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2章
“我才不要呢。” “不要?” “三年前的时候我可是知道你失落无比的,当时就该抓住机会的,只是和婉儿jiejie、贞姐相比,这很难抢得过。” “我看这后面这个长的很不错啊!” “只是可惜没有中状元。” 在一处阁楼之上,一群千金小姐们也是看着下方游街的新科进士们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 其中少不了有人少女怀春,想要寻觅心中的如意郎君,又难免会和三年前的刘晋比较一番,自然也是难免有人要暗自神伤。 …… “殿下,你可知道朝廷对这些新科进士们的安排?” 刘晋看着下方游街进士队伍,想了想也是对朱厚照问道。 “能有什么特别的安排,还是照旧。” 朱厚照想了想说道,他对这方面的事情历来不是很关心,弘治皇帝虽然也是带着他旁观处理过一些朝政,但是这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可还是第一次。 “西域、河中地区还有南洋各省、澳洲、黄金洲都缺少官员,这一次陛下又大规模的增加了录取的人数,我看这一次肯定会有很多人被派遣到我大明的边远地区去。” 刘晋想了想也是说道:“其实我大明的官员,特别是这朝中的官员,大部分都缺少在地方执政的经验,对于我大明各个方面的了解也是只局限于书本,并没有直观的感受和了解。” “这对于治理国家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情,特别是朝中的内阁大臣以及六部尚书等,历来都是从翰林院之中出来,根本就没有地方执政的经验,对大明地方的情况了解的太少。” “以我看来,这些新科的进士都应该要先放到大明各地去历练一番,先治理一方,看看他们的能力,有能力的就不断的提拔,这样才能够选出真正的有能力的大臣出来,而不是只会照本宣科,天天喊着仁义道德的官员出来。” 第883章 必须有所改变 刘晋之所以会去思索这个问题,自然不是胡思乱想的。 这一次西征归来,刘晋不仅仅被封为国公,拿到了铁饭碗,在北黄金洲这边有大一片的封地,同时弘治皇帝这边也是已经向刘晋这边透露了让刘晋接受吏部尚书的位置。 本来按照弘治皇帝的安排,刘晋是要接手户部尚书的位置,佀钟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肯定是干不了几年的,到时候就可以让刘晋来接手。 但是原吏部尚书王鏊在新式学校这件事情上糊涂到底也是被弘治皇帝给送回老家去颐养天年了,这吏部尚书的位置就空了下来。 吏部尚书这个位置可不是一般的位置,号称天官,管的可是大明千千万万的官员,位高权重。 王鏊回家颐养天年去了,盯上这个位置的人很多,吏部的左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还有其他六部的侍郎等等。 因此在这段时间以来,这些人自然也是少不了要去内阁三大臣这边走动、走动,内阁也是已经多次向弘治皇帝这边提名人选,只不过都被弘治皇帝给驳回,很显然在弘治皇帝的心中已经有了人选,那就是刘晋。 弘治皇帝和刘晋其实也都已经感觉到了大明官员尸位素餐的一种现象。 朝堂之上的大臣、官员很多,但是真正有能力的官员却是并不多。 因为所有的官员都是从科举考试之中选拔上来的官员,无论是内阁三阁老,还是六部尚书侍郎,又或者是翰林院的翰林、御史台的御史等等,都是从科举考试之中选拔出来的。 这些官员一个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随便一个都能够写一手漂亮的文章,但是在治国上面,却是基本上都只会照本宣科,根本就没有多少经验。 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只会喊喊口号,比如什么以德治国,要忠心仁义、勤俭节约之类的,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口号,提不出什么有实质性进步和革新的政策策略出来。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如此,比如再过几十年上台的张居正就算是真正有才能的人,能够根据当时大明王朝的情况进行革新、变法。 但是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有明一朝,三百年的历史也就只出了一个张居正,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官员其实都是只会喊以仁义道德治国的。 当然,这其中也有可能有些人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也知道这自古以来变法者都没有好下场,秦之商鞅、宋之王安石那都是前车之鉴,故而即便是有想法,那也不会去做什么改变。 反正对于位高权重的大臣们来说,他们手握大权,日子过的很好,去做改变可能会没有好下场,不去做什么改变,反而可以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 故此,一个朝代往往只有开国的时候才会有所真正的改变,再这之后往往都是沿着一开始的道路走下去,直到这个朝代的灭亡。 或者说真正能够做出改变的,其实还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只有手握所有大权的皇帝有意革新才能够真正的去改变一些东西,下面的大臣,纵然是想要改变,也要考虑皇帝的想法,考虑给自身所带来的后果。 在这一点上面,弘治皇帝就有这样的想法。 这几年所经历的一切,也是让弘治皇帝看清楚了大明的局势。 几年前的时候,大臣们总是歌功颂德,说什么弘治盛世,可是北方三省一场大雪所导致的饥荒立即就将这个所谓的弘治盛世刺破,所有的一切都展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