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临凤阙在线阅读 - 第54节

第54节

    然而李庭不然。他在朝中摸爬滚打几十年,升到侍郎所用的时间比元光耀还多些。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他一门心思觉得,这一定是吴王在背后给元光耀撑腰,对方才升迁得这么快!若是他家小儿子娶到萧菡,他也肯定能做到!

    最后,还有一条,就是元光耀的态度。元光耀距离恃才傲物还远着,但同样,距离阿谀奉承也远着。对待顶头上司,那是恭敬有余,情绪不足。

    用偏色眼镜一看,那种清高的书生正气简直刺得李庭眼睛疼。对方这么一路升迁上来,反衬得他之前用的那些小手段卑劣,感觉那叫一个酸爽。

    前后四点加起来,足够李庭不喜欢元光耀了。所幸,虽然礼部隶属于尚书省管,然而元光耀那个礼部侍郎上头还有一个尚书可以使唤,作为尚书省实际长官的李庭便不需要见到元光耀太多次。

    只不过,那根刺扎在了心里。平时注意不到,稍微一动,便膈应得慌。

    此时,听到魏群玉有给吴王脱罪的意图,李庭老大不高兴。但他沉得住气,依旧让赵岷先上——

    “魏侍中,前头的话就算了,最后那点,怕是有待商榷吧?”赵岷反对。

    听完对面两人的话,就算是他,也回过味来。特么地这两个家伙,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本质目的还是一样的!不仅同意元光耀做回京官,还想给吴王翻案!

    哪有那么好的事!

    “白字黑字写着的事情,吴王自己都不能否认,你却说可能不是真的?”

    “但吴王也从未承认那封信是他自己写的。”魏群玉什么人,自然同样一句话噎回去。

    话里话外,火药味渐浓。眼看着两人就要吵起来,皇帝适时地开了口。“信的事情,争执多次,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便暂时搁置。朕就问一句:元司业回了长安,于吴王这件事是好事坏?”

    “臣想,那要看元司业自己的态度了。”一直装着作壁上观的李庭终于开了金口。“若元司业记着陛下的恩德,那自然是没有坏的影响。”

    嗯?

    此言一出,不光赵岷瞪着李庭(不太明显,但确实震惊了一下),魏群玉和郑珣毓都看了李庭一眼。这立场好像站反了吧?还是说,李庭见元光耀回长安这件事板上钉钉,就想着从其他方面突破?

    听见岳父表态,萧旦心中一转,便回过味来。“臣以为,李相说得极是。元司业才高八斗,若总是留在岭南,也实在浪费人才。如今入了国子监,便能更好地为国效力了。”

    这却是绝口不提吴王了。众人心电急转,都有了计较。太子殿下怕是不想搅合到任何和谋反沾边的事情里去,只想摆出一副任人唯贤的仁慈姿态!

    说是征求众人的一件,皇帝心中也自有考量。如今,一圈人都表过态,就差萧欥一个,他便把目光投了过去。

    萧欥张了张嘴。他本来想说臣不敢妄议,然而见到皇帝认真的神色,就知道今天没法这么蒙混过关。“吴王一事发生时,臣已离开长安前往西北,实在不太清楚。如今之事,自然也不能妄下决断。”

    虽说这种实际上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感觉像是推太极,但合情合理,就连皇帝也挑不出错。“也是。”他重新转向其他五人,“那你们的意见统一了?”

    几个人扫了扫周围人的神色,都点头,虽然赵岷的头点得不是太情愿。

    反正现在说什么都太早,他们还有很多时间!李庭如此想。能左迁一次岭南,难道不能左迁第二次吗?他就不信,下次他们运气还那么好!

    事情谈完,几个人鱼贯出了两仪殿。四个大臣走向宫外,而萧欥和萧旦回自己的宫殿。因为萧欥的武德殿就在太子东宫附近,所以两人顺理成章地一起走。

    “你刚才说,吴王的事情,你并不清楚?”一出两仪殿的范畴,萧旦就忍不住问。“吴王的两个儿子都在西北,我还以为你肯定有所了解呢!”

    “不过点头之交。”萧欥简洁地回答。西北战事常有东奔西跑的时候,他不可能一口否认说没有,那样就显得更可疑。

    “哦,这样啊。”萧旦点点头。他似乎只是随口一提,因为下一句他就转移了话题:“其实吧,你刚才应该跟我一样说的。”

    萧欥用眼神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父皇的意思,一开始不就表明了吗?”萧旦回答,“若父皇的忌惮真有那么大,一开始就不会同意把人调回来。如今人都到了长安,再说都是一个结果。”

    “这可不一定。”萧欥冷静道。

    萧旦略微诧异地盯了萧欥一眼。“那看来你真不了解两位新上任的国子司业。元顾两人都是聪明的,不然也不能一个状元一个探花。人说吃一堑长一智,我觉得他们不会蠢到再给别人抓到把柄。”

    “这样吗?”萧欥问。李庭看起来对元顾两人毫无好感,而且很有可能是元顾两人被贬的幕后黑手,但萧旦的语气却是偏向元顾两人……难道是一起演戏?

    “‘德贞双璧’这个名号,你以为是开玩笑的?”萧旦乐了。“一个人眼瞎有可能,难道所有人都眼瞎?”

    “看起来太……大哥很是看好这两人。”萧欥还是不习惯叫萧旦大哥,话到中间生生改了口。

    萧旦点头。“要我说吧,现在国子监的那些人真是有福气。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摊上两个正经科举出身的夫子!”

    按照惯例,盛朝官员选拔的方式,其一是门荫,其二是杂色入流,其三才是科举。

    门荫这种自不用说,家世显贵的一出生就注定能做官了;只需要先入国子监读书再参加科考,或者先去给皇帝太子当侍从再通过兵部的简试。而杂色入流呢,花费的时间要更长,至少十年。清白的平头百姓和五品以下的官员子孙,就只有科举一途可走。

    虽然贵族子弟们想要做官也得通过科考,但难度和平民科考完全不是一个水平。首先,他们本来就享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然后,他们的老师大都是科考的考官。最后,考官们也偏向给自己的学生一些倾斜。

    总而言之,平民能考中前三甲,简直是开挂的存在。更别提元光耀还是状元,妥妥儿一个平民偶像。至于顾东隅,虽然家中有门荫,但他不是嫡子,享受不到这种待遇,也是生生靠自己实力拼出来的。

    所以,萧旦那么说,有着充分的理由。萧欥想了想,又点头。

    这话还真是少啊,萧旦不由腹诽。不过,他现在扮演的角色是一个贴心大哥,只能完全包容。“所以说,你以后要注意点。多听多揣摩,父皇肯定更喜欢你。”

    “谢大哥提点。”萧欥道。

    萧旦满意了。他又哪里知道,萧欥早就去过岭南,把这两人笼入了麾下,根本不需要他的所谓提点?

    等回到东宫,萧旦立时就去了太子妃那里。相比平常,这时间太早,李安琴有些惊讶。“这是有什么事情吗,殿下?”

    萧旦也不废话。“我记得,你有个外甥在国子学吧?”

    李安琴不明其意,只点头。“奕鸣确实在。”

    “过不了几天,就有新的司业去上任。让他小心观察他们平时都和谁接触,别让人发现。”萧旦飞快道,和在萧欥面前夸赞时简直是两个人。

    “臣妾知道了。”这不是什么大事,李安琴乖乖应了,不过还是有些好奇。“这两位司业是……”

    “你肯定听说过,是‘德贞双璧’。”萧旦不在意地道。“就这样,我先去处理事务了。”

    留下李安琴慢慢咀嚼着“德贞双璧”这个词。但没等她说什么,她的贴身侍女就先嘴快地说道:“这个我知道!不就是德贞四年的状元和探花么?据说贬到岭南,现在又调回来了?”

    元光耀和顾东隅当年高中时简直就是当红炸子鸡,全长安没人不知道。后来他们做到一个礼部侍郎一个中书令,也不是什么小人物,同时被贬岭南也传得沸沸扬扬的。而李安琴在两人被贬一年后才入主东宫,侍女知道这些完全正常。

    另一个侍女被这么提醒,忽而想到了另一件事:“这么说来,那位元家宝树也回来了?算时间,她当年十岁,现在十三……长安城里,怕是又要热闹了吧?”

    “瞧你们,想到哪里去了。”李安琴轻声斥道。“听殿下的意思,这两位还不知底细呢,你们就先关心人家女儿了。”

    是戒备,还是谨慎意味的试探、过后再决定要不要拉拢?毕竟,李庭的心结,她也知道几分。

    两个侍女立马认错。而李安琴虽闭口不语,但还是被分去了二三心神——

    元家宝树……吗?当年的风头确实一时无俩,谁知道现在又如何呢?

    如果说东宫里的反应是戒备多过欣喜的话,吴王府里的气氛就完全不是这样了。

    虽然吴王闭门不出好些年,但王府毕竟在长安,想打听点消息易如反掌。早在调令出来时,里头的人就已经知道了。如今,得到一行人已经到达、元府重新开门的消息,萧菡忍不住一脸的泪——

    她的两个孩子,还那么小,就到岭南那种地方去受苦!还有她丈夫,一个大老爷们,也不知道有没有照顾好自己……

    “菡儿,别哭。”吴王最看不得的不是沙场上横飞的血水,而是女儿俏脸上的泪珠。当然了,萧菡已为人妇,孩子都不小,不能算年轻。但在老爹的眼里,她依旧是个孩子。“人这不是好好地回来了吗?”

    萧菡一时情绪激动,声音好容易稳下来。“可是,为什么只回来了三个?其他的人呢?”

    夺情起复这一茬他们已经知道了,所以吴王明白,女儿问的是元府二三房。“这有什么好担心的?”他瞪起眼睛,就如铜铃一般,“不过是些只会吃饭的累赘,没跟回来更好!”

    由此可见,元府里到底什么情形,吴王猜得还是有点对的。不过相对于元府二三房,他最讨厌的就是亲家母——理由很简单,因为李老夫人对萧菡不好。

    现在说这人被一把火烧死在了岭南,真是……一了百了!省事了!

    若吴王知道这背后的隐情,怕不是一了百了和省事能形容了——那必定是恶有恶报、大快人心!

    其实,萧菡也知道这些,她毕竟不蠢。但她既然嫁给了元光耀,就不愿意让丈夫难做,能忍让的都忍让了。真要说起来,她也没期待老夫人和二三房回长安来。“以我对光耀的了解,总觉得是这三年间出了大事,才会变成现在这样……”

    吴王眉头一皱,这话倒是没错。“这事儿,等之后咱们再使人去问问。”

    萧菡一边擦眼泪,一边点头。

    吴王看得心疼不已。“我知道你想见他们,想得要疯了。其实,我也受不了。但从你两位兄长传回来的消息来看,咱们也不会被关多久了。你且再忍忍。”

    “兄长可还安好?”萧菡不免追问一句。“非是呢?”

    “都好,没缺胳膊,也没少腿。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吴王的声音忽然压下去,凑近女儿的耳侧。

    萧菡听了,连连点头,眼里也放出了光。“女儿知道了!”

    ☆、6659㊣

    因为元光耀被贬后,长安的元府里就留了一个看门老丈,所以收拾起来有些费力。所幸他们带回来的东西没多少,缺的东西直接去外头购置,还不算太麻烦。另外,长安元府是元光耀当年升到五品时购置的,后来没有再换;现下从四品,住起来也不算逾制,也是比较省心。

    兵荒马乱了三天,原本冷冷清清的元府里终于有了点模样。元非晚住了她之前的院子,元光耀也一样;至于顾东隅,由于关系不一般、府里又有空房,也特意给他打扫了一个偏院居住。

    “这是要多少房租啊?”顾东隅刚见那偏院的时候这么说,语气促狭。“俸禄还没拿到手,能不能先欠着?”

    长安房价贵,七品以下的官员,大都只能租住官府的房子,类似今日的公租房。

    但元光耀直接没搭理。顾东隅和他是铁打的交情,想想也不可能收啊!“走吧,先去吏部记个名。”

    按照惯例,他们先报到,之后吏部呈报给皇帝过目,之后就会有人通知他们何时上任。若在之前需要面圣,也会一并通知。

    等到家里收拾得差不多时,吏部的公文也下来了。

    “五品以上官员,三日后辰时早朝。”这句话明晃晃的,元光耀轻声念了出来。

    因为职位相同,顾东隅那份内容和元光耀是一模一样的。“不出所料。”

    本来五品以上的官员就是要参加早朝的,而且是跪在殿外、随时等待殿内传唤的那种早朝。至于殿内……嗯,那是三品及以上官员的位置。

    元光耀里外都待过,现下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如此说来,咱们需不需要先去拜访一下祭酒?”

    国子祭酒独孤皓,正是他们的直属顶头上司。底下的博士之类,那就肯定不用提前拜访了——说实话,两人就等着那些人上门就好。

    顾东隅翻了翻和公文一起送达的官服。照他以前的脾气,肯定是无可无不可,随便。然而这次,却不能那么任性了。如若想翻盘,就该把每一步都计划好!

    “去,怎么不去?”他笑道,眼睛里却没有任何波动。

    既然是上门拜访,两手空空确实不好。两人合计了一番,没拿太贵重的东西。因为他们不太了解独孤皓,而且以后也有的是机会,就挑了些中规中矩的——

    顾东隅手绘立轴一副,元光耀题诗,再按上两个人的印章。

    如此准备好,元光耀交代了元非晚看好弟弟,便和顾东隅一起出门了。大概是不凑巧,他们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人上门。

    元非晚那时正在自己书房里练字,顺带监督元非永一起。元达告诉她有人拜访的时候,她还没当回事。“估计是国子监里的人吧?博士还是别的?”

    元达一脸为难。如果真是就好了!

    见他这种反应,元非晚有些狐疑。“拦不住的人?”

    元达急忙点头。“来人说他姓顾。看衣服,至少是个三品官儿!”

    元非晚原来还想,他们刚回长安,大多数人肯定还在观望,不会有多少人来套近乎。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只有德王。然而德王不可能明目张胆地冲到她们府上,那来人就很有问题了——

    如今这么一听,哪里只是有问题?这可是很大的问题啊!

    “姓顾?”元非晚反问,心里已经有些猜到对方的来头了。“右散骑常侍?”

    “他没有说,但好像是……”元达眼睛瞪圆了。“您怎么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