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页
书迷正在阅读:我的剑成影帝后想撩我[娱乐圈]、穿书后我把女主掰弯了、被男主的白月光撩弯了[穿书]、重生之神帝归来、拯救年代文的反派男主[穿书]、娇女种田:山里汉子宠不停、影帝总在觊觎我、撩原似火[娱乐圈]、妻为上、两世好合[娱乐圈]
岳昊是公社的农技推广员,他能看上刘媛媛媛,一是因为这女知青确实长得不错,另外也是觉得她有点文化,挺拿得出手。他能看出这女的有些小心思,但他觉得可控。跟她处对象,他也觉得挺喜欢,只是对方啥都没付出,他不可能多放砝码。
开玩笑,谁还没点儿心眼儿咋滴!
岳昊道:“这么安排挺好,大旺村的老师是当众讲课选出来的,我大伯跟人家提要求,就等于破坏规矩,其实很不妥。现在你进了小学校,大旺村选出来的老师也教课了,我大伯也不至于被嚼舌根。”
刘媛媛有点傻眼,这跟想好的剧情不一样啊。
岳昊面带微笑拍了拍她的肩膀:“刘媛媛同志,相信你一定能克服困难,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刘媛媛只能点点头:“请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送走刘媛媛,岳昊的脸沉了下来,唐耀祖这么办事,还真是不给面子!
省城。
沈晏清从兴安日报社出来,回招待所休整了一下,带上照相机前往纺织厂。
这次出门,可谓不虚此行,报社的孟主编对他颇为赏识,给他办了记者证。他没有报社的编制,算是特约记者。
说白了,工资没有的,但是稿件采用后给发稿费。
沈晏清觉得,省报的记者证就是最大收获,他现在的档案都在丰盛县知青办呢,编制什么的暂时不奢望。
孟主编带他一起参加林区采风活动,这是个重要任务,省领导希望可以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对北方的林区进行歌颂和赞美于是,一行人踏上前往林区的火车,这些人里有记者,有作家,有诗人,他们带着知识分子的热情,一路高歌。沈晏清虽然不参与喝酒,也没跟着唱歌,但他一直举着相机为大家留影,顺理成章地成为最受欢迎的小年轻。
来到林区,北方的壮阔山河、郁郁森林令人心驰神往,沈晏清留下不少笔记,还拍了不少珍贵照片,他边整理素材边写随笔,连诗词都写了好几首。
采风结束后开了个总结会议,孟主编说,近些年环境已经不像之前那般严酷,在文学艺术上,希望可以百花齐放。随后,作家们各自坐火车离开,沈晏清没回春丰市,而是跟孟主编说,近几年,的确良这种化纤面料大受欢迎,他想到省城的纺织厂做个相关采访。
孟主编当然支持,回来后立马给他开了介绍信,还往纺织厂打了电话,那边的领导也很高兴,安排专人接待记者同志。
于是,沈晏清在纺织厂亮出介绍信和记者证后,有个姓刘的干事出来迎接,带他到各处参观,介绍厂里的情况。
厂领导首先接受采访,着重介绍了的确良这种面料,说得特别实在:“这种料子也就占个挺括,其实一点儿不舒服,一点儿不凉快,赶不上纯棉布。但是没办法,咱们棉花产量不够,不就得想办法整点不太纯的吗?以后棉花增产,咱还得穿舒服透气的!”
沈晏清琢磨着,您这也太实在了,这让我咋写?——同志们别穿的确良了,化纤不舒服,咱们老老实实等棉花增产吧!
真要这么写,记者证非给收回去不可。
好在这位领导很快找准了节奏,“的确良没有纯棉的舒适,可是它好看不出褶啊,大家不就是冲着这个买的?前些年,这料子主要用于出口创汇,想穿还穿不上呢,近几年优化了生产链,才慢慢普及了。小沈同志,你别光听我说,你也跟我讲讲,你喜欢啥样的料子?”
沈晏清心道,咱俩究竟谁采访谁?
既然他问了,沈晏清便如实作答:“马上到秋天了,秋冬面料希望有亮眼的颜色。”
“嗨,”领导挺感慨,“市面上不就黑白蓝绿?我们也不敢生产别的,怕卖不出去。”
沈晏清又向他了解建厂的故事,还有先进人物事迹,这位领导打开了话匣子,整整聊了俩小时不带喝水的!沈晏清认真做了记录,拍了些车间和工人的照片,脑子里已经有了清晰脉络。手上的这些素材,应该可以写一篇不错的报道了。
他放好采访笔记,问道:“设计面料的花纹也是一门学问,我能不能采访一下技术人员?”
厂领导一口答应:“当然可以,你想找个年纪大的,还想找个年轻的?”
“有经验的就行,干得年头多,说得都是干货。”
“小刘,你带沈记者去找董平,他说话比较有水平。”
沈晏清听了这名字有些失望,不过也没多说什么,跟着刘干事去找董平。这边办公室一共五个人,其中将近五十、脑袋上已经开始地方支援中央的就是老董,听说记者同志想要了解面料印染,聊起来一点儿都不含糊,还能讲得通俗易懂。
沈晏清做好记录,对老董表示钦佩,然后说道:“咱们厂的素材收集得差不多了,我还有别的采访任务,想要找一些民间的手艺人,整理北方民俗相关的内容,您认识这样的人吗?”
董平摇了摇头:“你是不是说剪纸这一类的?那我可不认识。”
“会描金画彩的也行,我知道有些匠人能画照壁,还能修补器皿上的花纹。”
“啪”地一声,办公室里有人拍了下大腿,一位四十出头的男子站了起来:“别说,我认识一个!”
老董赶紧招呼他过来,并给沈晏清介绍:“沈记者,这是秦利。”
开玩笑,谁还没点儿心眼儿咋滴!
岳昊道:“这么安排挺好,大旺村的老师是当众讲课选出来的,我大伯跟人家提要求,就等于破坏规矩,其实很不妥。现在你进了小学校,大旺村选出来的老师也教课了,我大伯也不至于被嚼舌根。”
刘媛媛有点傻眼,这跟想好的剧情不一样啊。
岳昊面带微笑拍了拍她的肩膀:“刘媛媛同志,相信你一定能克服困难,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刘媛媛只能点点头:“请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送走刘媛媛,岳昊的脸沉了下来,唐耀祖这么办事,还真是不给面子!
省城。
沈晏清从兴安日报社出来,回招待所休整了一下,带上照相机前往纺织厂。
这次出门,可谓不虚此行,报社的孟主编对他颇为赏识,给他办了记者证。他没有报社的编制,算是特约记者。
说白了,工资没有的,但是稿件采用后给发稿费。
沈晏清觉得,省报的记者证就是最大收获,他现在的档案都在丰盛县知青办呢,编制什么的暂时不奢望。
孟主编带他一起参加林区采风活动,这是个重要任务,省领导希望可以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对北方的林区进行歌颂和赞美于是,一行人踏上前往林区的火车,这些人里有记者,有作家,有诗人,他们带着知识分子的热情,一路高歌。沈晏清虽然不参与喝酒,也没跟着唱歌,但他一直举着相机为大家留影,顺理成章地成为最受欢迎的小年轻。
来到林区,北方的壮阔山河、郁郁森林令人心驰神往,沈晏清留下不少笔记,还拍了不少珍贵照片,他边整理素材边写随笔,连诗词都写了好几首。
采风结束后开了个总结会议,孟主编说,近些年环境已经不像之前那般严酷,在文学艺术上,希望可以百花齐放。随后,作家们各自坐火车离开,沈晏清没回春丰市,而是跟孟主编说,近几年,的确良这种化纤面料大受欢迎,他想到省城的纺织厂做个相关采访。
孟主编当然支持,回来后立马给他开了介绍信,还往纺织厂打了电话,那边的领导也很高兴,安排专人接待记者同志。
于是,沈晏清在纺织厂亮出介绍信和记者证后,有个姓刘的干事出来迎接,带他到各处参观,介绍厂里的情况。
厂领导首先接受采访,着重介绍了的确良这种面料,说得特别实在:“这种料子也就占个挺括,其实一点儿不舒服,一点儿不凉快,赶不上纯棉布。但是没办法,咱们棉花产量不够,不就得想办法整点不太纯的吗?以后棉花增产,咱还得穿舒服透气的!”
沈晏清琢磨着,您这也太实在了,这让我咋写?——同志们别穿的确良了,化纤不舒服,咱们老老实实等棉花增产吧!
真要这么写,记者证非给收回去不可。
好在这位领导很快找准了节奏,“的确良没有纯棉的舒适,可是它好看不出褶啊,大家不就是冲着这个买的?前些年,这料子主要用于出口创汇,想穿还穿不上呢,近几年优化了生产链,才慢慢普及了。小沈同志,你别光听我说,你也跟我讲讲,你喜欢啥样的料子?”
沈晏清心道,咱俩究竟谁采访谁?
既然他问了,沈晏清便如实作答:“马上到秋天了,秋冬面料希望有亮眼的颜色。”
“嗨,”领导挺感慨,“市面上不就黑白蓝绿?我们也不敢生产别的,怕卖不出去。”
沈晏清又向他了解建厂的故事,还有先进人物事迹,这位领导打开了话匣子,整整聊了俩小时不带喝水的!沈晏清认真做了记录,拍了些车间和工人的照片,脑子里已经有了清晰脉络。手上的这些素材,应该可以写一篇不错的报道了。
他放好采访笔记,问道:“设计面料的花纹也是一门学问,我能不能采访一下技术人员?”
厂领导一口答应:“当然可以,你想找个年纪大的,还想找个年轻的?”
“有经验的就行,干得年头多,说得都是干货。”
“小刘,你带沈记者去找董平,他说话比较有水平。”
沈晏清听了这名字有些失望,不过也没多说什么,跟着刘干事去找董平。这边办公室一共五个人,其中将近五十、脑袋上已经开始地方支援中央的就是老董,听说记者同志想要了解面料印染,聊起来一点儿都不含糊,还能讲得通俗易懂。
沈晏清做好记录,对老董表示钦佩,然后说道:“咱们厂的素材收集得差不多了,我还有别的采访任务,想要找一些民间的手艺人,整理北方民俗相关的内容,您认识这样的人吗?”
董平摇了摇头:“你是不是说剪纸这一类的?那我可不认识。”
“会描金画彩的也行,我知道有些匠人能画照壁,还能修补器皿上的花纹。”
“啪”地一声,办公室里有人拍了下大腿,一位四十出头的男子站了起来:“别说,我认识一个!”
老董赶紧招呼他过来,并给沈晏清介绍:“沈记者,这是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