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重生年代:我成了农家小锦鲤在线阅读 - 重生年代:我成了农家小锦鲤 第194节

重生年代:我成了农家小锦鲤 第194节

    第361章 分家

    张洪亮接着又说了些张家将吴巧珍送上山以后发生的事。

    这次几个儿子的所作所为让张大牛分外心寒,出殡的当天晚上,就主动提出分家。

    他不打算与任何一个儿子日子。

    当张大牛提出分家方案的时候,几个儿子当然包括张洪亮全愣住了。

    张洪亮觉得分家对现在的张家应该是好事,但是作为长子又不能眼看着刚刚丧妻的父亲孤独终老,他提出接张大牛来京城跟他过。

    张大牛一口回绝,甚至还带着几分嘲讽地看着张洪亮道:“你一个快三十的大男人,至今不没有对象,我去你那里,还得给你烧饼洗衣,我有毛病才跟你去京城!”

    这话没给张洪亮留一丝的颜面,听在张洪亮耳里虽感刺耳,却也无力反驳。

    首先他确实快近三十了,其次他也确实连个对象都没有确定下来,再次他忙起来的时候,压根没时间照顾得了比重大牛,也许真有可能还需要张大牛帮他烧饭洗衣。

    面对张大牛的嘲讽,张洪亮无言以对,只能将目光投下三个弟弟。

    结果没有一个弟弟是有担当的。

    大弟张洪扬到赶回来给吴巧珍送了葬,但是到现在整个人还是木木的。

    他是在出殡前一天夜里才匆匆赶回家的,回来就被张红霞好一顿打骂。

    张红霞怪他只顾带着老婆逃生三胎,丝毫不顾老母死活。

    自从听到吴巧珍死讯就已经懵掉的张洪扬,跪在吴巧珍灵前任由张红霞的打骂,最后还是张洪亮嫌闹腾出声阻止了张红霞。

    现在张洪扬木木地坐在一旁,任由两个女儿抱着他的腿,目光放空,像个没了灵魂的木偶。

    张洪亮只能摇头,把张大牛交给这样的人,还不如让他自己单过更轻松自在。

    再将目光投向张洪明和张洪伟。

    这对双胞胎在张洪亮目光投过去的时候如出一辙地低下了头,并不与与张洪亮的目光对接。

    不用想张洪亮也知道,这两个弟弟同样也是没什么担当的。

    张大牛早就看透了几个儿子,他虽然有些怨张洪亮这些年的决绝,心里却也有对张洪亮的亏欠,同时也知道张洪亮倒是一心想接他去京城,但是他哪里能去京城拖累张洪亮呢?

    别说现在张洪亮还没结婚,就算结婚了,他也没想过去京城跟张洪亮过日子。

    城里的日子哪里有乡下自在,再说都一把年纪了,谁知道哪天也与吴巧珍这样说走就走了呢,他可不想客死他乡。

    张家随着几个儿子成家立业,公中其实早已没有多少家财,这次分家倒也比较简单,就是将房子分一分,然后将家里的田地和粮食都分一分。

    纵然如此也是整整两天才落实,分家契约一式六份。

    四兄弟一人一份,张大牛一份,剩下的一份交给张氏族中代为保管。

    虽然现在的氏族绱有多大的约束力,但是在乡下还是有些作用的。

    张洪亮将分给他的那一份,全都给了张大牛,每个月再给张大牛十块钱零用。

    每年一百二十块钱不算多,但是张大牛有四个儿子,如果每个儿子都像张洪亮这般孝敬的话,张大牛的日子也不会太难过。

    当然也只是目前的日子过得去而已,随着工资、物价上涨,不用十年这点的钱肯定不是够养老的。

    “老二他们每人每年给我爸三百斤大米。一年九百斤怎么也够他一人嚼用了。我现在也只能每个月出十块钱的零用钱,等我毕业工作拿工资肯定是要适当增加的。至于我爸的医药费,平时的小病小灾由他自己负责,大病住院则由我们四兄弟平均分摊。”最后张洪亮微垂着眼眸道。

    虽然如今只剩下张大牛一个长辈,张家又有四个儿子,以张洪亮对下面三个弟弟的了解,张大牛以后生病住院的费用多半得他来承担。

    这样算下来,他的负担并不轻,而刘欣雨却没有类似的负担。

    虽然刘欣雨上面有爷奶,但是那早已不是刘欣雨的负担,毕竟刘家当年分家的时候,刘青山带着刘欣雨基本上可以说是净身出户,把所有的家产都留给了刘青松,分家契约上写得清清楚楚,陈招娣和刘厚兴的养老由刘青松一力承担。

    当然以刘欣雨对陈招娣和刘厚兴的孝顺程度,肯定会与刘青松一起为两位老人养老,否则也不会一力劝说刘家迁来京城了。

    越想这些张洪亮心里越是难过,不由地就觉得微微有些自卑,实在是刘欣雨太过优秀,刘欣雨是骄阳,他就算现在努力追赶,到现在成了在读博士,依然只能算是微萤之光。

    刘欣雨并不知道张洪亮的心里想法,只是默默地听张洪亮的叙述之前发生在张家的事,心里既替张洪亮难过,同时又微微有那么一点点欣喜。

    压在张洪亮头上的两座大山,一座彻底倒了,一座看来也不再是山,以后他的日子应该可以过得更自在些。

    张洪亮侧着偷偷看了刘欣雨一眼,见她容色依然淡然,眸底似有一丝莫名的光彩,心里微微一愣,转瞬又觉得心里一松。

    以他对刘欣雨的了解,对于张家分家的那份契约,她应该是赞同的吧。

    张洪亮的心里不由涌上一丝莫名的雀跃。

    这时张洪亮才发现堂屋里只剩下他与刘欣雨二人,方洽和刘新建居然不知什么时候都不在了,张洪亮连忙站起来道:“我得去找方洽商量一下,看哪天搬回去比较合适。”

    刘欣雨微微一笑道:“方大哥与新建去了你那座四合院,要不,一起过去看看?”

    “姐,你怎么也来了?我们马上就收拾好了,方哥说明天放了学,就回来搬家。我说没必要这么匆匆,其实继续与咱们一起住也没啥。我爸他们怎么也得等到学校放假才能过来。”见刘欣雨与张洪亮一起过来,刘新建放下手中的抹布,有些不太开心地说道。

    他比较喜欢热闹,虽然张洪亮这座四合院离他那座只隔了四个号,他那里是南街胡同十二号,张洪亮这里是南街胡同十六号,这么点距离可以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但是感觉就是不一样。

    刘欣雨没接刘新建的话,要不是陪刘新建,她早就搬去北湖胡同那座三进的院子去住了,当谁都像他那么喜欢热闹呢!

    第362章 那么多的房子住得过来吗

    周一下午刘欣雨没课,去盛华服装厂指导新款冬装的生产。

    不过她也没打算在盛华呆太久,确定打版师傅理解并掌握了设计的要素,刘欣雨就打算回南街胡同。

    今天张洪亮和方洽要搬回十六号那座院子,说好要给两个大小伙暖灶。

    得知刘欣雨准备回家,于敏从抽屉里拿了串钥匙匆匆赶到打版室,正好遇到背着包往外走的刘欣雨,于是就陪着刘欣雨往外走。

    出了楼,于敏将手中的钥匙塞给刘欣雨,指了指楼前停着的一辆京产212轻型越野车道:“以后这辆车就归你使用,油费厂里报销。”

    之前于敏就曾以方便刘欣雨来厂指导生产为名要将她正在使用的那辆小轿车给她用,那辆车才买了小半年,刘欣雨怎么可能接受,当然是一口拒绝。

    不过今天这辆车倒是让刘欣雨颇为心动,这辆车应该是盛华服装厂最早的一辆车,曾经是方厂长的座驾,据说还是其他厂抵押来的车辆。

    这个车型在京城比较多见,虽然车龄比较老,但是比较扛造。

    虽然南街胡同离京大不算太远,但是比起畅春巷确实要远一些,随着冬天的到来,刘欣雨确实需要一辆车当代步,这辆车算是送到了刘欣雨的心坎上。

    “行,那我就不与你客气了。车我先用着,厂里如果需要随时可以还回来,至于油费还是自理比较好。”刘欣雨大大方方地接过钥匙,对于敏表达了自己的感谢,随即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于敏与刘欣雨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对刘欣雨的性格和为人还算了解,既然刘欣雨这般说了,还是遂了刘欣雨的意思,能让刘欣雨高兴才是最重要的。

    刘欣雨先车着车将自行车送回畅春巷,然后开着车回到了南街胡同。

    本以为张洪亮和方洽应该没那么早回来,没想到她到的时候,这两人与刘新建一起居然已经把家搬好,同时也将刘新建的西厢收拾得干干净净,三个人正有说有笑地或择菜或杀鱼,等着她回家一起暖灶呢。

    “哇,姐,你又从哪里弄来这么辆车?”刘新建最先发现开着车回来的刘欣雨,惊讶地问道。

    张洪亮一眼看出这是盛华服装厂的那辆越野车,笑着从刘欣雨手上接过拎着的菜道:“这次于厂长倒是给对了车!”

    张洪亮这话一出,大家也就都知道了这车的来历。

    有了这辆车给大家的出行、办事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了,最后连方洽、刘新建都去考了驾照,刘欣雨产用车的时候,几个小伙子偶尔也会开着车子到处找木材。

    家具厂的生意越发红火,木材的要求也越来越大,方木匠带的徒弟也越来越多。

    到这年年底,刘新建不但还清了刘欣雨借他投资的三千块,手上还存了两千多,可把他给乐坏了。

    要在他还算清醒,没沉迷于赚钱,始终把学业放在首位,当然也没放松协助刘欣雨搞好计算机书籍和资料的翻译工作。

    相比起几个男生,其实刘欣雨手上要办的事只会更多。

    盛华服装厂的新款设计不能断,老家那边的设计同样不能少,出版社那边的翻译稿要按时交,当然手上有了钱,还得到处看房子。

    考虑良久刘欣雨还是没舍得将畅春巷的那座四合院,而是在畅春巷附近的杨柳胡同以刘青松的名义为刘家买了一座两进的四合院。

    将房子的修缮交给方木匠的工程队,让他们趁着还没入冬抓紧进行修缮。

    刘欣雨就带着刘新建马不停蹄地跑派出所办理户口进京的准许证,拿到准许证去邮局用挂号信将准许证寄回家里,让家里赶紧拿着准许证去公社办理户口迁移。

    提醒家里最好是办好迁移手续,先来个人将户口落定。

    方静姐弟那边,她也催了催,提醒他们千万不要以为房子有了,派出所的户口准许证也有了就万事大吉。

    虽然准许证的时效比较长,但是一直这样拖着也不是什么好事。

    刘欣雨知道处理厂子不是件简单的事,但是事有轻重缓急。

    先把户口问题解决,再回去办其他事,岂不是更加从容?

    除了刘青松名下的这座四合院,到了八五年元旦,刘欣雨的银行存折上只剩下不足一千块,房本却多了三本,着实让刘新建羡慕不已,同时也十分不解。

    刘欣雨买那么多的房子干什么,住得过来吗?

    租金还不如存把钱存银行的利息多!

    刘欣雨没办法与刘新建解释,只能一笑了之。

    现在已经八五年了,离寒假越来越近,也不知道家里到底是怎么样的安排,到现在也不见来人,同样也没看到方静姐弟的身影,这让刘欣雨微微有些担心。

    虽然阳历进入了八五年,离阴历年还有一个多月,他们不会一直等到学校放假才来京城吧。

    杨柳胡同的院子已经收拾好了,连被褥都准备齐全了,家人来了就能住进去,偏偏家里连个消息都没有,打了几次电话回去不是没人接,就算有人接也不是刘家人,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这让刘欣雨很是有些焦躁。

    偏偏临近期末,教学工作反而更忙,别说白天,甚至晚上还被安排了答疑时间,要不然刘欣雨都打算亲自回家一趟看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今天是元旦,刘欣雨想了想决定再去邮局往家里打个电话。

    说干就干,刘欣雨穿上自己设计制作的长款羽绒服,拿上车钥匙正准备出门,就听到外面传来刘新建惊喜的声音:“爸!”

    刘青松来了?还是幻听了?

    刘欣雨赶紧跑出门一看,确实是刘青松来了!

    与刘青松一起来的还有方明,两人应该是特地赶着来京城办户口的。

    京城的冬天可比乌县冷太多了,虽然两人穿得都不少,依然被冻得哆哆嗦嗦的。

    刘欣雨赶紧让两人进屋,这座四合院的火炕做得好,又有专门的锅炉,只要需要每间屋都可以温暖如春。

    “怎么也不先打个电话?这么冷的天,要是没人在家,你们怎么办,还不得冻僵了!”刘欣雨一边给两人倒水一边埋怨道。

    “打了,每次打到你办公室,你总是不在。方明知道这个地方,你们元旦放假肯定在家,我们算好了来的。”刘青松接过热水喝了两口,含笑打量着房子笑道。

    好吧,这边打过去找不到人,那边打过来同样找不到人,就这么凑巧!

    刘欣雨无话可说了。