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节
书迷正在阅读:[综漫]甩了首领宰后我跑路了、情敌他总在自恋[重生]、穿越修仙之七妹有点猛、种田不如养暴君、我真没和顶流炒cp[穿书]、唯你至宝、姜姒虐渣攻略、桃运邪医、[综漫]是异能不是咒术、[综漫]我真不是文豪
忠义,变成了整人的武器。 这并不奇怪。事实上,这种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很有问题。忠是单方面的人身依附,义是多角度的任意解释。忠是不变的,义是多变的。结果,要么信口雌黄,周公恐惧流言日;要么弄虚作假,王莽谦恭未篡时。 其实一切政治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利益之争。争利而言义,只能是吹牛撒谎装模作样。这就是“伪善”。做假做出一套方法和技巧,则是“权谋”。不搞权谋也不行。因为大家都打道德牌,都要占领道德制高点,都要指责对方“不义”。这就只能搞阴谋,不能搞阳谋。 显然,权谋是因为伪善,伪善是因为忠义。被高高举起的那面“道德的旗帜”,其实是罪魁祸首。 这就是《三国演义》的“性之病”。4 也就是说,毛批本《三国演义》的问题,还不在于给历史“整容”,更在于“变性”。整容是可以的,变性是不可以的,除非明确表示你说的不是历史,读者也不把那小说当历史看。可惜,这一点从来就没人说清楚。 那么,三国这段历史的本性是什么? 前半段,是曹cao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蜀汉和孙吴的权力斗争。后来三分归一统,不过是回到了历史的本来走向。指出这走向,并找出它背后的深刻意义和支配力量,才是历史学的任务。 因此在本书中,并没有多少剑拔弩张和老谋深算。本书不是《三国演义》,而是《三国纪》。你也许看不到某些特别想看的东西,只有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 朋友,你会失望吗? 附录 本卷大事年表 公元25年(建武元年),刘秀称帝,东汉开始。 公元57年(中元二年),光武帝卒,享年六十二岁。子刘庄继位,年三十岁,是为汉明帝。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汉明帝卒,享年四十八岁。子刘炟继位,年十九岁,是为汉章帝。 公元88年(章和二年),汉章帝卒,享年三十二岁。子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年十岁,窦太后临朝,窦宪专政。 公元92年(永元四年),十四岁的汉和帝与宦官郑众共灭窦宪,窦宪自杀。 公元106年(延平元年),汉殇帝卒,享年两岁。侄刘祜继位,是为汉安帝,年十三岁。 公元121年(永宁二年),十八岁的汉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灭邓骘,邓骘自杀。 公元125年(延光四年),宦官孙程等十九人起兵拥立汉顺帝,阎显被杀。 公元159年(延熹二年),二十八岁的汉桓帝与宦官唐衡等灭梁冀,梁冀自杀。 公元167年(延熹十年),汉桓帝卒,享年三十六岁。窦太后命窦武迎立宗室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年十二岁。 公元168年(汉灵帝建宁元年),宦官曹节等共灭窦武,窦武兵败自杀,并被斩首示众。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四月,灵帝卒,皇子刘辩继位,是为少帝。外戚何进执政,谋诛宦官,反被宦官所杀。袁绍入宫杀宦官。九月,董卓入京,废少帝刘辩,改立刘协,是为汉献帝。十二月,曹cao起兵讨董。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关东州郡俱起兵讨伐董卓,公推袁绍为盟主,曹cao行奋武将军。董卓杀弘农王刘辩,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自任冀州牧,表曹cao为东郡太守,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cao。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吕布杀董卓,投奔袁绍。曹cao代理兖州牧,收黄巾军三十万,号称青州兵。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吕布为兖州牧,刘备领徐州牧。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夏,曹cao大破吕布。七月,汉献帝自长安东归。十月,汉献帝任命曹cao为兖州牧。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六月,曹cao表刘备为豫州牧。七月,汉献帝至洛阳。八月,曹cao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九月,曹cao迎汉献帝都许。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袁术称帝。袁绍以大将军领豫州牧、青州牧、幽州牧、并州牧。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二月,曹cao擒杀吕布。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术死。八月,曹cao军进黎阳。九月,分兵官渡。十一月,张绣投降曹cao。十二月,曹cao以官渡为大本营。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曹cao征讨刘备。二月,袁绍军至黎阳。七月,袁绍军进阳武。八月,袁绍军至官渡。十月,官渡之战结束,袁绍败。同年孙策被刺身亡,孙权接班,年十九岁。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刘备投奔刘表。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病死。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曹cao自领冀州牧,让还兖州。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诸葛亮出山。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六月,曹cao自任丞相。七月,征刘表。八月,杀孔融。十二月,赤壁之战。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十二月,周瑜攻破江陵。孙权任徐州牧,刘备任荆州牧,孙权以妹嫁之。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周瑜谋灭刘备,至巴丘病卒,临终前推荐鲁肃接替自己。鲁肃屯兵陆口,建议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春,曹cao西征马超、韩遂。十二月,刘备大军入蜀。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正月,诏令曹cao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五月,诛马腾,灭三族。十月,东征孙权,荀彧卒。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正月,曹cao从濡须退兵。五月,以冀州十郡封曹cao为魏公,加九锡。七月,魏建社稷。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夏,刘备入成都,自任益州牧。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三月,曹cao西征张鲁。十一月,张鲁投降。是年,孙权向刘备索还荆州。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cao为魏王。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四月,曹cao仪同天子,曹丕为魏国太子。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十二月,孙权杀关羽,上书称臣于曹cao。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cao卒。曹丕继位后实行九品官人法。十月,曹丕代汉,是为魏文帝。 公元221年(魏文帝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 公元222年(黄初三年),夷陵之战。 公元223年(黄初四年)四月,刘备卒,刘禅继位。 公元226年(黄初七年)曹丕卒,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公元227年(魏明帝太和元年,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临行前上《出师表》。 公元228年(曹魏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春,蜀军兵败街亭,诸葛亮杀马谡。十二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公元229年(曹魏太和三年,蜀汉建兴七年,孙吴黄龙元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四月,孙权称帝。 公元231年(曹魏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八月,李严被废为庶人。 公元234年(魏明帝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八月,病卒于军中。 公元249年(曹芳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杀大将军曹爽,曹魏政权归司马氏。 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孙权卒。 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八月,魏军出兵洛阳伐蜀。十月,刘禅降魏,蜀汉亡。 公元265年(西晋泰始元年)十二月,晋王司马炎逼魏元帝禅让,曹魏亡,西晋始。 公元280年(咸宁六年),吴亡,晋一统天下,三国终。 注释 总注释 本卷所引史实均据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 第一章 1.没能活过四十岁的十个皇帝是:汉章帝三十三岁,汉和帝二十七岁,汉殇帝两岁,汉安帝三十二岁,汉顺帝三十岁,汉冲帝三岁,汉质帝九岁,汉桓帝三十六岁,汉灵帝三十四岁,少帝刘辩十五岁。不算少帝刘辩,没有儿子的四个皇帝是:汉殇帝,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继位时不到二十岁的十一个皇帝是:汉章帝十九岁,汉和帝十岁,汉殇帝百日,汉安帝十三岁,汉顺帝十一岁,汉冲帝两岁,汉质帝八岁,汉桓帝十五岁,汉灵帝十二岁,少帝刘辩十四岁,汉献帝九岁。 2.见《后汉书》之《孝灵帝纪》与《宦者列传》。 3.公元135年,梁冀之父梁商任大将军;公元141年,梁冀继任大将军;公元159年,梁冀失败自杀。梁冀的两个妹夫是汉顺帝和汉桓帝,所立为汉质帝和汉桓帝,所杀为汉质帝。 4.见《后汉书·宦者列传·单超传》。 5.以上见《后汉书》之《皇后纪》与《何进传》。 6.见《三国志·袁绍传》、《后汉书·袁绍传》。 7.见《后汉书》之《何进传》与《宦者列传》。 8.何进被杀,是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八月。刘辩被杀,是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刘辩被废被杀后,东汉名义上还延续了三十年,却名存实亡。宦官作为势力集团影响政治,则要到中晚唐和明代。 9.外戚与宦官的前五次斗争是:公元92年,汉和帝与宦官郑众合谋消灭窦宪,窦宪自杀;公元121年,汉安帝与李闰共灭邓骘,邓骘自杀;公元125年,宦官孙程等十九人起兵拥立汉顺帝,阎显被杀;公元159年,汉桓帝与唐衡等共灭梁冀,梁冀自杀;公元168年,宦官曹节等五人共灭窦武,窦武兵败自杀,并被斩首示众。 10.袁绍的高祖父袁安,是汉章帝时的司徒;叔太祖父袁敞,司空;祖父袁汤,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父亲袁逢,司空;叔父袁隗,太傅,故号称“四世三公”。 11.见《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 12.见《后汉书》之《孝灵帝纪》、《窦武传》、《陈蕃传》。 13.见《后汉书·何进传》。 14.见《后汉书·董卓传》。 15.见《后汉书·种劭传》。 16.见《三国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典略》。 17.见《三国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献帝纪》和《英雄记》。 18.见《三国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19.这一年有四个年号。汉灵帝去世前为中平六年,刘辩继位后改元光熹,从黄河岸边回宫后改元昭宁,被废后改元永汉。 20.董卓入京,是在这年八月庚午,换皇帝则在九月甲戌。 21.见《后汉书·董卓传》。 22.据《后汉书·董卓传》,董卓为陈蕃和窦武等党人恢复名誉,并重用其子孙。 23.见《后汉书·蔡邕传》。 24.关于这段史实,《三国志·袁绍传》的说法是:“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拔刀相向事见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这一说法虽然裴松之认为不实(此语妄之甚矣),但被《后汉书》采信,行文略有不同,请参看。 25.以上均见《资治通鉴》卷五十九。 26.见《三国志·武帝纪》。联军被称作“关东义军”,是因为他们当时都在函谷关以东。 27.见《资治通鉴》卷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