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冯仑内部讲话(最新版)在线阅读 -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谦卑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谦卑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谦卑

    第一个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谦卑、谦恭、谦虚,以非常低柔的态度包容人生周围所有资源和吸取所有的机会。我觉得你们也上了中国国学的课,老庄经常讲,江河湖海,海之所以大是因为海比山低,高处的东西都流到海里面。人也是这样的,我观察过一些,但一开始不是这么理解的,我也注意到身边一些人非常圆通、谦和,但是在我见到李嘉诚之前我没有被震撼过,我见到李嘉诚后,我就研究他为什么成功?开始是看看书,但是等见到以后,我就发现在李嘉诚身上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谦虚、谦和、谦恭,在待人的细节上非常让人感动。

    ——冯仑博客

    冯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是关于李嘉诚的。有一年,冯仑和马云等一行人去见李嘉诚。在冯仑心里,李嘉诚是大企业家,是自己的榜样,算是偶像级别的人物。所以内心是很激动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带着朝圣般的心情去的。在冯仑的眼中,像李嘉诚这种身份的人,应该是很有派头的。见面的过程应该是一行人在客厅等着,然后李嘉诚出来,跟大家打招呼,说两句话,回答几个问题就好了。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当电梯载着一行人到达顶楼的时候,电梯门一开,李嘉诚竟然站在电梯旁,手里拿着一叠名片,之后挨个发给从电梯走出来的人。这个举动让冯仑很是惊讶,要知道,李嘉诚可是成名已久的大企业家,是亚洲的首富,而且当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这样的成就,这样的年纪,竟然能在电梯口接自己,而且亲自发名片,是很少见的。至少跟现在很多的企业家们的举动不同,更多的企业家都是很牛气的,觉得自己是个人物,所以不将别人放在眼里。

    之后,众人来到客厅,谈了一番话,然后来了一个人,让他们抓阄,为的是安排桌次。因为那天去的也都是有名气的企业家,这样就有一个麻烦,比如谁坐第一桌,谁坐第二桌,一般都是按照成就或者名气分的。可是这种东西很难量化,很可能有两个人都在内心觉得自己比另一个强,排在后面的人就会不舒服。可是抓阄决定座次,就不会有这样的尴尬了。

    座位排好之后,众人便入席了。吃饭过程中,李嘉诚先生每桌坐15分钟,跟众人的沟通时间都是一样的。当众人散去的时候,李嘉诚也是将他们送到电梯口,等他们都走了再回去。

    这件事让冯仑很是感慨,从中他也有很多的体会。冯仑觉得,越是成功的企业家,就越是谦卑,不是他们取得了成就后故意作一个谦卑的姿态来,而是因为他们的性格中本来就有谦卑在,因此才有这么大的成就。关于这一点,冯仑也有解释。人都是愿意跟谦虚的人在一起交流和沟通的,没有人愿意跟一个自大的人聊天。因此,那些谦卑的人往往都有更多的朋友,认识更多的生意伙伴。大家都知道,在当今的社会中,人脉就是资源,一个大家都乐意与其打交道的人,自然就能谈成更多的生意,因此事业有成也就不难理解了。

    事实上,冯仑本身也是一个很谦卑,很虚心的人。看冯仑的书,听冯仑的演讲,我们会发现,他经常会夸奖王石和柳传志,觉得他们身上有好多好品质,而且从不讳言自己从这两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这就是冯仑谦卑的体现,也正是因为这点,他才能将自己的公司经营得那么好。因为他从成功的企业家那里借鉴了很多的经验,学到了很多管理上的道理。

    人有了事业之后,往往自大,觉得自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自然就是个厉害的角色了,从而不将别人放在眼里,对别人提出的意见不以为然。别人有优点也不愿意去学,觉得学了就说明自己不如那人了。但他们不知道,当自己丢掉了谦卑的姿态,封闭了跟外界的交往之后,也就失去了充实自己的机会,让自己和企业都无法前进了。

    知识和经验是永远也学不完的。有的人觉得自己不用再学了,不是他已经足够厉害了,而是自己眼高手低,看谁都不如自己。这不是境界,而是一种危险的自大情绪。做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谦卑,做管理者尤其如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比的不是谁有名,谁地位高,而是谁的能力强,谁能从别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经验。有经验者即使现在没有很高的成就,总有一天会通过努力得到。自大的人,即使现在有很高地位,总有一天会因为故步自封而被人超越。

    谦卑的企业家在哪里都受人欢迎。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有一次去国外参观一家面粉企业。该企业有66名员工,每天处理小麦的能力是1500吨。听完介绍之后,刘永好非常惊讶,他没想到一个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小厂,工作效率竟如此之高。要明白,在国内,这样的企业一般日生产能力只有几百吨,但员工往往却能达到几百人。

    即使是效率高于国内行业标准的企业,如刘永好自己的新希望集团,七八十名员工的工厂日处理能力是 250吨,仅仅是那家工厂的1/6。

    刘永好是一个很虚心的人,他看到别人有如此高的效率,便想弄明白其中的秘密,然后按照他们的方法整改自己的企业。于是,刘永好与这家工厂的管理层进行了深入交谈。过程中,刘永好了解到,这家企业在中国也投资办过厂,在内蒙古的乌兰浩特。不过,中国分厂的日处理能力仅为250吨,工人却有155个。这更让刘永好疑惑了,为什么同样的投资人,设在中国的工厂与设在本土的工厂之间生产效率居然相差10倍之大呢?

    为了搞清真相,刘永好又找到了那家工厂的厂长,虚心请教,问他们为什么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管理,可是设在中国的分厂却需要那么多人呢?

    那位厂长没有直说,而是含蓄地回答:“可能是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吧。”刘永好知道对方的意思,不过是委婉地指出国内的工人效率低。

    回国后,刘永好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多天的思索,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其实问题还是出在管理上。即使国外的工人确实比我们的效率高,但也不至于高出十倍以上,这是不可能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在中国办的厂,虽然设备等一样,可是管理模式还是接近中国化的。因为我国工业起步比较晚,所以管理上较为落后,因此很多时候虽然员工们力气没少出,但却并没有效率。而国外先进企业工业化程度较高,因此管理上更加完善,也更科学。因此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率。

    想明白之后,刘永好就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公司的管理制度了。经过长久的努力,他的员工也有了更高的效率。

    任何一家企业,取得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关键因素。像刘永好这种靠养殖起家,最后成长为国内首富的,就更是如此了。刘永好成功的因素很多,虚心是其中之一。正是因为足够虚心,所以他能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并能弯下腰来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他就有了更快发展企业的基础,他的企业内的制度,是融合了各家之长的。

    作为一个管理者,是要不断学习的,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还要有一个谦卑的态度,虚心向比自己强的企业,甚至不如自己的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之后克服自己的短板,总有一天,会因为不断的积累让企业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