给他们哥俩吃。”

    “二郎哥,安安康康睡着了,给我吃呗。”季四就是个好吃的,被教训了好几回,还是不长记性,总是时不时卯不卯的犯馋。

    季三懒洋洋的歪坐在椅子里。“就吃了一个,啥味都没尝出来,都走半个县城了,可累死我了。”

    “坐没坐样。”大郎虎着脸喝斥了句。对季三季四严厉,不光是顾着媳妇这层,更是要顾着大妹那边,如今世道不同,这俩兄弟再不懂事,往后季家的重担都得压大妹夫妻俩肩上,想想就愁。

    季三不满的瞟了眼姐夫,到底是端正了坐姿。“那,能再让我吃几个果子不,没功劳好歹也有苦劳啊。”

    “留点儿给安安康康,旁的都洗了吧,这时候正好吃点果子。”离晚食还有近一个时辰的呢,季歌觉的三弟四弟近来懂事些了,她就大方了点。

    几人围坐在中庭里边晒着太阳边唠家常,吃着清甜爽哭口的果子,空气里很快飘起了阵阵果香。

    说日常琐碎时,气氛甚是温馨轻松,当二郎说起在东市打探到的消息,就是呼吸都仿佛变沉重,嘴里的果子也失了它的香甜。

    “前几天突然窜出的流言,有土匪抢劫附近村子,是确有其事,那山头叫三寨沟,前朝也曾出过土匪,今上登位后,没两年就把那地扫的一干二净,这么些年倒是消停,没曾想,世道刚乱那又聚了群祸害。”二郎神色里带着怒火。“听说,共两个村,相邻不远,总二百来户人家,逃出来的没多少。”

    三寨沟。大郎皱了眉。“从清岩洞出山后,山脚下有着不少村落,那一片过去,都是炊烟袅袅的人家,再拐一道,翻两山头就是三寨沟了,清岩洞里的村民近年来出山频繁,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季歌听着三寨沟离的这么近,心里有些慌。“上头应该会派人剿匪吧,趁着这会土匪还没成气候。”她知道的,受难的人家越多,有些人就会因此沦为土匪。

    “听说县太爷正在加紧点兵,准备近几日给土匪一个措手不及。”二郎拿了个果子在手里把玩着,也没心情吃,暗暗思索。“据传那群土匪就是当年逃脱还活着的份子,下手才这般凶残狠戾。”

    “依我看,说不定县太爷的兵早就出发了。”大郎想了想说道。“你们都能打听到的消息,那群子土匪定也清清楚楚,到时再去,别说偷袭,说不定得被反将一军。”

    二郎觉的这话挺对。“不管怎么说,希望县太爷能一举消灭了那群祸害。”

    “现在物价是个什么情况?”余氏也有两三天没出门,忧心仲仲的问了句。

    季四嗷嗷嗷叫着应。“又涨了!粮食涨了二十文一石,那些个小吃美食,通通都涨价了。”他还真没有想过,有钱也买不到几口吃的,这日子过的可真是糟心透了。

    一石粮约摸着是一百二十斤,算算前面涨的价,合着一数,差不多每三斤涨一文,也不是特别离谱。

    “怎么又涨?上头没人出面阻止这事?就眼看着黑心商人捞灾难钱?”余氏紧紧的皱眉,十分生气。

    这事大郎也知道些许。“这啊,不怪上面,还真不好控制,周边的农户就趁着这时候,把手里攒的粮食买了些换钱,对他们来说,这算是难得的挣钱机会,有点存粮的,都不想放过。”如此一来,就不好管了。

    “唉,都是一个穷字闹的。”余氏叹息着。“但愿别被钱财迷了眼,眼看还真看不出后面是怎么个世道呢,不留点底儿,回头有钱也难买粮了。”

    “想来他们心里都有数。”季歌却是不太担心。“除了个别太过贪心的,那也只能说是自找的,一般的人家,都会攒些粮,手里有粮心里才不慌。”

    季四眼巴巴的看着季歌。“大姐,咱们家的粮食够麽?”说着他下意识的摸了摸肚子,他可不想饿肚子。

    “不太够,所以,三弟四弟你们得努力种田,种了田才能收获粮食,才不会饿肚子。”季歌认真的应着。

    季三撇了撇嘴。“也就你这傻帽相信这话。”

    “回头你试试,不干活的话,有没有饭吃。”季歌笑盈盈的看着三弟。

    季三扭着脸,把后脑勺对着她,抿着嘴不说话。也不知道他上辈子造了什么孽,才得了这么个大姐。

    眼看太阳要落山,众人搬着竹榻椅子往花厅里走,大郎和二郎分别抱着仍在睡觉的安安康康,季歌和余氏去厨房张罗着晚饭。

    次日上午,街道里突然沸腾了起来,他们呆在宅子里,只依稀听见些热闹声响,却听不仔细,大郎和二郎快步出了宅子往街道里跑,季三季四紧跟着跑了出去。

    “听着像是有好事。”余氏洗着抹布,拧干水,继续擦拭着灶台。她是个干净的,屋里屋外收拾的利索,季歌也是个爱干净,俩人越处越好。

    季歌在拾掇着碗橱,今天的太阳也好,她里外擦洗一遍,在外面暴晒一天,也就干的差不多了,碗筷锅瓢勺等,也用guntang的水浸一浸,再仔细的洗一遍。“难得这么热闹,也不知道是什么好事。”

    正说着呢,大郎气喘吁吁的跑了进来。“县太爷带着兵把三寨沟的土匪都给清了,还绑了好几十回来正在游街。”

    “县太爷亲自带的兵?”季歌有点意外。

    大郎点着头。“就是县太爷亲自带的兵。我再去外面看看,回头再跟你们细细说着。”言罢,他又匆匆的走了。

    季歌和余氏对视一眼狠狠的松了口气。这可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大抵是近来天气好,都是大晴天,继成功剿匪后,没多久,县城里得风寒的人都渐渐治愈,一个个生龙活虎。田地里,四月初赶种的庄稼都发了芽,长势很不错,绿绿嫩嫩的小苗儿迎风摇曳,在所有人的眼里,这就是最最美好的风景。

    城内的氛围忽的就轻松了,街道上恢复人来人往,天刚刚蒙就能听见各种吆喝声,一派繁华景象。大郎和季歌商量了下,既然风寒都过去了,用心经营也该重新找活干,别刚刚攒的一点名声,又给没了。

    白天大郎二郎领着季三季四带着用心经营的工匠们到处找活干,眼见世道慢慢在稳定,由上头出面,各种飞涨的物价也在慢慢回归。四月下旬洪婆子重新回来做事,季歌和余氏也重新把仓桥直街的铺子开起来了。

    持续了二十多天的大晴天,四月底开始淅淅沥沥的飘起小雨,雨势小,雨丝极细,显的相当温柔。这场雨下的好,地里的庄稼需要的就是这微风细雨滋润,不过,今年雨水多,去年大雪纷纷,地底里积了不少水,这会又飘雨,倒是有点多余。

    自去年到今年,余氏都被老天给整有点胆战心惊,她捏紧着手里的小鞋子,慌慌的看着季歌。“大郎媳妇,你说这雨会下多久?不会又是整月整月吧,这会庄稼正长时,需要的是阳光呀。”

    “不会的。余婶你别自个吓自个。这是春雨,你看细绵绵的,有个一两天就停熄了。现在这时季,总会飘些春雨。”季歌笑着安抚,实则心里也有点七上八下,这反复无常的天气,捉弄着老百姓可不是一回两回了。

    余氏紧蹙着眉头,心不在焉的点着头。

    其实不光是余氏,心思比较重的人,这经历了反复无比的天气,这会飘场雨,同样有些担惊受怕,庙里的香火再一次缭绕起来,县城里透着丝丝缕缕的压抑气息,只是不太明显罢了。

    也不知老天到底是怎么想的,抑或这天下真是要经这遭磨难,季歌冷不丁的想起一句古言:月满则亏,胜极则衰。会不会是气数尽了?她看着仍在飘着细雨的天空,格外的清澈好看,如同水洗了般,像婴儿的眼睛。

    五月里细雨仍在飘,淅淅沥沥没日没夜,可能是有了心理准备,接二连三的折腾,心累身也累,落了十来天的小雨,城里也没什么变化,就是显冷清了点,不知谁在唱着曲儿,凄凄婉婉的调子,衬着的冷幽幽的雨天,更显几分潮湿,那份潮湿能直接湿透每个人的心。

    没有日照,庄稼长不好,细嫩的根有些直接烂在了土里。自飘起细雨,大郎他们再一次收工,专心在家里伺候着花园里的蔬菜以及余家宅子里的苞米,那真是比伺候祖宗还要来的细心妥当。再细心妥当,少了阳光日照,庄稼都蔫巴巴的,这天再不放晴,只怕也挺不了多久。

    这上半年的收成是彻底的不景气了,再怎么抢救也抢不回多少,好不容易回归正常的物价,在一夜间又涨了回去,像是都能感觉到,那股子气势汹汹。

    前段时间物价好不容易回归正常,大郎领着二郎他们,又购买了一批粮食,是分头买的,数量都不是很大,合一块就挺可观。原先本来就存了批粮,加上这回存的,能整整吃一年还能余一些。

    本来大郎是不会这么谨慎,可看着睡着的俩孩子,胖嘟嘟的小脸,红扑扑的,他们还那么小,倘若真有个万一,存的粮不够,饿着了怎么办?这是他的孩子,刘家的根。灾年里,大人苦,可最苦的还是孩子。思来想去,他决定冒回险,不管怎么说攒点粮在手里,就算不闹灾年,慢慢吃也不打紧,再者,还有仓桥直街的铺子,糕点也是个吃粮食的。

    现在看着这没日没夜飘着的细雨,大郎深深的呼了口气,紧握的拳头都有些微微的颤抖,还好他冒险了。

    五月初五安安和康康满周岁,头一天,大郎租了辆牛车去了趟柳儿屯,如今飘着雨,地里的活也不能拾掇,村里比较清闲,虽清闲却没有欢笑,一个个都拧着眉头看着细雨里的庄稼,吧吧的抽着旱烟,一杆又一杆。

    大郎去接人的时候,季家那边大大小小都过来了,季父想留着看家,可外孙满周岁是大事,这个缺席不得,想让老二一家子呆家里,都不同意,无法,只得一并挤在马车里去了县城。

    周岁酒办的很低调,柳氏母子俩,白家那边看的起,拎着礼品都过来了,花家虽没名份,这么多年过来,是默认的刘家长辈,再加上余家,以及在锦绣阁里做事的二朵和秀秀,人挺多,都相熟着,也没客人,就分了两桌,男一桌女一桌。

    城里近来着实有些显冷清,大郎他们不想太惹眼,就意思意思的放了串鞭炮。饭菜却是费了心思做的,这里头长山也出了力,寻了两样稀罕物回来,香喷喷的饭菜摆满一桌子,宅院深深,里头的欢声笑语,外头也听不太清楚。

    难得聚这么齐,一屋子人坐在花厅里,说起眼下的世道,你一言他一语,就怕亲友忘记了,都把自个记着的说了遍,提醒着要注意,屋里的气氛还算温馨,也怎么显沉重,大约是被这天气折腾得没了心思,全都在琢磨着怎么度过这个坎,也没就哀声叹气。

    严格的来说,国家隔三差五的就会闹回天灾,就是地儿不同,也都不太严重,皇帝把国家治理的好,哪地收成不好就减税,军里的用粮拿收成好的地方来养着,日子过的自然也就风调雨顺。松柏县这块,大抵是福泽深,还真没闹过什么灾难,这一回,可把百姓们吓的够呛。缓过神来,日子还得继续过,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出乎意料百姓们的情绪平静了许多。

    夜里躺在床上,大郎有些睡不着,抓着媳妇的手握在手心里。“媳妇。”

    “嗯。”季歌侧了侧身,依进了丈夫温暖宽厚的胸膛里,声音懒洋洋的。“安安和康康满一岁了,可真好。”古代条件不太好,小孩子一个没留神就容易夭折,尤其是前段城里大片得风寒,看着不显,可夜里却是睡不踏实,心整日都提在嗓子眼。

    “是啊,慢慢的他们就会能跑能跳能上房揭瓦了。”大郎的话里透着nongnong的笑意,他把媳妇往怀里搂紧了些。有媳妇有孩子有家,再大的风雨他都有力量扛住。

    季歌在丈夫的怀里抿着嘴笑,笑的眉眼弯弯,她想像着安安康康长大时的模样,他们成亲时的场景,忽然觉的,就算年华不复,垂垂老已,也是种幸福。这辈子,倘若真能依着她的心愿活到老,她什么都满足了。

    “媳妇。”过了会,大郎试探着喊了句。他有事没说出来,睡不着。

    “你是不是有事?”季歌这才反应过来,黑暗中,她抬头看了眼丈夫,伸手亲呢的摸了摸他的下巴。“有点儿札手,又长胡渣了。”

    大郎握着媳妇的手塞进了被窝里,在她额头上亲了口。“明天你来给我刮。”每回媳妇认真专注的给他刮胡子时,他整颗心软的都能化水,别提有多欢快。

    “再留一天也不迟。对了,你刚刚想说什么?”季歌随口问了句。

    “喔,我想着世道有点难,让季三季四回季家呆着吧,老二夫妻俩不顶事,爹毕竟年岁大了,又摔了一跤狠的,到底要不同点,这俩孩子看着懂事了点,让他们回家分担分担,有了些经历,才能迅速成长。”大郎说着自己的想法。

    季歌思索了下,有些迟疑。“时日有点短,会不会一回家就现形了?那咱们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

    “不会,以前是爹娘没有管,眼下这情况,他们会管着的。”大郎倒是有些信心。爹娘真放任着季三季四,说不得,这个家就得散了,情况这么紧急,他们分的清楚。

    “也好。”季歌点了点头。“那明日得租两辆马车吧?”

    “没事,也费不了几个钱,我就不去送了,让他们自个回去。”

    “就这么着吧。”

    絮絮叨叨的说了会,夫妻俩便沉沉睡去。

    次日一早送走了季家众人,大郎和二郎照样去看着院子里的庄稼,连续多日下雨,就算照顾的再细致,庄稼也渐渐泛黄枯萎,再不出日头,不久就要萎死了。

    季歌也曾想过种植大棚菜,一则她不懂其原理,没碰过这一块,再者什么都不懂,就鲁莽的来,这样的事她做不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朵阿桃带着孩子的功夫,季歌去了后花园,站在棚子里看了会。“都开始泛黄了。”

    “上个月日头足,蔬菜长的壮实,还能坚持些日子,就是不知什么时候能放晴。”大郎细细的清扫着棚子。“再看一两日,真不成,就把一些还能食用的,摘了做腌菜,也别浪费了。”

    “我看行。这个啊,我不太在行,余氏懂的多,一会跟她说说。”季歌呆了会,就被大郎催着回了屋里。

    还在走廊里,就见洪婆子急急慌慌的跑过来,脸色煞白煞白,看见季歌跑的更快了,冲过来一把揪住她的胳膊。“夫人好多灾民,城里涌来了好多灾民,听说有村子遭了泥石流,整个村子转眼就没了,附近的村子也都遭了灾,有些离咱们县城近的,就收拾收拾都奔了过来。”

    季歌没有说出口,隐隐担忧的事情,它真的发生了!她的心猛的一紧,只觉的那一瞬连呼吸都停顿了。

    洪婆子的声音很大,nongnong的恐慌,透着股尖锐。大郎他们在后花园都听到了些,忙搁了手里的活一阵风似的跑了过来,一路的泥泞脚印。

    “慌什么。”见媳妇像是被吓着了,大郎说话声就有些凶。

    这一嗓子,倒是把俩个慌了神的妇女给震回了神。

    “老爷外面好多灾民,好多灾民。”洪婆子哆嗦着念着。

    季歌拿出帕子擦了擦额头的虚汗,温声细语的说道。“洪大娘你先暂时回家吧。”

    “嗳,好,那夫人我就先回家了。”洪婆子顾不得客套,去了厨房把自个的物件收拾收拾,匆匆的走了。

    二郎绷着脸说了句。“我去外面看看情况,大哥你呆在家里。”

    “行,你自个当心些,有了消息就回。”大郎这会也是不想走开,他得在家里镇着,稳住家人的心神。

    “咱们先进屋。”大郎握紧媳妇的手。

    他的手温暖厚实,便是那粗粗的厚茧,有些微微的刺手,此时,也觉的甚是安心踏实。季歌冲着他露出个浅笑。“好,咱们先回屋。”

    “可是出甚事了?”自这天气又开始景气后,仓桥直街的铺子自然也关了。余氏时常会去天青巷走动走动,或是去跟柳氏说说话,一般都是在刘家,带着俩小干孙玩耍,给他们做小衣裳小鞋子。

    大郎把洪婆子的话说了遍,余氏立即就怔住了,失神的看着手里的小衣裳,想起生死不明的儿子,鼻子一酸,眼泪就落了下来。嘴里不说,其实她一直觉的儿子还活着,可外面那么乱,她的儿子不知道在哪里遭着罪。

    “余婶别哭,没事的,没事的。”季歌听着她低低的哀泣,心里难过的不行,知道她大约是想起阿玮,不好怎么安慰,只得含含糊糊的来。“会挺过去的,余婶,一切都会过去的。”她也觉的阿玮阿河阿水他们还活着,总是不愿意相信他们真的就死了,那么年轻的三条生命,不可能说没就没了,定还活在某个地方。

    三朵和阿桃各抱着一个孩子,搂着他们软软香香的身子,才觉的扑嗵扑嗵乱跳的心,有了些许安抚。安安和康康见屋里气氛不太好,他们很乖巧,都没有哭闹,就让姑姑和姨姨抱着,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泛着天真无邪,骨碌碌的转啊转,带着好奇。

    二郎很快就回来了,连同一起的还有长山。

    本来是打算在五月里让花长山和余秀秀成亲,却没有想到,这天说变就说,一直不见放晴,眼下这么个光景,花长山不愿意委屈秀秀,死活想着要等这坎过去了,再风风火火的迎娶秀秀。他说的情真意切,一辈子就成一回亲,定是得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的来,不能委屈了秀秀。如此这般,俩家长辈也不好再说什么,随着他去了。

    “情况稍在控制中,县太爷第一时间做了安排,把进城的灾民都妥当的安置,眼下街上有点乱,估摸明儿就好了。”二郎说着打探来的消息。

    花长山接了话。“我从一个灾民的嘴里打探到,这次的泥石流来势汹汹,甚为猛烈,只说灾情比较重的,就央及了周边共五个村子,其中有俩个是大村,投奔到县城来的,好几百人,这两天陆陆续续应该还会过来点。”

    仓促间只是做了个初步打探,几句话就说没了,花长山在刘家说了会话,主要是陪着丈母娘说说话,约小半会的时辰,他就急急的走了。

    没两日县城里重新恢复秩序,县太爷还是挺给力的。五月中旬雨停了,却是个阴天,虽这样,可也着实让百姓们欢喜了一通。

    同时自五月中旬起,总会看见有结伴进城的百姓,他们形象都有些狼狈,上面也收到了消息,南方发大水,俞江一带灾情百年难得一遇,存活下来的百姓,拼着命的往北方逃离。

    县太爷知道事情要严重性,立即发布出种种命令。自这日起,出入县城得经过严加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