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英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406章

第406章

    爱德华·布里奇斯在电报中的底线,同样是三千万,不过单位是英镑。超过的数字将算在艾伦威尔逊的功绩,电报中这样说的,“我和诺曼都认为,艾伦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帝国公务员……”

    可靠!看见这个词,艾伦威尔逊本能的挺直腰板,主人翁精神在胸口升腾。

    “三千万英镑,八千四百万美元。”心中换算了一下汇率,艾伦威尔逊觉得还是有很大空间的,虽然他不知道伦敦那边是如何评估的。但本能就觉得,这个价格完全和狮子大开口毫无关系。

    至于匹兹堡的评估,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防止大英帝国挖坑,在负债上面做手脚。毕竟英美两国一脉相承,对于亲爹的行事作风,逆子是领教过的。

    美利坚的孩子小时候可没少感受到父爱,要不是德国人,一个完整的童年是板上钉钉了。

    硬件都在那摆着,但是成本并不仅仅是表面这么简单,涉及上亿美元的大买卖,谈成没有想象中简单。

    在目标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评估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从而确定评估对象价值。

    理论基础在于任何一个理性人对某项资产的支付价格将不会高于重置或者购买相同用途替代品的价格。主要方法为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法将被评估企业视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在对各项资产清查核实的基础上,并确认企业是否存在商誉或经济性损耗,将各单项可确认资产评估值加总后再加上企业的商誉或减去经济性损耗,就可以得到企业价值的评估值。

    在这个方面,本就是并购而生的美国钢铁公司有着丰富的经验,不会被一些公务员话术迷惑到,尤其还是英国人说的,那更不可信。

    德里克带来的人并不全在新德里,在新德里的都是狗腿子,专业的那一部分,还在迈索尔土邦和匹兹堡保持联系,交换信息为德里克提供支持。

    不然艾伦威尔逊怎么说,德里克也是一个工具人呢。这种谈判不会因为老板亲自出面就出现过高还是过低的最终结果,整个流程都是专业的。

    相比较而言,其实美国方面还更加专业一些,毕竟英国这边都是一些官僚,只是想要把殖民地的财产变现,给本土顶上一颗大补丸。

    匹兹堡给德里克的评估结果,并没有谈及底线是多少,而是表明并购资金不超过一亿两千万美元,就有的赚。其实这还是只算钢铁公司的五年理论收益。

    在另外一个方面,在股市上的促进作用,那是摩根兄弟在考虑的事情。

    五年!艾伦威尔逊不知道钢铁公司的评估,他算的是政治账,评估独立后的印度,尤其是尼赫鲁能够忍耐多长时间,看着钢铁工业,这个相当于一个国家的腰杆子能不能硬起来的行业,控制在外国人的手里。

    他记得尼赫鲁在独立之初,也就是历史上的明年,一九四七年,就已经确定了国有企业为主导,一九五零年就正式开始效仿苏联,成立了计划经济委员会并且亲自担任主席。

    同年,尼赫鲁正式开启了印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如果五年计划都开始了,钢铁行业还捏在美国人的手里,那不是一个笑话么?

    如果历史没有发生过于大的改变,可以说迈索尔铁矿在美国人手中的安全时间,不算今年也就只有三年时间。

    到了一九五零年,尼赫鲁就可能随时随地想办法把铁矿收回来。这还要考虑,一九四九年苏联的核弹爆炸成功,账面上和美国站在一个起跑线,会不会鼓舞尼赫鲁。

    匹兹堡那边算的是经济账,而艾伦威尔逊算的是政治账,尤其是深受苏联影响的印度天降猛男,什么时候会清除国内的帝国主义余毒。

    第292章 分歧很大

    其实除了六二年撞了喜马拉雅山之外,尼赫鲁并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对外压制巴基斯坦,对内清除了土邦,六一年还收复了果阿。

    同时建立印度的政治制度,清除了英国的暗桩,最重要的是还进行了土地改革。尤其是最后一条,常公根本就无法和尼赫鲁相比。

    独立之初的印度发展不比任何国家慢,也初步具备抵抗外来经济影响的能力。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万隆会议的发起人是尼赫鲁,舞台是尼赫鲁所搭建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尼赫鲁共同提出的,联合铁托和纳赛尔,无愧于不结盟领袖,第三世界盟主,声势上绝对是有声有色的大国。

    不过现在么,有艾伦威尔逊在,尼赫鲁面对的局势注定要更加努力应对才行。光是外部环境,纳赛尔还没有露出苗头,铁托不被敲打就不错了。

    要知道希腊内战的问题,希腊共的主要支持者并不是苏联,当初丘吉尔已经和斯大林划定了势力范围,苏联在希腊问题上算是恪守承诺。

    希腊的主要支持者,其实是南斯拉夫的铁托,铁托现在又面对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本该应该被消灭的反对者,有几十万人跑出了国外。

    这就已经勾心烦的了,最心烦的是,只要撩拨一下美国,说不定美国就会想起来这些人,动用起来打击铁托,现在看来,南斯拉夫就算是仍然和苏联起冲突,估计最多也就是罗马尼亚那样,没事在华约和苏联吵吵两句,但绝对不会离开华约。

    类似的就如同历史上的法国,是西方大家庭的一员,但平时也没少给美国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