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唐朝诡事录(出书版)在线阅读 - 第16节

第16节

    说罢,唐山人就想走。

    卢生嘿嘿一笑:“你走得了么?”

    唐山人有些惊恐,对方显然是有备而来的。

    卢生说:“实不相瞒,我乃刺客。现在,我依旧叫你舅舅,但如果舅舅不识相,就有可能横尸在这里。”说着,从怀中摸出一把匕首,寒光闪烁,顺手拿起地上的一把丢弃的铁熨斗,削之如木。

    荒野孤庙,四处无援,唐山人没办法,只好把炼银术的秘诀道于那卢生,后者默记后,笑道:“刚才一时冲动,没把您吓坏吧?”

    唐山人又气又惧。

    卢生又说:“我师父乃得道高人,令我十弟子下山寻找天下妄传炼金术和炼银术的人,得而杀之!现在看来,你不是个轻传该术的人,我也就放心了。我即将离去,不能跟你同去衡山了。”

    说完,卢生出门,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故事中,唐山人当早就被卢生盯上了,所谓“偶逢”楚州客栈未必是真。

    至于卢生的身份,他自称是某仙人之徒,师父派十弟子下山追杀传授炼金术、炼银术的人,但不可轻易相信,或是打的诳语,最后给自己个台阶下,也是说不准的,在《酉阳杂俎》中终成迷雾一团。

    不管卢生的身份如何,至少都说明了一点:唐朝时,炼银术、炼金术虽流行,但仍是一种不宜公开的东西。

    现在,就说说这种秘术。

    在古代,炼金术和炼银术作为一门神秘学问而存在。所谓两术,就是通过化学方法把其他物质变为金银的手段。在唐朝,活跃着一大批从事炼金术和炼银术的人。在他们看来,无论是黄金,还是白银,都是有灵魂的,完全可以通过高深之术让它们的灵魂转移到其他物质上,进而让其他物质变成黄金和白银,故而这种手段又称为“黄白之术”。

    最初的时候,“黄白之术”,尤其是炼金术,属于方术中炼丹术的一种。

    那些自认为通灵的方士希望通过提炼包括丹砂(硫化汞)、云母、玉、雄黄、赭石、松子、桂等矿物和植物在内的东西制造成丹药,达到使人永生的目的。东汉时,随着道教的崛起,出现了魏伯阳这样的理论大师。东晋时,又出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代宗师葛洪。不过,魏晋之后,炼金术和炼银术实际上从炼丹术中分离出来。在唐朝,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黄白之术”的人。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个叫高五娘的洛阳美女精通炼银术。

    据说,她先前嫁给一个世外高人,因此学会此术。后来高人不知去向,五娘则在家里开始了秘密炼银的生涯。她炼成银器后,偷偷出售,发了一大笔财。但最终被人告发。当时,负责此案的是河南少尹李齐。接案后,他随便问了几句,就将五娘释放。但随后,又秘密接见了五娘,叫她为自己炼银器……

    五娘用什么为原料实施炼银术?

    用水银。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发现了水银这种化学元素。古人通常从丹砂里提炼水银。作为一种密度非常高的液态金属,水银含有剧毒;同时,又能起到防腐烂的作用,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帝王陵中。但在炼银术士看来,通过秘密的手段,水银可变白银。至于变成黄金,也有可能。据传,当时有洛阳人王常,旅行至终南山,遇异人传授炼金术。

    王常问:“黄金成,水银死,真是这样吗?”

    异人答:“不要怀疑。黄金出于山石,乃山石之精华。在变为黄金前,该精华达千年,即为水银。水银受太阴之气,故流荡而不凝定;微遇纯阳之气,则化黄金于倏忽间。要想变水银为黄金,须在山中锻炼。只要有纯阴之石为引子,那么水银转为黄金并不是难事。”

    除了高五娘和王常外,唐开元年间,还有一叫辅神通的,也精通炼金术。他曾跟一得道之人学习,功成后,也能以水银炼金银。玄宗曾接见过他,每次辅神通“先以土锅煮水银,随帝所请,以少药投之,应手而变”。后来,皇帝也想亲自学学,但“安史之乱”爆发,已是自顾不暇了。

    在这里,辅神通可能使用了《酉阳杂俎》中提到的一种奇树:“赤白柽,出凉州。大者为炭,复入以灰汁,可以煮铜为银。”

    在古人眼里,炼金术和炼银术极为隐秘,多求之而不得,也就难免出现一些出人意料之事。比如下面这个故事,它奇幻而血腥,与修炼、黄金、暴力和邪恶有关。

    故事发生在隋末唐初。当时,有道士在陕西太白山隐居炼丹,专习炼金术。山居岁月中,有个叫成弼的人,侍奉在他左右。两人相处了十多年。不过,道士一直没正式收成弼为徒,更没把炼金术传给他。后来,有一天,成弼家人故去,他将回家送葬。

    这是一个转折。

    道士说:“你跟我很长时间了,现家中有丧,我没什么赠予你,只给你金丹十粒,这不是普通的金丹,用一粒为引子,可使十斤赤铜变黄金,这些足够你办丧事用了。”接下来,道士告诉他如何用金丹点铜为金。不过,却没告诉他怎么烧炼金丹。

    后面的事,一如道士所言,一百斤黄金重重地出现在成弼面前。

    丧事办完后,成弼再也坐不住了,他已经有了些想法。一天傍晚,他回到太白山,求道士再给他来点金丹。

    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被拒绝了。随后,成弼出乎想象地从肋下拔出尖刀。道士凝视着成弼:这是服侍他十多年的那个人吗?

    成弼把尖刀横在道士脖子上,逼迫他献出所有金丹,并告知造丹的秘方。

    依旧被拒绝。成弼狰狞一笑,砍断了道士的双手。但道士仍不肯说。于是成弼又残忍地剁掉道士的双脚。道士似乎没感到疼,仍旧神色不变,深深地凝视着成弼。后者战栗了一下,挥刀砍掉道士的头。

    搜身时,发现道士肘后有一个红色布囊,里面盛有很多金丹。

    兴奋的成弼携带着金丹出了道观,此时已是后半夜。就在他潜行山中时,隐约听到身后有人说话:“你慢走……”

    成弼大惊,暗夜深山,何人在此?

    他猛一回头,竟发现那无头的道士正站在自己身后。不仅无头,且无手脚。

    也就是说,只有一个rou墩悬于半空,可以想象成弼恐惧的表情了。

    无头道士说:“你在我身边十年有余,没想到会做出这样的事。你这样的人,得金丹,必为神灵所诛,最后的样子将会跟我现在一样。”话音落,即消失不见。难道是幻觉?瘫在地上的成弼想。

    逃出太白山,成弼还家。随后的日子,又费尽气力,找了更多赤铜,用先前之法,使用炼金术,点铜为金。

    这黄金的成色,比一般的黄金更灿烂,他成为当地首富是可想而知的事。对其一夜暴富,有人觉得蹊跷,好事者秘密报官,成弼很快被捕了。审问中,他只好实话实说。官员觉得很神奇,虽也听说过炼金术,却不曾亲眼见过,于是又上报朝廷。

    此时已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太宗对炼金术很感兴趣,就召见了成弼,叫他用赤铜锻造黄金,还就竟真的成了,因为手里还有金丹。皇帝大喜,授成弼五品官,叫他专门负责造金之事。当时,天下赤铜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成弼以金丹点铜为金,达到了数万斤。这种黄金由于成色纯重,被胡人称为“大唐金”。

    关于“大唐金”,确实曾见于史书中。按段成式的说法:“官金中‘蝼顶金’最上,六两为一垛,有卧蝼蛄xue及水皋形,当中陷处名曰趾腹。又铤上凹处有紫色,名紫胆。开元中,有‘大唐金’,即官金也。”

    再说成弼,没多久就把金丹用完了。见事情不妙,他想弃官逃走。

    太宗说:“你走也可以,赤铜锻炼为黄金,需要金丹点化,那你就把制造金丹的办法告诉我。”

    成弼说:“臣实在不知。”

    太宗:“欺君?”

    于是传令卫士,陈以刑罚。

    成弼确实不知,只能解释,但越解释越乱,太宗下令叫卫士用刀断其双手。

    成弼当即疼得昏死过去,醒来后依旧说不清楚,卫士又砍断他的双脚。成弼再次醒来,情急之下,说出当年血溅太白山的实情。太宗依旧不信,遂下令将其斩首。

    太白道士一语成谶。

    成弼虽死,但所炼的“大唐金”流行于市面。后来,有西域使者入长安,太宗邀其观看大内藏宝,使者最喜其中两物,其中之一就是成弼所炼的黄金。后来,“大唐金”流传到国外,懂行的人也都迷之为宝。

    故事结束了,主人公所施的残酷暴力最终还在自己身上。

    成弼入山十年,侍奉在道士身边,现在看,最初就怀有目的。这一点跟旅途中的卢生相同。为此,他隐忍十年,终于酿造了这个黑志怪。

    如果说上面一个故事过于血腥,那么下面这个依旧是炼金丹的故事就有点哲理意味了。

    唐时有中岳道士顾玄绩,遇一人,说:“我正在炼金丹,需一人相守,但一晚上不能说话。我观察你神静,似可担此重任。若金丹炼成,我们可成仙得道。”

    那个人说:“不就是一晚上不说话么?没问题。”

    顾玄绩带那人进入嵩山幽境。在炼丹处,顾说:“也许五更天时,会有人来这儿,但你一定不要跟他说话,否则便功败垂成了。”

    至五更,果有数铁骑奔来,叫那人回避,那人不理。过了一会儿,有人如贵族,仪仗威严,问:“为什么不回避?”

    那人在恍然如梦中,被斩杀。

    随后,他投胎在一个商人之家。及至长大,想起顾玄绩的嘱托:不要说话!所以多年里,一句话也不说。父母当然很奇怪。后来,为他娶了老婆,生了三个儿子。一天,妻子说:“你一句话都不说,我要这些儿子有什么用?”于是,把三个儿子都掐死了。这时候,那个人才大叫一声。与此同时,在嵩山,只见炼丹的药鼎冲天而破,金丹从中猛地飞出……

    顾玄绩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故事是有原型的。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曾记载过一则类似的故事:天竺有隐者为修炼,求一人站立于坛侧,一晚上不得说话。快天亮时,那人突然开口,隐者批评他违约,那人说:“入夜后,我恍然如梦,见往昔的主人前来,我忍着不跟他说话,激怒了他,因此被害,托生到一户人家,想到与您的约定,多年不敢说话。后娶生子,又丧了父母,也一句话不说。年老时,我妻大怒,说,你再不说话,我就杀了你儿子!这时才忍不住说话。”隐者说:“这是魔在作祟啊。”

    对嵩山的那个人来说当然也是如此。

    在这个故事中,考验的虽然是意志力,但却是以炼金丹为背景,从侧面道出金丹炼成的艰难度。也正因为如此,唐人志怪中,才充斥着各种有关炼金术、炼银术的秘闻,在千年之外,仍久久地弹拨着我们迷失于幻想的神经。

    升仙术

    《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则离奇的故事:唐德宗建中(公元780年~783年)末年,有书生名何讽,在长安买得黄纸古书一卷。夜读时,在书卷中得一发卷,长四寸左右,呈环状,无端头。何讽不知为何物,于是将其裂开。随后,奇怪的事发生:断处不停滴水,达一升多。

    何讽怪而烧之,闻到头发的气味,化作白气一股。

    后来,何讽在一个夜宴上将此事告诉某道士,后者听后大为扼腕:“你真是天生俗骨!白白丧失了羽化成仙的机会,但命运如此,奈何?”

    何讽不解。

    道士说:“我道门《仙经》中有记载,蠹鱼(即书虫)连续三次吃掉书页中的‘神仙’二字,则化为你先前看到的发状物,名为‘脉望’。入夜后,拿那发卷映照星辰,则仙人降临,向其求丹药,就着从发卷中滴落的水服下,即可羽化飞仙。这个机会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却被你白白地浪费掉了。”

    何讽再也没心思参加什么夜宴了,折回住处,取出古书翻阅,发现书页间确实有三处字迹被书虫啃掉。按前后文的意思进行推测,三处皆“神仙”二字。

    可以想象,当时何讽有多悔恨。他坐在书房里,对着那卷泛黄的古书发呆,直至天亮:“建中末,书生何讽尝买得黄纸古书一卷,读之,卷中得发卷,规四寸,如环无端,何因绝之,断处两头滴水升余,烧之作发气。讽尝言于道者,吁曰:‘君固俗骨,遇此不能羽化,命也。据《仙经》曰: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曰脉望。夜以规映当天中星,星使立降,可求还丹。取此水和而服之,即时换骨上宾。’因取古书阅之,数处蠹漏,寻义读之,皆神仙字,讽方叹服。”

    这是一个凡人因不博识而错失成仙机会的故事。

    神仙神仙,神与仙是不同的。神,是先天自然就有的;而仙,是人修炼而成的。具体地说,仙又分为仙人和真人,两者也是不同的。所谓仙人,以长生不老为追求目标;而真人,则更注重精神的永恒和不灭。

    关于成仙的方式,何讽后来自然了解了一二。但邂逅“脉望”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所以更多的时候,除了修炼,唐人关注的是与仙家有关的食物。前面的故事中,已经提到了灵芝。

    代宗年间(公元762年~779年),有人在庐江县山中发现紫灵芝,高达一丈五尺。还有一种萤火芝,又叫夜光芝。一株上结九朵,坠地如七寸镜,产于句曲山(即今天的道教名山江苏茅山)和良常山(茅山附近)。“其叶似草,实大如豆,紫花,夜视有光。食一枚,心中一孔明。食至七,心七窍洞彻,可以夜书。”

    在神奇的句曲山,另产五种灵芝,据说吃后可直接成为仙界官员:第一种名龙仙,食之为太极仙;第二种名参成,食之为太极大夫;第三种名燕胎,食之为正一郎中;第四种名夜光洞鼻,食之为太清左御史;第五种名料玉,食之为三官真御史。

    此外,还有一些隐秘的仙家草药,在《酉阳杂俎》“玉格”一门中被提到:“钟山白胶、阆风石脑、黑河蔡瑚、太微紫麻、太极井泉、夜津日草、青津碧荻、圆丘紫柰、白水灵蛤、八天赤薤、高丘余粮、沧浪青钱、三十六芝、龙胎醴、九鼎鱼、火枣交梨、凤林鸣醅、中央紫蜜、崩岳电柳、玄郭绮葱、夜牛伏骨、神吾黄藻、炎山夜日、玄霜绛雪、环刚树子、赤树白子、徊水玉精、白琅霜、紫酱、月醴、虹丹、鸿丹。”

    里面的绝大多数,后人都是不懂的。

    此外,还指出,如果世间人具有以下体貌特征即为仙相:白痣见于腹部、伏骨见于阴部、眼球中有绿筋、鼻上有黑中带红的山形鼓起……据说,这样的人,可不学道术,更不用吃什么灵芝一类的东西,到时候能自动成仙。

    说到底,追求成仙的本质是对生命易逝、光阴难再的不满和悲伤。因为成仙就意味着永生。凡人虽难以成仙,却不妨在某种情境下撞见仙人,或漫游仙境。

    先看一个迎面撞上仙的故事:

    山东有县名高唐,县内有山名鸣石,山岩高百余仞,如果拿东西轻轻敲击,会听到清越的回声。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年~289年),隐士田宣居岩下,常拍石自乐。每到这时,就会看到岩上站有一人,身着宽大的白衣,于石上徘徊,天快亮时,才消失不见。

    一傍晚,田宣叫来一个农夫,令他拍击岩石,自己则顺着岩石上坠下的青藤爬了上去。不一会儿,白衣人又出现了,田宣上前抓住对方的衣服。那人转过头来,古容古颜,自称叫王中伦,是卫国人。周宣王时代(公元前800年前后),入少室山即嵩山学道,每次经过鸣石山,因喜欢岩石的响声,故时常驻步倾听。田宣听后忙拜倒,向周朝人求养生术,后者给了他一块如玉的石子,然后飞步而去,“初则凌空,百余步犹见,渐渐烟雾障之”。

    望着凌空飞步而去的背影,田宣似有所失。

    他又看了看手里的小石子,不知有什么用。直到一次无聊,将石子含在嘴里,竟百日感觉不到饥饿。

    白石清流,绿野仙踪。从周朝到西晋,隔着一千多年的时光;从山东高唐到河南少室山,相隔近千里,仙人王中伦凌空微步,神奇地来到田宣面前。关于岩上飞仙的例子,还有一则记载:“荆州利水间,有二石若宫阙,名曰韶石。晋永和中,有飞仙衣冠如雪,各栖一石。寻日而去,人咸见之。”

    如果说在人间撞上仙是一种幸运,那么凡人在某种情景下幻游仙境则包含着更多的秘密。这个游仙境的人叫做赵业,生活在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出身的他,担任巴州清化县县令。不过,游仙境前,他先下了回阴曹地府。

    明经是科举考试的一种,主要考人对古代儒家典籍的掌握情况。以明经及第的,往往自视颇高。主人公赵业就是这样。心里想:自己满腹才学,最后却被任命为偏僻的县令,越想越有意见,最后竟病倒。时间久了,习惯了幽暗,便害怕窗外的光亮了;又似辟谷,一个来月不吃东西。直到有一天,暗室内有声如雷,现一红球,旋转至眼前。赵业感到恍惚,觉得有个红衣平帽的人拉他而去。

    赵业随那人过山崖,经流水,穿金桥,进一城,入府曹,里面有很多人,其中一个是早已死去的妹婿贾某,上来就跟自己争论有关杀牛的事。赵业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仓皇中,跑到了旁边的一个小屋。没过多久,又被那红衣人带进一个庭院,再次看到贾某……随后,有戴紫霞冠的人大声呵喝道:“赵业!为什么要偷别人的头巾?又在滑州藏了橡子三升?”

    赵业想:很多账都在清算,自己也就有可能来到了冥界。

    他的判断是不错的。不过,他来的是道家世界里的阴府。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在道教里,阴府有两处:一是酆都;二是泰山。

    关于泰山为阴府,很多人并不熟悉。

    看《酉阳杂俎》里的记载:“天翁姓张,名坚,字刺渴,渔阳人。少不羁,无所拘忌。常张罗得一白雀,爱而养之,梦刘天翁责怒,每欲杀之,白雀辄以报坚,坚设诸方待之,终莫能害。天翁遂下观之,坚盛设宾主,乃窃骑天翁车,乘白龙,振策登天,天翁乘余龙追之,不及。坚既到玄宫,易百官,杜塞北门,封白雀为上卿侯,改白雀之胤不产于下土。刘翁失治,徘徊五岳作灾,坚患之,以刘翁为泰山太守,主生死之籍。”

    玉皇大帝是道家谱系里的神仙。这个称谓是北宋徽宗时代才有的。在此之前的唐朝,管玉帝叫“天帝”或“天翁”。在这里,开篇就说到天翁即玉皇大帝叫张坚。张坚是怎么成为玉帝的呢?

    有一天,凡人张坚捉到一只白雀,非常地喜欢,但梦到玉帝刘天翁的斥责,并扬言要杀死张坚(这是为什么呢?他跟白雀什么关系)。但白雀每每报信给张坚。却说这张坚不但聪颖不羁,而且野心还很庞大:他想取玉帝而代之!怎么办?他设计把刘姓玉帝骗到人间,设盛宴招待,然后趁机“骑天翁车,乘白龙”,直奔天宫而去。

    刘姓玉帝大惊失色,急忙乘剩下的几条龙追赶,但终于没有追上。就这样,张坚先一步到了天宫,更换了百官,成为了新玉帝。至于姓刘的那位有多沮丧就可想而知了,每日徘徊于三山五岳,时不时地弄些天灾发泄。新玉帝张坚深以为患,便进行安抚,封其为泰山太守,掌管人间生死命数。

    这是张坚在白雀的协助下窃取玉皇帝位的故事,也道出泰山为道教另一阴府的由来。这泰山大帝,原本就是玉皇大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