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我的大明新帝国在线阅读 - 第一三零章 经济控制(摇摇摇头盟主加更第二

第一三零章 经济控制(摇摇摇头盟主加更第二

    西域十七国的使者进京,在京城又掀起了一股采购风潮,来自马鲁古的香料,因此价格上涨了一成。

    这还多亏了是郑和的船队刚回来,要不然,依照须臾各国的购买力,香料的价格还要上涨更多。

    这主要因为帖木儿等国在西方抢劫了太多的金银,而这些金银在本国内也没有消费市场,所以除了修建寺庙,他们只能来大明购物。

    而香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简直是无价的宝贝。他们喜欢烤rou吃,而烤rou的时候放一点香料,就能让烤rou的味道更香。

    应天府的七月虽然热,但是城里面的几家烤rou馆,每天都被这些西域人给承包了。

    內监当然是因此开心不已,虽然现在一些勋贵也跟随船队带回了一些香料,但是內监的贸易才是大头。

    从永乐十三年的夏天开始,香料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了大明与西域各国贸易的第四大贸易品。

    第一大当然是丝绸和布料,不管是西域的穷人还是富人,也都是要穿衣服的。

    而第二大就是茶叶,茶叶是西域人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他们的药,无一日能缺。

    第三大贸易品原本是铁器,现在变成了瓷器。蒙古人将铁器打造技术传播到了西域,现在大多数西域国家已经能自己打造铁器,所以瓷器现在变成了主要贸易品。

    不过从陆路前往西域,运输不便,所以西域人购买的瓷器,大部分是精品瓷器,而不是日用品。

    这一项反倒是帖木儿国的使者没有太大兴趣,因为郑和在船队已经抵达了忽鲁谟斯,并且给他们带去了成船的瓷器。

    只有那些如吐鲁番这样的国家,才会从陆路运输瓷器。

    香料是朱瞻基要求郑和船队这次必须交易的货物之一,原本郑和与內监还有些想不通。因为香料在马鲁古国那边简直到处都是,价值也不高。

    大明人虽然喜欢香料的浓郁香味,但是这些佐料大明几乎都有替代品,不管是花椒,八角,桂香大明自身都有,而丁香,rou豆蔻的口感,大明人也不是太习惯。

    这些香料抵达大明以后,朱瞻基就让内库封存了起来,准备等下一次出使西洋的时候,把这些带过去。

    这个时代,在欧洲的香料价格几乎是与黄金同重。欧洲人疯了一样在寻找各种香料,葡萄牙人,荷兰人,西班牙人,他们疯狂地寻找香料的来源。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欧洲人疯狂寻找新大陆的动力,主要就是为了香料。

    而且,朱瞻基也首次干涉了内库的贸易,直接将不值钱的香料,价格标注了百倍。

    在马鲁古,一口铁锅就能换一石香料。因为公斤还没有普及开,大明主要还是以石来作为度量衡。

    也就是说,一口铁锅可以换一百二十斤干香料。

    可是在朱瞻基的标价下,一斤香料在大明卖到了一钱银子一斤。

    因为如此高昂的价格,一斤香料都能买将近五十斤大米了,目前应天府除了几家大酒楼少量购进了一点,根本卖不出去。

    但是这些西域人,根本不在乎价格,听说了大明也就只有一船这样的香料,直接拿出了黄金,将所有的香料都给包圆了。

    这也让內监负责管理香料的掌房(非错别字,乃是官职)谢坤被惊的目瞪口呆。要不是朱瞻基劝阻,他甚至想要把外面流出去的一些香料全部收回来,卖给这些西域人。

    但是朱瞻基很清楚,只是依靠官方贸易,虽然有利润,也有互补,能赚到银子,但是对大明的经济促进是很小的。

    就像这香料,內监赚再多的钱,对于民生也没有一点促进,赚钱的只有皇室。

    相反,一直这样贸易的顺差,太多的金银流入大明,反而会造成通货膨胀。

    当然,现在谈这些还太远了,因为现在的大明经济只是在野蛮生长,距离成熟,距离饱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是,想要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让他们从与大明交易,变得依赖大明,间接控制他们的经济,现在就可以做了。

    但是这个计划,刚跟朱棣提起,就被否定了。“我们希望他们那些国家越穷越好,为什么还要帮他们发展民生?只有他们穷的揭不开锅的时候,才是对大明最有利的时候。”

    “皇爷爷,我们不是要帮他们,更是在帮我们大明。一场大战,我们就要耗费两百万两银子,还不一定能取得效果。但是,只要我们的经济策略妥当,就能让他们变成我们大明的市场,我们的倾销地……”

    “什么是倾销地?”

    “简单来说,就是让他们高价买我们破烂的地方,他们没钱,当然什么都买不起。但是他们有钱了呢?就有钱来买我们的东西。钢铁,火铳,大炮这些我们当然不能卖给他们,但是当我们穿不完的粗布,贵重的丝绸都卖到他们那里,能给我们大明的经济带来更大的好处。”

    “此举不妥,太过于冒险。如果他们有钱了,就能造更多的武器来伤害我们大明的子民。”

    在没有见到效果之前,古人的脑子是很难把这件事想通的。朱瞻基只好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说道:“皇爷爷,想想朵颜三卫,他们现在替我大明炼焦,我们给了他们不少财物,但是这些财物,最后还是向我大明采买货物。他们的经济现在是好转了一些,但是现在更要仰仗我们大明的脸色行事了,不是吗?”

    朱棣不说话了,深思了起来。

    自去年夏天发现北明山铜矿,二十万大军和十万民夫就留在了北明山。但是,在北明山挖矿的除了神机营训练出来的大明爆破工,真正砸石头,干苦力的全部都是朵颜三卫和鞑靼贵族派过去的农奴。

    这些农奴干一天的活,就能赚取半只羊的价钱,虽然不算太高的暴利,但是风雨无阻,没有任何风险。

    而他们养一年的羊,遇到不好的天气,可能就一无所获,所以任谁都会算这个账。

    大多数身强力壮的农奴都被派来砸石头,他们将汉人技师用火药炸开的矿石进行粉碎,挑选出铜矿含量较高的碎石,然后运到堆场。

    而汉人农夫则大多是得到朝廷的资助,发一辆新的板车,然后自己在草原上购进一两匹驽马,就可以将北明山的矿石拉到开平前屯卫。

    虽然这段路程有四百公里,八百里地,但是大明坚持将所有的矿石拉到开平前屯卫进行提炼。为了让运输更快捷,如今大明已经在计划修建的第一条水泥路,就是北明山到开平前屯卫,然后又到北平的路。

    当这条路修建起来,大明向漠北草原再派军,甚至不需要征发民夫,光是如今的铜矿服务人员,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辎重的运输。

    虽然现在北明山出产的金银和铜数量还不算多,还不能填补成本,但是只要是明眼的人都知道,限制生产的只有运输。

    当水泥路修建好的那一天,铜的产量就会有一个暴涨的阶段。

    通过一座铜山的生产,如今的大明就完全控制了朵颜三卫和半个鞑靼,这样继续下去,不需要几年,恐怕整个鞑靼都要内附大明了。

    所以听到朱瞻基提起北明山铜山,朱棣有些心动地说道:“北明山只有一座,西北那么多国家,又怎么能像北明山一样呢?”

    朱瞻基笑道:“孙儿已经有了一策,不是铜山,但是却比铜山还要稳定和持久,那就是教会西北各国的人种棉花。而且孙儿还想请皇爷爷下令,在北平以南的良田严禁种植棉花。”

    “棉花?只是此物就能让西北诸国俯首称臣?”

    朱瞻基笑道:“孙儿听说皇爷爷准备拟旨,发放一批宫女回家,这是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有了新的织布机,就不需要太多的人手了……”朱棣忽然楞了一下,想明白了这件事的逻辑关系。

    如今的大明也好,其他国家也罢,许多穷人都还是衣不裹体。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户,到了冬天,全家人就只能都窝在一个被窝里,因为没有衣服穿。

    许多小孩子不管男女,到七八岁都还天天光着屁股蛋,不是因为他们抗冻,而是衣服太珍贵,穿不起。

    所以,大明绝不是服装行业已经饱和,只是因为缺少棉麻和丝绸的原材料。

    内库的宫女发送回家,也是因为新的织布机可以取代更多的人手了,但是如果有了更多的原材料,大明就能够生产更多的布料。

    这个产业比一般人想的还要大,因为衣服是消耗品,人口的增加也会促进衣服的消耗增加。

    而除了大明,在其他国家,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因为他们比大明更穷。

    所以,对民生并不缺少了解的朱棣很快就想通了这中间的环节,一拍大腿道:“朕不管是威逼利诱,也要让西北各国帮我大明种棉花。”

    朱瞻基笑道:“皇爷爷还忘记了一件好事。”

    “什么好事?”

    朱瞻基笑道:“利用棉花的运输,我大明可以修建一条直通西北的水泥路,而只要这条路修建起来,以后的西北,就不再难以行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